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彤紅學論集》,朱彤著,安徽師範大學出版社2022年11月版。
內容簡介
該書收入作者《從猿到人》《論<紅樓夢>的主題》《論史湘雲》《〈紅樓夢〉的細節描寫》《漫論<紅樓夢>人物性格補充藝術手法》《「白首雙星」考釋》等《紅樓夢》研究論文共25篇,涉及《紅樓夢》思想人物闡論、藝術風格評鑑、經典情節論析、詞語典故考釋四個層面;另有闡析吳承恩、《西遊記》、《桃花扇》等作家作品的論文5篇。
人物論與主題論縱橫捭闔,鞭辟入裡,富有思想的深度和視野的廣度;藝術評鑑與考據文字援經據典,健筆凌雲,富有結構的攏括力和文字的感染力;經典章回的評析細膩生動,入木三分。
該書是作者畢生學術研究成果的結集。書前有馮其庸、李希凡序文各一;書後有作者後記一,編者補記一。
目 錄
思想人物闡論
論曹雪芹的生活、思想和創作
論《紅樓夢》的主題
「從猿到人」
——孫悟空、賈寶玉思想性格縱橫談
論史湘雲
藝術風格評鑑
《紅樓夢〉的細節描寫
漫論 《紅樓夢》人物性格補充藝術手法
生動的人物形象 精湛的文學語言
——略談《紅樓夢》兩個藝術特色
蘊深曲之致,出難寫之境
——《紅樓夢》詩歌藝術斷想
經典情節論析
芥豆之微展須彌
——「劉姥姥一進榮國府」論析
深刻的思想 凝練的藝術
——「王鳳姐弄權鐵檻寺」
論析緣情入微 賅博籠巨
——「寶玉被打」論析
窮精顯微 尺水生波
——「鴛鴦抗婚」論析
詞語典故考釋
「白首雙星」考釋
——關於史湘雲的結局
「饕餮王孫應有酒」一聯考釋
——兼談寶黛釵三首《螃蟹詩》
「皇商」小考
紅樓辨訛二則
釋「唾絨」
「種得藍田玉」析
「煮芋成新賞」的出典
「三尺」辨析
「三尺」出典再辨析
——答王啟熙先生
西施結局小議
「素女約於桂岩」解
「弄玉吹笙」辨
關於紅學現狀與發展的芻議
附錄
論孫悟空
論吳承恩的思想
雄奇恢詭 寓真於誕
——「大鬧天宮」論析
對傳統人物塑造方法的超越
——讀《西遊記》黃袍怪故事
史劇的絕唱 正氣的頌歌
——《桃花扇·罵筵》論析
朱彤學術年表
後記
補記
序一
馮其庸
朱彤同志是當代著名的紅學家,我與他相交,已經有17年的歷史了。記得最初相識是在蕪湖安徽師大。那時,我們正在搞《紅樓夢》的新校注本,不久,朱彤兄也就借調到北京,和我們在一起從事《紅樓夢》的校注工作了。
《紅樓夢學刊》創刊號
1979年5月,時值《紅樓夢學刊》創刊號問世,朱彤兄以他的《釋「白首雙星」》(關於史湘雲的結局)一文,聲動京華,名重紅學界,從此,朱彤兄時有所作,作必有為,健筆凌雲,妙思入微。
前數年,得知朱彤兄患病,心竊繫念,時縈懷抱,雖不能時時馳函問候,而實未曾一日忘也!
