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師表葉企孫傳奇:好人的命運總是多舛,這是上天的不公!

2023-09-08     讀史

原標題:一代師表葉企孫傳奇:好人的命運總是多舛,這是上天的不公!

你是不是也曾有這樣的想法?

如果我們能把給網紅明星的錢給科學家,把保護大熊貓的勁頭拿出來保護科學家,那還會有人有那麼多的想法嗎?

有一位科學家,確切的說,是製造科學家的科學家。這個人就是大師中的大師,清華大學葉企孫先生。

你知道葉企孫先生有多厲害嗎?他為國家培養了七十九名院士,在受表彰的二十三位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中,有十九人是他的學生。

飛彈之父錢學森,原子彈之父錢三強,力學之父錢偉長,光學之父王大珩,核物理奠基人王淦昌,現代微積分幾何之父陳省身,中國衛星之父趙九章,還有楊振寧、鄧稼先、朱光亞、何澤慧、周光召、地球物理學家、海洋物理學家、金屬物理學家、冶金學家、應用光學家、地震學家等等等等,都是他的門徒。毫不誇張的說,一九二九年到一九三八年之間,葉企孫任教的清華物理系,是中國教育史上公認的不朽的傳說。

一個人是怎麼被封神的?

葉企孫先生出生在一八九八年的上海,那是絕對的神童。十三歲上清華,十八歲考入美國芝加哥大學,二十三歲測出當時世界上最精準的布朗克常數h值,被物理界一直沿用了一六年,一舉震動整個西方。二十五歲拿下哈佛大學博士學位,學習了一圈先進技術之後,一九二四年葉企孫頭都沒回直接回國。

一九二五年,二十七歲上來就創辦了清華大學物理系,後來他又陸續創建了數學、化學、生物、心理學和地理學五個學科讓清華一下子逆襲成全球頂尖高校。你就說牛不牛吧,因為他就一個想法只有科技興國才是唯一出路所以培養人才那是必須的。

但是你肯定不知道葉企孫選拔人才的眼光絕對與眾不同他敢把只有初中文憑卻能在日本學術刊物上發表文章的華羅庚聘為數學教員;他也能讓明明文史成績滿分數理化加起來只有二十五分的前偉長專攻物理;他還能讓物理系高考狀元陳新民,轉學學化學,還能讓化學系學生王淦昌轉系學物理。

不明白怎麼回事吧?

有一次,葉企孫正在上課,而他的一個學生李政道,在下面專心致志地閱讀自己的書籍。葉企孫突然走了過來,他發現李政道正在閱讀的書籍遠比他當時講授的內容更為高級。他意識到,李政道是在提前自學。因此,他說:「你以後可以不用來上我的課了,但是實驗課是必須參加的。」聽到這,李政道得意洋洋地想:「看看,連老師都要為我服務!」然而,在期末考試中,他因為過於自信而疏忽了實驗,結果自然是沒有得到滿分。

葉企孫曾說過:「分數並不能代表一切。」他強調,教育的目的並非只是玩理論,答卷子,更重要的是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識,具備實踐操作能力。如果沒有動手能力,那麼眼高手低,就等同於零。

葉企孫的教育理念在現在看來依然具有先進性。他認為,老師的職責不僅僅在於教書,而更在於引導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態度和發掘每個學生的特長優勢,這才是老師需要乾的活兒。為了更好地了解每個學生,葉企孫堅持實行小班制,每班學生人數不超過十四人。他始終堅持選擇最優秀的老師來教導學生。

第一個被他相中的人是誰?

吳有訓,吳有訓是誰?提及他,你心裡肯定又咯噔一下。他曾經留學美國頂級名校,協助導師驗證了康普頓效應,拿下了一九二七年的諾貝爾獎。

為了表示尊重,葉企孫把人家的工資定得比自己的都高。後來葉企孫又先後聘用了薩本棟、周培源、任之恭等等一大批大神都到清華來任教。

他囑咐學生們說:我上海話,教書教的不好,對不住你們。可有一點,我對得住你們,那就是我請來教你們的先生,個個都比我強,都給我卯足了勁兒,好好學,國家需要你們。

為了讓學生們順利完成學業,葉企孫總是儘自己最大的能力,能怎麼幫就怎麼幫你。比如學生錢學森、錢三強沒地方住,他就把自己的宿舍讓給他們。李政道出國留學,錢不夠,他就用自己的工資資助他。後來,當李政道獲得諾貝爾獎的時候,他說:葉企孫老師改變了我一生的命運。

好人的命運多舛,這是上天的不公!

