涵芬書房 | 廖申白教授談哲學「經典」的深度學術譯註

2023-09-24     商務印書館

原標題:涵芬書房 | 廖申白教授談哲學「經典」的深度學術譯註

商務印書館「涵芬書房名家系列講座」第八講在線舉辦

9月24日,商務印書館「涵芬書房名家系列講座」第八講舉行,北京師範大學哲學系教授廖申白先生線上做客「涵芬書房」,結合《尼各馬可倫理學I.1—Ⅲ.5》(希漢英對照)一書的譯註工作,與廣大讀者暢談哲學「經典」的深度學術譯註。活動由商務印書館總編輯陳小文主持。

亞里士多德的《尼各馬可倫理學》是西方倫理學的開山之作,共十卷。其中第I卷到第III卷第5章為基本原理部分,包括倫理學的第一原理(幸福即目的善)、倫理學的第二原理(德性)和德性內涵的意願性原理,具有最為重要的性質。《尼各馬可倫理學I.1—III.5》是廖申白教授對這個基本原理部分的譯註作品,書中包括詳細的語言注釋和內容注釋,可謂是一部對經典的深度解讀之作。

廖申白教授談「哲學」經典的深度學術譯註

講座中,廖申白教授從八個方面闡釋了哲學「經典」的翻譯和注釋。廖教授提到,哲學經典特別是古代經典因其永不過時的特點受到讀者追捧,但難以讀懂的性質也決定了需要對其進行深度的學術譯註。他認為,對哲學「經典」進行深度學術譯註,是對與哲學「經典」的思想「對話」空間的拓展,是「會合」「經典」之思考的思考。這兩種思考的「光」的交匯,將合為一束更強的「光」。這樣的學術譯註不同於考證主義和考據主義,而是在翻譯基礎上的深入研究,它始終探尋思考的真,具有重要的價值。

廖申白教授指出,對哲學「經典」的深度學術譯註是跨語言的,必然存在工作的複雜性和困難。初步的工作是語言翻譯,但這只是對原著思想內容的「捕捉」和「速描」,獲得對有關思想的「概要」了解。對「經典」追究本原、洞察現象的思考,才能拓展中西方哲學「對話」的空間,這其中存在不少困難,對於西方學者來說翻譯理解中國典籍難度更大。廖教授並不贊同「先必須清空頭腦」才能對西方哲學「經典」做深度學術譯註工作的看法,因中西方在思想邏輯和學術邏輯方面有共通之處。他還進一步分享了孔子之學與亞里士多德之學對於本體或本原的追究的對比,指出這兩束思想之「光」主要「會合」於三點:本體之存在,個別者之本體與最初本體相同,本體自身的「德」是那種恆久不變的善。

廖教授表示,我們對哲學經典進行深度學術譯註的工作和傳統有所欠缺,應該從現在起鼓勵有較好哲學準備的學者,尤其是年輕學者,投入精力來做學術經典的深度譯註工作,慢慢形成良好的學術積累,使中西方哲學思考之光相互「會合」。

講座後,廖申白教授與線上讀者進行了互動,解答讀者提出的有關哲學譯註方面的問題。

「涵芬書房名家系列講座」是在商務印書館歷史陳列館開展的系列文化講座,兼具知識性、文化性、普及性。通過邀請大家名家以線上線下講座或對談的形式,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推介海外新知,開闊大眾視野,啟迪智慧,助力全民閱讀。

《尼各馬可倫理學I.1—Ⅲ.5》(希漢英對照)(商務印書館2023年出版)

《尼各馬可倫理學》(商務印書館2003年出版)

《尼各馬可倫理學》(商務印書館2017年出版)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179e8e91ef1e4364cc19292c41051690.html








閱讀非洲

2024-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