不久前,鄧慶佑兄轉來朱彤兄手書,囑我為他的紅學論文集作序,不意又值我患病,未能即時命筆,遷延蹉跎,實覺愧對故人。
朱彤兄的《釋「白首雙星」》,以力排眾議,獨抒已見的氣慨,提出了個人獨創之見。《紅樓夢》後部的情節究竟如何,因為誰也見不到後部的殘文或提綱,因而無法驗證種種的推測,然而,朱彤兄對「白首雙星」的解釋,言之有據,且較合情理,自然可以作為一家之言,新人耳目。
關於《紅樓夢》的主題,也是二百年來《紅樓夢》研究中眾說紛紜,莫衷一是的問題。朱彤兄在《論〈紅樓夢》的主題》一文中,對這個問題作了全面深入的分析,他說:
把《紅樓夢》的主題概括一下,那就是:一部《紅樓夢》是以封建貴族階級子孫不肖、後繼無人問題為核心,展開了貴族階級各個生活側面的描寫,無情地揭露和鞭撻地主階級的種種罪惡,熱烈地謳歌和讚美新興力量的叛逆精神,全面地批判了封建制度,深刻地揭示出封建社會和地主階級必然崩潰和沒落的歷史命運。
《紅樓夢散論》
他還說:
《紅樓夢》主題具有巨大思想深度和社會意義,就在於它以這個社會矛盾作為開展全書情節的主要矛盾線索,通過賈寶玉叛逆性格成長的歷史,通過封建主義和反封建主義兩種人生道路的尖銳鬥爭,深入地反映了封建社會末期意識形態領域裡新舊兩種思想的激烈搏鬥,從而在更深刻的意義上,揭示出封建制度和封建貴族階級必然滅亡的歷史命運。
賈寶玉的叛逆性格和人生道路深深植根於新的物質經濟事實之中,所以,他的思想不是在某一個別問題上乖離封建階級的要求,而是在一系列根本問題上與封建階級傳統背道而馳。他的思想性格的核心是早期的民主平等思想,其對立面則是維護封建宗法統治的等級壓迫制度。他跟封建勢力發生的一切衝突,無不濫觴於此。
朱彤對《紅樓夢》主題的分析,確實是全面而深刻的。對《紅樓夢》主題的分析,涉及對《紅樓夢》的全面評價問題。
列印稿《蘊深曲之致,出難寫之境 ——紅樓夢詩歌藝術斷想》
過去有的研究者認為《紅樓夢》的民主思想,是屬於封建的民主思想,不具備資本主義萌芽的性質。這種看法,嚴重地貶低了《紅樓夢》的價值,同時也完全不符合作品的實際。
試想如果賈寶玉、林黛玉所代表的思想與賈政所代表的思想其社會性質完全是一樣的,賈寶玉與賈政的衝突只是封建思想體系自身的矛盾,沒有資本主義萌芽性質的社會內涵,賈寶玉、林黛玉的思想沒有新的社會內涵;那麼,出現在封建社會末期的《紅樓夢》這部小說,還有什麼積極的意義可言?賈寶玉、林黛玉哪裡還有「新人」的內涵?賈寶玉、林黛玉與賈政、賈母、王夫人、王熙鳳乃至於薛寶釵之間的矛盾衝突還有什麼意義?這樣一來,實質上豈不就是否定了《紅樓夢》這部不朽巨著的偉大意義!
