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嘗盡世態炎涼,寫下一首名作,短短29字將人性醜陋寫到了極致

2024-01-18     千秋文化

原標題:杜甫嘗盡世態炎涼,寫下一首名作,短短29字將人性醜陋寫到了極致

杜甫被後世讚譽為「詩聖」,然而他的一生中,卻嘗盡了世態的炎涼。他的許多詩歌,不僅表達了對命運無常的深切思考,也將人性的醜陋寫到了極致。在他的很多作品中,我們看到了他深沉的絕望、對人情世故的無奈,以及對生活的苦楚感受。

杜甫生於公元712年,正值大唐盛世,他出身於京兆杜氏,乃北方的大士族,後來因家道中落而備受困擾。他的一生,如同他所描繪的那樣,離不開一個「愁」字。愁於家道中落,愁於仕途坎坷,愁於小人的離間,更加愁於自己的一生不得志。

在大唐盛世的繁榮中,杜甫卻像是被拋棄的「詩人」,他與李白一樣有才華,卻無法享受李白那樣過著豪放的生活。他的一生被命運之手操控,從富家少年到滄桑老者,杜甫經歷的不僅是物質上的沉淪,更是精神上的折磨。他的詩歌如同鏡子,反射出了那個時代,不為人知的苦澀一面。

公元746年,三十四歲的杜甫終於鼓起勇氣,離開了故鄉,來到大唐的都城長安,準備一展才華,尋求官職的機會。他參加了由唐玄宗親自下詔的應試,信心滿滿,揮斥毫遒,洋洋洒洒寫下精彩的長篇。然而由於奸臣李林甫的干擾,那出「野無遺賢」的鬧劇,讓所有應試者無一被錄取。杜甫深知其中的黑幕,但卻無能為力。於是,他放棄了應試,試圖通過其他途徑實現自己的抱負。

唐朝以詩為尊,許多詩人通過詩名而走向仕途。杜甫也不例外,他想到了通過詩歌為官的途徑。他向時任尚書省左丞的韋濟寫詩,寄託了自己的希望。韋濟雖然欣賞杜甫的才華,卻因朝廷官宦的勢力,而不敢為他提供實質性的幫助。在長安尋求功名的三年里,杜甫屢屢碰壁,一無所獲。唯一的收穫是他看透了人情冷暖,飽嘗了世態炎涼。

公元752年,杜甫終於忍無可忍,寫下了一首千古絕望之作《貧交行》。原文內容是:

翻手作雲覆手雨,紛紛輕薄何須數。
君不見管鮑貧時交,此道今人棄如土。

這首詩以獨特的手法,表達了他對世道的不滿,以及對貧賤之交的思考。翻手作雲覆手雨,形象生動地描繪了人際關係的變幻莫測。他諷刺了那些輕薄之人,將對社會風氣的不滿發泄在詩歌中。這兩句詩道出了杜甫的心聲,他表達了對時代風氣的失望。這首詩不僅創造了成語「翻雲覆雨」,更是一種對社會現象的深刻觀察和尖銳批判。

杜甫在長安的幾年裡,遭受到了巨大的精神打擊。考不上功名,仕途不順,世態的炎涼和人情的反覆,讓他深陷絕望之中。他也在《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中也曾寫道:

朝扣富兒門,暮隨肥馬塵。
殘杯與冷炙,到處潛悲辛

這段話的含義是,早上敲打富豪人家的大門,晚上追隨著權貴的肥馬。成年累月地在權貴們的殘杯冷炙中討生活,所到之處受盡苦辛,詩人毫不掩飾地寫出了自己的窮相。這些描述描繪出他在長安的貧苦生活,更是流露出他對現實的無奈和痛苦。

寫到最後

杜甫的詩歌是他心靈的宣洩,是他對世界的反思。他的決心雖然沒有換來世人的讚譽,但他堅持著自己的信仰,以詩歌為媒介,表達了對社會不公,以及對人性醜惡的痛心疾首。他的絕望之作《貧交行》,成為了那時代的反映,也是他個人苦難的真實寫照。大家如果還有別的看法,歡迎在評論區進行留言和討論。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1719b797c9913b241c7657a6c5f38a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