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製菜中「好聽」的食品添加劑名稱,一起看看它們都是些什麼!

2023-12-22     小鹿愛白話

原標題:預製菜中「好聽」的食品添加劑名稱,一起看看它們都是些什麼!

當我們站在超市貨架前,挑選顏色鮮艷、味道迷人的現成食品時,或許很少有人會仔細查看它們的配料表。那些「高科技」的名字背後,其實是我們日常飲食中的一些普通食材。下面,讓我們來研究一下這些包裝時尚的添加劑,看看它們是什麼。

羥丙基澱粉磷酸酯這個名字看似刺眼,但它的日常用途並不神秘——俗稱「增稠劑」。這種白色粉末雖然普通,但在食物中卻能賦予更飽滿豐富的口感。

碳酸氫鈉,或許你更熟悉它的別名——「小蘇打」。這是一種白色的微小晶體,略帶鹹味。它在食物中的作用是調節酸鹼平衡,從而改善食物的口感。

D_異抗壞血酸鈉,雖然名字聽起來很複雜,但其實是一種抗氧化防腐劑。這種白色或微黃色的晶體可以延長食物的保質期,保持食物新鮮。

復合磷酸鹽,包括三聚磷酸鈉、焦磷酸鈉、六偏磷酸鈉和磷酸鈉等。雖然這些名字可能容易混淆,但它們的主要作用是抑制食物腐敗變質,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防腐劑」。

雖然這些食品添加劑是經過國家認證的,被認為是安全的,但是我們需要明白,這些添加劑的攝入量是一定要控制的。適量食用不會對健康產生負面影響,但如果長期過量食用,可能會引起一些不良反應。

更重要的是,不同的人,如成人和兒童,對這些食品添加劑的攝入量應該是不同的。目前很多食品標籤並沒有詳細區分這兩類人群的推薦攝入量,這也是消費者需要注意的問題。

最近網上關於預製菜的新聞層出不窮,基本都是普通人對預製菜的強烈牴觸。尤其是中小學和幼兒園的家長更是憤怒,紛紛表示反對。

預製菜絕對不是隨便發明的。它們的出現原本是為了一些特殊場合,比如戰場、搶險救災。吃現炒的菜不現實,方便麵吃多了倒胃口。所以做好烹飪,快速冷凍儲存運輸,現場加熱食用。

但是預製菜肯定不適合推廣給普通人,包括學生,因為說到底就是隔夜菜,隔月菜。先不說口感問題,基本的食品安全隱患太多了。今天,我碰巧看到了一份配料清單。雖然不是預先做好的菜,但也能說明問題。

這是一種普通的肉類灌腸劑,添加了14種食品添加劑,包括著名的亞硝酸鈉。為了長期保存,會在準備好的菜肴中加入平時不用於烹飪的各種添加劑,防止意外腐敗變質。瓦工可能會說,沒問題,這些添加劑都在合理範圍內,完全符合國家標準。如果能充分信任商家的道德良心和底線,就不會發生奶粉事件。為什麼瓦工不天天吃?反正沒事。

以學校為例。雖然買菜做飯不能保證新鮮和質量好,但至少買的菜能看得見,做飯過程不能完全絕密,不能太過分。預製菜完全封閉生產,看到的都是成品。現實告訴我們,為了節約成本,沒有什麼是他們不敢做的。

預製菜還有一個很明顯的問題,就是很多菜不適合預製,比如味道清淡的魚蛋。這樣無形中減少了品種的供應,能供應的品種大多口味重,容易保存。退一萬步講,我們相信預製菜是合格的菜,合格的調料,合格的品質。但是隔一個月吃一次對人有好處嗎?這應該是基本常識。

現在,當我們出去餐館吃飯時,我們可能會不小心吃到準備好的菜肴,但畢竟大多數人在外面吃飯的次數有限。

食堂存在這麼多年,一直很穩定,很受歡迎。推廣預製菜的初衷是什麼,到底是什麼這麼厲害?我們的孩子會失去吃一頓安全可口的飯的權利嗎?

我們在選擇食物的時候,不妨多花些時間去了解那些「時髦」食材名稱背後的真正含義。只有真正了解了,才能真正吃的放心。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155d99f1da54d920805f113057bf59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