雖然葉企孫一生都沒有結婚,沒有生子,可他的學生幾乎都成了他的子女。可也正因為這樣,給他自己帶來了滅頂之災。

有一個學生叫熊大縝,抗戰爆發之後,熊大縝和葉企孫請求說要前往前線支援。為了配合當時著名的地雷戰的戰術,熊大縝成立了技術研究所,和葉企孫一起研究炸藥雷管,專為抗日群眾提供地雷,成為地道戰成功的堅實後盾。

可是,到了一九三九年,熊大縝突然被人誣陷。葉企孫先生四處奔走,為愛徒說明情況。他告訴他們,這就是個學生啊,他很有才華,留下他將來一定會為國家做更大的貢獻。

結果熊大縝最終被迫害至死,葉企孫堅持很多年,一直為愛徒奔走。然而又到了那個特殊年代,七十歲的葉企孫被牽連,趕出了清華狼當入獄。在無休止的批判和折磨中,葉企孫小便失禁,雙腿腫脹,幾乎不能站立,脊柱受傷,身體佝僂成九十度。但不管別人怎麼讓他交代問題,他自始至終只有一句話:我說的都是真話,我是科學家,我從不說假話。

後來出獄之後,他沒有家,沒有地方住,沒有子女,什麼都沒有。從此之後,一代宗師消失不見,中關村的大街上多了一個衣不蔽體,到處要飯的老人。有一年,他的學生錢三強在大街上認出了他,剛想上去攙扶老師,就見老人以儘量快的速度向後連連倒退,然後拚命的眨著眼睛,小聲對他說:你……你,別……別讓我連累了,離我遠點……你……你記著,以後永遠也別說認識我,你快走……錢三強知道這是老師在盡最後的力量保護自己,就這麼眼睜睜的看著他一步一步挪著,消失在寒夜的盡頭。

臨終遺願,上蒼又終不負他!

一九七七年一月十號,在一個風雪交加的夜晚,葉企孫昏迷在冰冷的街頭,被好心人送往醫院。一月十三號,他從昏迷中醒來,口中低低的重複著一句話:回清華、回清華……一代科學家、教育巨匠葉企孫就這樣淒涼離世,享年七十九歲。

一九八六年八月,熊大縝案終於被糾正,而葉企孫案也終未昭雪。熊大縝被人們稱之為兵工之王。清華也本想給葉企孫設立雕像,可這時候還有人跳出來說,如果給這個人建立雕像,我就尿他。一直到十五年之後的一九九二年,包括王淦昌、王大珩、吳建雄在內的一百二十七名海內外著名學者聯名呼籲為葉企孫先生建立銅像。

這時候聯名者的平均年齡已經高達七十二歲,三年後的一九九五年,葉企孫先生的銅像終於在多方努力下,得以在清華大學裡佇立。

可遺憾的是,葉先生的銅像並沒有向院士們要求的那一樹立在校園中心區,而是被安放在清華新區第三教師樓,一個簡陋的空蕩蕩的門廳里。

這樣的教育家、科學家不該被我們遺忘!

葉企孫先生曾說過:「科學是老老實實的東西,它要靠人民的勞動和智慧來不斷獲得和發展。」

可以很肯定的說,在我們的近代史上,恐怕再也找不出第二個葉企孫,他有四個之最:他是科學家中最會教學生的教育家;也是教育家中科研成績最高的科學家;他的教學成果最高;他的學生對祖國的貢獻最大。我們說,有些事,雖然我們不願再提,但有些人,我們卻永遠都不該忘記。

「科學的根本在於探索,而教育的宗旨在於傳承。」這句話深刻的概括了葉企孫先生一生的追求。作為20世紀中國科學界的璀璨明星,葉企孫先生不僅在物理學領域取得了卓越成就,更是為中國教育事業的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後天9月10號就是教師節了,讓我們一起緬懷這位被我們知道的最晚,卻又被時代拋棄的最遠的巨匠葉企孫先生,他的名字應該被我們永遠銘記!為了好記我把他音譯成「夜漆黑」,絕對沒有不尊敬的意思,只是讓未來更多的人能記住他,學習他,效仿他。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17779aa5b574adab5b5c721311ad6e8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