蒙古國是僅次於哈薩克的世界第二大內陸國,國土面積156萬平方公里。
蒙古國面積廣闊,但該國人口卻只有300萬,是一個地廣人稀的國家,蒙古族占據97%的比重。
蒙古(綠色),世界第二大內陸國
蒙古國雖然是蒙古族比重占絕對優勢的國家,卻不是蒙古族人口最多的國家。全世界的蒙古族人口共有1000萬。
其中,中國境內有600萬蒙古族人口,占全球蒙古族總人口的60%。
蒙古國的蒙古人
中國的蒙古族有70%生活在內蒙古自治區,內蒙古自治區的蒙古族人口有400多萬,比蒙古國全國人口多出三分之一。
那麼,世界上為什麼會有兩個蒙古地區呢?為什麼中國的蒙古族人口比蒙古國人口還多?
一、蒙古帝國的擴張
蒙古族是活躍在蒙古高原上的草原民族。根據人類學家的研究,蒙古族的祖先源自發源於蒙古高原的東胡等多個使用原始蒙古語的部落。
東胡,蒙古族的祖先之一
其中,生活在額爾古納河東岸,以蒼狼和白鹿為綽號的室韋部落實力最強,被視為現代蒙古族的祖先。
額爾古納河
公元10世紀之前,蒙古族的活動區域主要在呼倫貝爾地區,他們在和南方的唐朝接觸了先進的技術後,生產技術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
公元10世紀,唐朝滅亡後中國陷入了長達半個多世紀的分離狀態。從10世紀到12世紀,中國北方地區建立了兩個強大的少數民族政權——契丹人的遼國和女真人(滿族祖先)建立的金國。
蒙古人實力較弱,從10世紀初到12世紀時期長期處於遼國和金國的控制之下,而且蒙古人內部的各氏族之間征伐不斷。
金朝時期的蒙古族四分五裂
公元12世紀末,傑出領袖鐵木真逐漸統一了蒙古部落。1207年,鐵木真建立了蒙兀兒國,也就是蒙古汗國。
成吉思汗鐵木真
成吉思汗統一了蒙古部落之後,開啟了一系列對外擴張的步伐。前宗主國金國和西夏成為了蒙古汗國進攻的目標。
當時的蒙古人的語言只停留在口頭,還沒創立文字。在對外征伐的過程中,成吉思汗借鑑了回鶻的文字,創立了蒙古文字。這就是今天的蒙古語書寫的前身。
蒙古語的1-5
1227年,蒙古汗國消滅了西夏,蒙古人大批遷徙到黃河流域,占領了河套平原一帶。
河套平原
此後,蒙古汗國繼續向西作戰,打敗了西部的西遼,占領了天山一帶。大批蒙古人遷移到了西部,形成了西蒙古的前身。
蒙古族南下前的中國北方局勢
占據了北方、西部的草原地帶後,蒙古汗國把擴張的目標對準了更加富庶的南方——金國和南宋。
金國和南宋的矛盾很深。蒙古決定聯合南宋進攻金國。1234年,蒙古汗國滅亡了金國。
蒙古聯合南宋滅金
滅亡金國的時候,蒙古汗國也把勢力擴張到整個中國北方地區。1234年,蒙古汗國開啟了對宋的作戰。
1271年,成吉思汗的孫子忽必烈將國都定在了北京,改國號為「大元」。元朝建立後,加強了對南宋作戰。1279年,元朝滅亡南宋,元朝統一了中國。
元帝國
隨著蒙古的持續對外擴張,蒙古人從原來的額爾古納河地區南下,占據了蒙古高原全境、黃河的河套平原一帶,人口規模逐漸擴大。
二、清朝統一蒙古
元朝滅亡了南宋後,引起了南方廣大漢人的不滿。
1350年代,不滿異族統治的漢人發動戰爭,反抗元朝。1368年,起義軍占領了元大都,建立明朝。明朝建立後,廣大漢地重回漢人統治。
朱元璋占領元大都
明朝建立後,蒙古人在元順帝(末代皇帝)的帶領下退回長城以北,活動範圍在蒙古高原。
明軍始終無法消滅蒙古部落。只能藉助長城防禦蒙古軍隊南下。長城是明朝軍隊與蒙古貴族對峙的前線。
明朝和北元對峙
1388年,北元因為皇室爭權奪利最終滅亡。蒙古主要分為韃靼(東蒙古)和瓦剌(西蒙)。韃靼和瓦剌都未能最終統一蒙古族。
但明朝隨著階級矛盾的激化、皇帝長期不理朝政,也始終無法北上占領蒙古的土地。
明朝地圖,始終沒占據蒙古地區
16世紀末,明朝陷入衰落,中國東北的建州女真(滿族祖先)傑出首領努爾哈赤統一了女真部落,建立後金政權。
後金政權建立後,和世居在中國東北的蒙古政權採取了會盟、聯姻的方式,壯大自己的實力,以備和明朝作戰。和女真聯姻的蒙古諸部成為了八旗蒙古的前身,即內屬蒙古。
滿蒙聯姻
1636年,努爾哈赤的兒子皇太極改國號為「清」。清朝建立後,開始了新的南征北戰。