所以《紅樓夢》主題之辯,是一個關於《紅樓夢》的大是大非的大辯論。這個問題從50年代起,直到80年代朱形的文章發表,一直是有爭論的。朱彤的文章無疑是這一場爭論中的極有分量、極有說服力,極有利於人們正確認識和評價《紅樓夢》的一篇重要文章。
關於《紅樓夢》的偉大的藝術成就,尤其是它的卓越的人物描寫,一直是二百年來研究《紅樓夢》的重大課題,也是繼承《紅樓夢》的藝術傳統的一個重要的方面,對於這個課題,研究家們不斷地有所總結,有所闡述。朱彤兄的《<紅樓夢>人物性格補充藝術手法散論》也是一篇極有見地、極為重要的文章。
朱彤提出了「相反相成,相互依存」「相輔相成,相得益彰」「虛實相生,彼此互藏」這三個課題,對《紅樓夢》人物描寫的藝術方法作了分析和總結。《紅樓夢》的藝術成就和它的藝術方法是非常卓越和非常豐富的,朱彤提出的這三點,無疑是《紅樓夢》藝術方法的重要方面。
崔君沛繪《紅樓夢人物圖卷》
這裡我要加以補充說明的是:不言而喻,以上三個方面,首先是在肯定《紅樓夢》人物正面描寫的前提下提出的,朱彤提出的這三點,是對正面描寫的補充論述,而不是否認《紅樓夢》的大量正面描寫,單認這三種描寫方法。
大家知道,《紅樓夢》里描寫人物用得最多最好的方法,首先就是對人物的精確的正面描寫,有的是精雕細刻,工筆重彩,如它對賈寶玉、林黛玉見面時的描寫,對王熙風出場時的描寫,在寶玉挨打時賈母出場的描寫等等,都是工筆重彩,精雕細刻的正面描寫,又如它對醉金剛倪二的描寫,對焦大的描寫,對賈芸舅舅舅媽的描寫,對水月庵智能的描寫,秦可卿出喪中對村姑二丫頭的描寫,對小紅的描寫等等等等,則在不同程度上又是用的寫意勾勒的方法,線條用得不多,但卻十分準確,三筆兩筆就把一個人畫出來了,而且使讀者一樣能感受到這些人物的聲音笑貌和形象,然而就其藝術方法來說,主要也是正面的直寫其人的描 寫方法,當然對照旁襯等方法,有的也是同時並用的,並不是用了一種方法,就不能再用別種方法了。
趙國經、王美芳繪金陵十二釵
朱彤兄在紅學方面的成就是多方面的,這篇短文不可能全面介紹。當前的紅學,仍然需要有更多的人來對它作深入的鍥而不捨的鑽研。
《紅樓夢》是一部博大精深的書,研究者的學問修養愈廣愈深,他所能得到的也一定獨多。同時,研究者所用的功夫愈深愈久,他所得到的也一定會特多。總之,只要對《紅樓夢》肯下真功夫,深功夫,長功夫,他就必然會有所獲。
我們希望有更多的研究者在這條道路上作艱苦卓絕的奮鬥,我們更要祝願朱彤兄早早康復,在紅學的征途上再作千里之行!
1992年2月20日於京華寬堂
序二
李希凡
我認識朱彤同志,還是在70年代中離開《紅樓夢》校注組之後。那是因為「四人幫」被打倒了,各個領域都在恢復正常工作,在北京和各地借調來的同志,包括我自己,都紛紛被召回了原單位,校注組大有「星雲流散」之勢。
應當感謝其庸同志,是他在艱難的處境中,四方奔走「說項」,終於爭取把《紅樓夢》校注組保存下來,又從全國各院校借調了幾位中青年教師,繼續完成了這項工程。它就是人民文學出版社「中國古典文學讀本叢書」中的1985年版《紅樓夢》,我們暱稱之為「新校注本」。據統計,迄今6年多,已印行四百餘萬部。
《紅樓夢校注本》徵求意見稿
該書署名為中國藝術研究院紅樓夢研究所校注,實際上這所的前身就是校注組。該書以紅樓夢研究所暑名的《前言》(其庸同志所寫)中,曾開列了20位先後參加這項工作的名單,
朱彤同志屬於後來參加這項工作中的一位。按照實際的本來面貌,應當說,大量的校注工作,主要是「本書修改定稿」的後一班人員做的。這個名單是:馮其庸、林冠夫、徐貽庭、陶建基、呂啟祥、朱彤、張錦池、丁維忠八位同志。
目前紅樓夢研究所已徵得人民文學出版社的同意,為了使「新校注本」更完善,正在開始第二版的修訂。我想,後繼者將不會忘記前驅者的艱辛勞作。
在寫這篇序言的開端,我所以想到了這段經歷,那是因為這支小小的校注隊伍,雖然早已散歸全國各地,但十多年來卻活躍在紅學研究陣地上,對學術與教學做出了各自的貢獻。其中不少同志,不僅已晉升為教授和研究員,國內外知名,而且幾乎每個人都有紅學專著或論著問世了!
