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評論丨「禁止遊客自帶食物」,景區在越界邊緣瘋狂試探

2024-10-28     封面新聞

蔣璟璟

「只有他們(景區商家)賣的東西才可以帶進去吃,我們自己拿的食物就不能帶。」近日,有遊客發布這樣一則視頻。視頻中,景區工作人員制止了遊客帶食物上山的行為,稱清掃任務重,「每天山上都是雞爪、瓜子皮」。此事引發社會熱議。有不少網友評論認為「就是為了強制讓遊客購買景區的商品」。也有網友對景區做法表示支持。記者梳理髮現,景區能否自帶食物之爭並非個例。(中新社

有關「景區限制遊客攜帶食物入內」的新聞近來頻頻曝光,由之所衍生的摩擦爭執,綿延線上線下。媒體調查發現,類似的規定並非孤例,而是在業界有著一定的普遍性。對此,爭議的焦點,其實在於兩個維度,其一是「科學性」,其二是「動機論」。景區口口聲聲言必稱「環境保護」,但在很多遊客看來,這波操作所圖無非還是生意與逐利。在很大程度上,雙方誰也無法說服對方。

值得注意的是,景區「限帶食物」,在局部確有擴大之勢。最初,只是某些景區禁止遊客自帶泡麵、酸辣粉等需要衝泡加熱的方便食品,其理由聽起來不無道理:不合理拋灑殘羹與湯包料,會造成環境破壞,不利於野生動物保護……然而,這之後事態顯然發生了微妙的變化,越來越多景區、限帶越來越多品類的食品,就算是那些無需加熱的,開袋即食的預包裝食品,也在被禁止之列。這之後,公眾的反彈,自然愈演愈烈。

誠如一些網友所質疑的,「禁止遊客自帶,景區卻可自賣,價格還翻了幾倍」。同款食物,難道遊客自帶的就會產生垃圾、污染環境,而景區所售的就不會?這番說辭,顯然站不住腳。理解該現狀,一個更合理的視角,或許還是「引導預期」。現實中,儘管很多景區都會發公告禁止遊客攜帶特定食物,但基本都不會嚴格檢查。其目的,更多就是釋出信號,讓遊客知難而退、主動配合。這原本是一種模糊策略,然而在網絡場內,卻定要將之明確化、絕對化,事態難免變得複雜。

限制遊客帶食品入景區,嚴格說來,多數都屬於倡導性的「限制」。倘若如某些樂園此前所做的那樣,一個個開包檢查,那麼景區想必只有盡失人心、無人問津的結局。其中的風險,景區運營方是心知肚明的,故而在行動層面,還是保持了極大的克制。當這種「禁止自帶食物」,更多局限於「口頭宣示」,而沒有轉化為「行為禁止」,那麼輿論層面的爭論,與解決實際問題,似乎不可避免地會存在脫節。

景區的自主管理權,當然無法轉化為對遊客「攜帶食物」等基本權利的排除。嚴詞厲色的所謂「禁止自帶食物」通告,也許更多只是虛張聲勢罷了。而從根本上說,保護好景區類生態環境,本就不能通過擴大遊客的責任和義務來實現。做到垃圾不落地與無害化處理,固然需要遊客配合,但更重要的,還是景區從軟硬體等各個方面做好保障。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156afd0af0daf9fd486cfb17aef8bbf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