對於未能聯姻的蒙古諸部落,清廷採取了安撫和圍剿並用的舉措。漠南地區(大漠戈壁以南)的蒙古諸部在滿蒙八旗的安撫和圍剿下,歸順了清朝。
漠南蒙古歸順
東蒙古部落中,不願意歸順的逃亡至漠北地區,繼續對清作戰。
直到1688年,康熙征服了包括土謝圖汗部、賽音諾顏部、車臣汗部和札薩克圖汗部在內的漠北蒙古諸部。
漠北蒙古(喀爾喀蒙古)後來才歸順
至此,東蒙古地區全部歸屬清朝。
因為清朝的疆域囊括了滿、蒙、漢在內的多個民族,對於全國地域劃分採取了「因時順地、變通斟酌」的方式。漢地延續了明朝以來的漢地十八省政策。
對於包括自己祖居之地等少數民族地區,採取了不同的方式。
內屬蒙古採用了和漢地政權相似的州縣制。外藩蒙古地區採取了設盟、建旗、劃界的方式整合,這也就是日後內蒙古盟旗制度的由來。
清朝按照歸順的先後,劃分為內札薩克蒙古(漠南)和外札薩克蒙古(漠北)兩個部分。內札薩克蒙古也就是如今內蒙古自治區的雛形。外札薩克蒙古即外蒙古的雛形。
清朝時期的內蒙古和外蒙古
內札薩克蒙古所在的地區位於大漠以南,土壤肥沃,水草豐美,人口增長較快。到了乾隆時期,內札薩克蒙古共24部,69旗,設6盟。因為內札薩克蒙古早就歸順了清朝,對於清朝的向心力較強。
內蒙古與外蒙古
外札薩克蒙古地區大多數地區地處荒漠地區,土壤貧瘠,人口增長率較低。外札薩克蒙古只有4個部落。外扎薩克蒙古歸順清朝時間較晚,離心力較強。這為後來外蒙古獨立奠定基礎。
清朝駐紮外蒙古的基地庫倫,成為了日後蒙古國的首都——烏蘭巴托。
19世紀60年代的庫倫,烏蘭巴托
三、蒙古獨立
1840年鴉片戰爭清朝戰敗,國力下降。清朝對於漢人的控制越來越弱。
19世紀40年代,部分內地漢人通過走西口的方式,遷至內扎薩克蒙古地區的首府歸綏,與當地蒙古人合居。
清朝的衰落給了俄國入侵的機會。從1850年代開始,沙皇俄國開始入侵中國北方地區。清朝面臨著嚴峻的內憂外患的局面。
對於中國可能發生的政變,當時俄國駐西伯利亞總督穆拉維約夫於1854年表示:「中國一旦發生政變,也不應容許中國新政府把權力擴張到蒙古,在這種情況下,蒙古應受到俄國保護」。這給沙俄干涉外蒙古內政提供了藉口。
從19世紀60年代到19世紀90年代,俄國通過強迫清廷簽訂不平等條約的形式,割占了中國北方共16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還攫取了在蒙古的特權。
俄國割占中國領土
隨著清朝危機日益加深,清朝對外札薩克蒙古的控制越來越弱。這給了俄國策動外札薩克蒙古取得更大的自主權甚至獨立的機會。
1911年,中國爆發辛亥革命,清廷的統治搖搖欲墜。外札薩克蒙古的貴族認為此時已經時機成熟,乾脆宣布獨立。外蒙古貴族在俄國的幫助下,還不斷蠶食內蒙古地區的土地。
外蒙古獨立宣言
外蒙古宣布獨立時,其境內人口只有40萬左右。其中主要是喀爾喀蒙古人。清末民初時期,由於漠南地區的氣候、土壤條件更優越,中國境內的蒙古族人口數量已經超過百萬。
1912年,北洋軍閥政府取代了孫中山革命政府,成為了中華民國統治者。1913年底,北洋軍隊反擊外蒙古軍隊。北洋軍隊的反擊影響了俄國的利益。為了保住在蒙古地區的特權,俄國決定介入中國事務。
1915年,在俄國的介入下,中、俄、蒙在簽定《恰克圖條約》,俄國承認中國對外蒙古的主權。中國承認外蒙古自治,不得在外蒙古設治、駐軍、移民。
《恰克圖條約》原文
1917年,俄國爆發十月革命,暫時退出了外蒙古事務。
1921年,中國陷入軍閥混戰。外蒙古的上層王公與蒙古人民黨共同組建「蒙古人民革命政府」。1924年,在蘇俄的幫助下,蒙古成立人民共和國。
蒙古此番行徑沒有得到包括中國在內的廣大國家承認。但中國因為陷入北伐戰爭等問題,沒有真正收復過蒙古地區。
蒙古人民共和國(1924年-1992年)
1928年,中國北伐取得統一。中國進入南京國民政府時期。南京國民政府對於中國的行省區劃做出調整。原來的內札薩克蒙古地區被劃入到黑龍江、吉林、遼寧、熱河、察哈爾、綏遠、寧夏、甘肅八省。作為行政區的內蒙古不復存在。
國民政府拆分內蒙古
南京國民政府的此番劃分,引起了中國蒙古族不滿。