朱彤、周中明校注《西遊記》
朱彤同志即是其中之一。他多年來在繁重的教學任務之餘,仍然寫下了探索《紅樓夢》思想藝術以及其他方面的多篇論著,現在這本《紅樓夢散論》已經結集了。
我看到朱彤同志的第一篇文章,是發表在《紅樓夢學刊》1979年創刊號上的《釋「白首雙星」——關於史湘雲的結局》。
曹雪芹的《紅樓夢》,據考證,原著只有七十八回,除前八十回有兩回是作者親屬所補寫外,二百多年來,廣泛印行的一百二十回的《紅樓夢》,一般認為,後四十回乃高鶚續寫。而根據幾十年《石頭記》多種手抄本的發現,特別是手抄本脂批提供的八十回後的一些回目和線索,顯然和百二十回本的續寫,確有很大的不同。
可惜的是,迄今又從未發現原作的「全璧」,而曹雪芹筆下的那些栩栩如生、個性鮮明的藝術形象,在八十回後究竟怎樣發展和如何結局,又實是研究者和讀者所關心並能激發想像的。於是,各種探佚和推想產生了,還逐漸形成了紅學研究的一個方面。
我對玄想太多、太遠的「探佚」,總懷有「不夠科學」的偏見,但朱彤同志的這篇《釋「白首雙星」》,所以給我留下了較深刻的印象,一是因為他力排「眾議」,有理有據地反駁了「白首雙星」隱喻著賈母與張道士有關係,或賈寶玉最終與史湘雲相結合的說法;二是他的文章是從藝術形象分析出發,提出了自己獨到的新見解,自成一家之言。
在1981年《紅樓夢學刊》第1輯上,我又讀到了他的長篇論文《論<紅樓夢>的主題》該文與發表在1979年《紅樓夢學刊》創刊號上的張錦池同志的《也談《紅樓夢>的主線》,雖非同一題旨,卻又異曲同工。
友石繪《紅樓夢故事圖》
他們都從各自不同的角度,較深刻地分析了《紅樓夢》所概括的富於複雜社會內容的作品主題與情節主線,對愛情主題說進行了有說服力的駁難,這在當時國內外紅學研究中一片指責毛澤東同志的「《紅樓夢》是政治歷史小說」看法聲中,實是難能可貴的。
其後,我還讀到了他的《論史湘雲》《「從猿到人」孫悟空、賈寶玉思想性格縱橫談》,以及《<紅樓夢>人物性格補充藝術手法散論》《<紅樓夢>詩歌藝術斷想》等多篇分析《紅樓夢》創作藝術的專題論文,知道他的紅學研究在逐步深入,特別是讀了他在1987年《紅樓夢學刊》編輯部召開的揚州學術討論會上的發言——《關於紅學現狀與發展的芻議》,又深感到他視野開闊,並未把眼光和心思只用在個人研究課題上,也用了不少精力統觀全局,為開拓紅學研究的新局面,積極提出加強與協調工作的好建議。
自1980年會上成立了中國紅學會以來,除去在美國和中國召開了兩次國際學術討論會,在各地紅學研究者的努力下,已舉行過全國性的六次學術討論會,這些會議都大大地推動了紅學研究的深入和發展。
哈爾濱國際紅樓夢研討會合影
「紅學」雖被人稱為「顯學」,全社會的「紅學熱」也不斷升溫,但「紅學界」卻是清貧的,歷屆紅學研討會的召開,都靠的是各地承擔會議的單位和學者們自行籌集經費,中國紅學會幾乎拿不出什麼補貼。
全國性的學術研討會截止到現在,已經三年未舉行了,留存在人們記憶中的,依然是蕪湖安徽師大校園中的溫馨的聚會。而那次第六屆全國紅樓夢學術討論會,卻正是朱彤同志多方奔走,竭盡全力進行籌備的。
朱彤同志為人熱情、豪爽、開朗,頗具「東北好漢」勇往直前的性格,只是近兩年來一直病魔纏身,刊物已少見他的新作了。日前忽然接到他的來信,才知他的紅學論著已經結集,信中有這樣的詞句:「我在紅學研究中所取得的一點點成果,都是在你們這些老友們的鼓勵和關注下取得的,今有幸結集付梓,也該請你們寫個序言,留作紀念。輾轉病榻,握管維艱,草草不恭,祈多鑑諒。」
歲月悠悠,我雖為老友的病情感到悵然,但也為他的著作的即將出版感到欣慰。我衷心地祝願他病體早日康復,也期待著他有更多的紅學研究的新篇章問世!
