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融」聚力 社區治理有力度有溫度

2024-08-01     鄭州日報

社區聯合社會組織針對少年兒童開展生存訓練

本報記者 武建玲

走進上街區中心路街道康樂社區許昌路36號院,車輛有序停放,環境乾淨整潔。誰能想到,10個月前,這裡還是個髒亂差的無主管樓院?

許昌路36號院被當地人稱為勞動局家屬院。脫離原單位管理後,樓院陷入混亂,垃圾成堆無人清、車輛亂停無人管,居民怨聲載道。康樂社區黨總支得知情況後,動員樓院內的黨員代表成立樓院臨時黨支部,邀請政協委員、人大代表、居民代表以及社區法律顧問、環衛公司代表等共商樓院治理出路,先後4次召開懇談會,組織2次業主大會,最終實名投票選舉紅色物業——初心物業入駐小區。

樓院引進「新管家」,人居環境大變樣。這個老舊樓院的蝶變,離不開樓院共同組織的引領示範,也是中心路街道「三融四同五平台」社區治理實踐效果的生動呈現。

近年來,中心路街道聚焦社區治理過程中的堵點、瓶頸,積極探索規範化、可複製的治理樣板,經歷「小板凳懇談會」初步嘗試、「四同網」深入推進後,如今升級擴容形成「三融四同五平台」的社區治理共同體格局,開啟了由鬆散到集中、局部到整體、被動變主動、主導變引導的系統化治理、共贏化發展新模式,社區治理有力度有溫度。

「三融」凝聚各方力量

在中心路街道各社區黨群服務中心,假日「不打烊」,一窗通辦52個便民事項,「業務加法」讓居民「最多跑一次」,暖心又舒心。在社區黨群服務中心,居民既能學技能促就業,還能解難題辦實事,「服務加法」讓社區黨群服務中心化身群眾知心人。

這些都得益於中心路街道對轄區多種資源的融合。

社區治理涉及方方面面,整合多方資源對於提高社區治理能效十分必要。中心路街道以黨建引領為牽引,深度融合各類黨建資源、經濟資源、服務資源。56家共建單位結成服務聯盟,500餘家企業門店暖心相助,樓院「三長」、特長黨員、熱心群眾也紛紛加入……這些,都成為中心路街道社區治理的良好資源。

多元化的服務主體增強了社區的服務能力,同時這些服務主體又化身參與主體,拓展了社區治理的朋友圈。今年,又有10位社區合伙人加入該街道「夥伴計劃」,精心準備14項服務套餐,健身塑形、便利維修、親子教育等多個項目落戶15分鐘便民服務圈,組團式服務陣容讓居民選擇更多、生活更方便。

「五平台」賦能解難題

整合各方資源後,如何才能將其有效聯結起來,調動其參與基層治理的積極性,使其更好地發揮作用?

中心路街道各社區以「組建共同組織、商議共同規約、打造共同空間、解決共同事務、參與共同活動」為路徑,發揮轄區各方資源優勢,共破基層治理難題。

這樣的場景屢見不鮮:一些小區的臨時黨支部協調各方資源推動人居環境明顯改善,有的小區居民共同商議小區文明養寵物、禁止高空拋物的規定,有的小區組織多方商議解決居民急難愁盼的方法,不少小區每到節假日就組織多彩的活動豐富居民生活、增進居民交流……

對於社區層面無法解決的問題該如何解決?中心路街道集結自治、德治、法治、智治、政務五大平台,緊盯癥結「把脈問診」,深挖病灶對症下藥,向外連結資源、對內挖掘潛力,化解了一批積久難治的頑疾痼疾。

吉祥街社區高層樓房外牆脫落成為困擾居民的頭疼事。高層住戶通過「鄭連心」工作平台進行反饋,街道城運中心「智治」平台立即調派網格員實地查看,隨後在樓院現場搭建民主協商「自治」平台,由政協委員牽頭,網格長、居民、樓院「三長」、業委會共同商議解決良策。由於居民意見無法達成一致,「法治」平台及時介入,發揮法律明白人作用,專業人員給予諸多專業建議,推動維修問題的解決。最終,社區以動用維修基金、聘請監理及部分業主監督施工、全程通報施工進展的方式,完成牆體維修。

正是通過多個平台的信息共享、暢通轉接,中心路街道實現了多維發力、同題共答,推進一批事關群眾利益的難事急事得到解決。正是通過一個個問題的破解,該街道也實現了「因事聚力量、辦事提能力、成事凝人心」。

多元協作共促「四同」

在基層治理工作中,中心路街道堅持系統化治理思維,以利益共同體、安全共同體、生活共同體、發展共同體為著力點,將共建單位、社會組織、黨員、網格長、商戶等多重力量擰成一股繩,形成了「黨群同心、風險同防、和諧同治、幸福同享」的治理格局。

江南小鎮便民食堂是中心路街道整合資源著力打造生活共同體的生動實踐。

隨著生活節奏加快,年輕人忙工作、老年人圖省事,如何才能吃得健康、方便又實惠,成為不少居民的煩心事。了解到居民的需求後,江南小鎮社區黨總支整合黨群服務中心陣地,騰出空間辦食堂。為將實事辦到居民心坎上,社區選取幾家有過硬資質、有社會責任、有服務意願的餐飲機構,讓居民參與雙向選擇。

經過4個月的籌備,上街區第一家建在小區內的食堂「食在江南」正式亮相,每周更新30餘道菜品,有效解決了轄區居民用餐需求,也進一步增進了鄰里感情,社區治理更有「煙火氣」和「人情味」。

聶寨社區則是在打造發展共同體方面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效。

利用村組自治的優勢,該社區形成以社區黨委為決策機構、社區為行政服務機構、合作社為集體經濟發展機構、監事會為基層監督機構、居民代表大會為最終議事協商機構的「五位一體」的發展共同體,多年來始終堅持「424」可持續發展戰略管理和發展壯大集體經濟,帶領群眾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如今,我們聶寨社區的集體固定資產已經發展到13億元,集體經濟純收入超5000萬元,人均純收入超2萬元。」 聶寨社區黨委副書記楊洪銘告訴記者。

基層治理「小」創新,助推社會「大」和諧。

立足「三融四同五平台」治理實踐,善於「把問題變成課題來攻克」的中心路街道還成立了社區治理研究實踐中心,認真梳理總結轄區治理實踐,並借鑑先進地區的經驗,努力為解決基層治理的共性、焦點問題提供可借鑑的思路方法。

生活向「新」,治理向「優」。美好和感動正持續在這裡發生……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1688de6a74f4594a042e6650884e9f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