1931年,意圖占領中國東北的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在中國東北策動偽滿洲國獨立,內蒙古東北部地區也隨即淪陷。
1937年,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戰爭。1944年二戰歐洲戰場法西斯戰敗。1945年1月,為了爭取蘇聯對日作戰,英美和蘇聯簽定涉及外蒙古以及中國主權的《雅爾達協定》 ,規定外蒙古維持現狀。
國民政府為了支持蘇聯對日作戰,於1945年8月簽訂《中蘇友好同盟條約》,同意外蒙古在二戰後進行獨立公投。
雅爾達會議三巨頭
1945年10月,外蒙古人口75萬進行獨立公投,結果98.5%支持獨立。1946年1月,國民政府承認外蒙古獨立。
當時蒙古人民共和國有75萬人,中國境內的蒙古族有100多萬。
四、環境、經濟發展程度不同
1946年,中國蒙古族人口比外蒙古人口多。內蒙古地區的蒙古族依然延續了盟旗制度。
現代的內蒙古自治區
二戰結束後,中國迎來了來之不易的和平局面。然而,1946年10月,國民政府不顧民眾的反對發動內戰,逐漸失去了民心。
到1947年,國民政府在北方逐漸失利,失去了對北方的控制。
1947年5月,為了貫徹民族平等原則,解決北方的民族問題需要。在解放區的土地上建立了第一個自治區——內蒙古自治區。
1947年,內蒙古成立
內蒙古自治區的地區劃分,尊重蒙古族的傳統治理,一定程度上延續了盟旗制。起初的內蒙古自治區只有呼倫貝爾、納文慕仁、興安、錫林郭勒、察哈爾五盟,面積53.8萬平方公里,人口200萬,其中50萬蒙古族。首府為興安盟的烏蘭浩特。
新中國成立後,對於地方的行省劃分進一步調整。
1951年的內蒙古
1954年,內蒙古首府遷至歸綏,更名為原蒙古名——呼和浩特,意為青色之城。
經過多輪的省域變動,內蒙古的面積從53.8萬平方公里增至118萬平方公里,成為了中國面積第三大省級行政區。
內蒙古
隨著中國行政區劃的調整,中國的蒙古族大多數居住在內蒙古自治區。2020年,內蒙古自治區的蒙古族約有420萬,占據全區總人口的17%,多於蒙古國的全國人口(300萬)。
內蒙古自治區的人口數據
內蒙古的蒙古族使用的蒙古語和蒙古國使用的蒙古語同根同源,相互差別不大。但由於蒙古是在俄國/蘇聯的支持下獨立的。因此,蒙古國的蒙古語使用西里爾字母書寫。中國的蒙古語用傳統蒙古語書寫。
蒙古國街頭的蒙古語
中國內蒙古自治區擁有包括呼倫貝爾草原、錫林郭勒草原在內的水草豐美地帶,可以養活的畜牧較多。內蒙古西部的河套平原更是難得的耕地。擁有大量草場、耕地的內蒙古自治區可以供養更多的人口。
河套平原
此外,內蒙古自治區在新中國成立後,完成了工業化和醫療的現代化。因此,內蒙古自治區人口增長迅速。
到20世紀90年代,中國蒙古族人口為480萬,其中內蒙古的蒙古族人口為393萬。
蒙古國的面積156萬平方公里,面積大於內蒙古,但該國三分之一的土地被戈壁所覆蓋,可供養人口數量少。
荒漠化的蒙古
20世紀90年代,受蘇聯解體和東歐劇變的影響,蒙古的政體出現了變更,改稱為蒙古國。
然而,放棄了蘇聯體制並沒有給蒙古的經濟帶來發展。蒙古國經濟發展嚴重依賴牧業和礦業,過度放牧使得原本荒漠化的國土承受能力進一步下降,荒漠化嚴重。
1992年後的蒙古國國旗
2022年,資源豐富的蒙古國,人均GDP只有4000美元。蒙古國人口三分之一集中在首都烏蘭巴托。烏蘭巴托全年平均氣溫低於0度,冬季最冷可以到達零下40度。但該地的自然條件相比於內蒙古來說依然十分惡劣。
1991年蘇聯解體時,蒙古國人口約210萬,如今的蒙古國約330萬。
相比之下,中國的內蒙古自治區自然條件相對較優越。2022年,內蒙古人均GDP達到9.65萬元(1.4萬美元),經濟發展水平遠高於蒙古國。
呼倫貝爾草原
長期作者|雄鷹
直播吧體育作者|足球與歷史愛好者
責任編輯|Thomas
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畢業生|環球情報員主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