1992年1月18日於北京
後 記
我對《紅樓夢》這部巨著的思想意義和審美價值開始有所了解,是在1950年代上大學讀書時期。那時吳組緗先生給我們上「中國小說史」專題課,吳先生對《紅樓夢》那些精警獨到的見解和深刻透闢的分析,無論從認識論上和方法論上都給我極大啟發,宛如醍醐灌頂,茅塞頓開,也培養了我對中國古代小說的興趣,對我把古代小說作為我終身研究的方向起到了很大的促進作用。
《紅樓夢的藝術生命》,吳組緗著,北京出版社2020年1月版。
幾十年來,我在這塊園地舌耕筆耘,多經坎坷,幾至廢頓,幸賴吳先生並許多學界前輩、同仁勉勵,使我的研究得以繼續下去。
70年代末期,我借調北京參加馮其庸先生主持的新校本《紅樓夢》注釋部分的撰稿定稿工作,這為我能夠集中深入地閱讀學習這部巨著,全面細緻地了解並掌握作品的有關資料,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機會。
爬梳鉤沉浩瀚古籍之餘,我信筆做了一些考證文章,或糾偏勘誤,以辨析前注之錯訛;或闡精發微,以補苴時論之罅漏。文章陸續發於《紅樓夢學刊》之中,今文集所收考據文章,多為此時所撰。
俟校注工作結束返校,即沉於繁重的教學之中。教學非但沒有貽誤我的研究,反而常常成為我感悟紅樓三昧的契機。備課之中偶有所得,講解之頃突發奇想,並進而尋淵探珠,捫幽抉秘,亦誠為一大樂事。
這些零星之想,後大都被敷演為文章。這些文章沒有統一的研究構架,唯意所適,散漫無軌。本文集題名為「散論」,此其實也。
李曙光繪紅樓夢冊頁
當然,雖說是散漫無軌,但又有一些相對集中的東西繩乎其間,反映我對這部作品的總體看法。文集臚列不外以下四端:思想人物論、藝術風格論、考據文字以及著名片斷的賞析。涉及紅學研究中的一些重要問題,以思想、人物的分析研究為主線,藝術分析、史實考訂均環拱於它而展開。
這裡也反映我對研究方法的一些嘗試。方法問題始終是困擾古典文學研究的大問題,我在研究中,較注意斟酌宏觀和微觀、傳統方法和現代方法、藝術分析方法和其他文化分析方法的關係。
我將文本的考訂和感悟作為起點,由此上升為理論分析,並將這部「百科全書式」的巨著放到中國哲學、文化的宏觀背景中予以考察,以現代人的視角去原其本然,觀其流變,探其淵奧中所具有的大美。同時又不強古人之所難,循順其固有形態去擘肌分理,欲原古人用心之所在。所以我體會到研究傳統文化,還存在著一個運用現代知識結構和超越現代知識結構的問題。這只是個嘗試,其得失還有待於讀者鑑別。
這裡有些問題需要作些解釋。關於史湘雲結局的探討,最初在《安徽師大學報》(1977年第4期,8月初出刊)上發表,那是一篇提綱式的短文,題為《史湘雲結局簡探——兼析<紅樓夢>第三十一回回目》,論點未充分展開,發表後引起學界諸多同仁的注意。
劉旦宅繪湘雲
1978年在北京恭王府藤蘿苑內作校注工作,與我共同工作的還有杭州大學蔡義江、哈爾濱師大張錦池二君。冬日夜長,我們把酒談藝,獲益良多,時正值《紅樓夢學刊》籌備創刊,向我們組稿,二君皆以《簡探》一文有簡廓之憾,力促我鋪展其義,綴為詳篇,於是便有我發於《紅樓夢學刊》創刊號上的《釋「白首雙星」》一文。後二文題目均為《古典文學論文索引》《紅樓夢論文索引》所收。
1977年先發之短文,出刊已久,且發行量不多,許多讀者難得尋閱,來信詢問二文之異同,因忙於蝟務,多未作復。今借本書出版之機,將此二文顛末略陳,亦算是對關注我的讀者的一個遲到的答覆,並致深深的謝意和歉意。
文集後附有《論孫悟空》一文,出於這樣的考慮:文中所收之《「從猿到人」》一文,主要是通過賈寶玉和孫悟空的比較,來闡述「新人」形象的內在發展脈絡,文章的重心落在對賈寶玉的研究上,對孫悟空的有關問題語焉未詳,為讀者閱讀之便,特將《論孫悟空》一文附錄於後。
文集所收之論文從70年代延至90年代初,記載了我對《紅樓夢》這部巨著探求的斑班印跡,結集時除局部略有更改外,其他則仍其舊貫,意在保留其真實面貌,使這部「散論」儘可能涵化一些歷史內容。
馮其庸先生
蒙老友馮其庸、李希凡二君百忙中撥冗作序,對本書結集出版給予極大的鼓勵和支持,殷殷之情,深叩我心。南京大學出版社惠予出版,在出版過程中,得到許多同志的熱情幫助,從我就學的俞曉紅君代為整理之勞,頗費心力,在此一併表示深深的謝意。
作者於病榻上
1992年2月
補 記
1992年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的《紅樓夢散論》,系朱彤先生半生紅學研究的結集,共收入《紅樓夢》研究與考據文章25篇,另附《論孫悟空》1篇。因彼時印數不多,30年來不斷有學界同仁索要而難得,今在該文集基礎之上,復加入作者論吳承恩思想、評析《西遊記》《桃花扇》等作品的相關論文4篇,匯成一編,題名《朱彤紅學論集》再行出版。
本書文章整理工作主要在以下方面展開:
(1)對本書所收文章整篇輯錄,對文中所有引文進行檢核,其中《紅樓夢》原著引文均據中國藝術研究院紅樓夢研究所新校本《紅樓夢》校改,《西遊記》原著引文均據朱彤、周中明新校注本《西遊記》校改,其他引文均出腳註;
人民文學出版社版《紅樓夢》
(2)部分論文發表之時,因刊物篇幅所限而有所刪減,1992年結集時,作者乃據會議論文原稿付排,今仍因之;
(3)根據當下語言文字規範標準和漢語標點符號使用規範,對少量文字和標點符號作了改動,其他則仍其舊貫,以保持論文之歷史風貌;
(4)增加朱彤先生學術年表。
安徽師範大學文學院將本書納入學院學術文庫,2021級古代文學碩士生李娜承擔了書稿的整理、校核、出注等諸多具體事務,責任編輯胡志恆付出諸多辛勞,在此一併表示誠摯的謝意。
編者
2022年3月28日
作者簡介
朱彤先生
朱彤(1930-1992),遼寧復縣人。1961年畢業於北京大學中文系,先後執教於合肥師範學院中文系、安徽師範大學中文系。安徽師範大學中文系教授。曾任中國紅樓夢學會常務理事、《紅樓夢學刊》編委,安徽師範大學中文系《紅樓夢》研究室主任、古代文學教研室副主任等。主要講授「中國古代文學」「紅樓夢研究」等課程。1978年借調至中國藝術研究院,參與《紅樓夢》新校注本工作,是新校注本最後定稿的8人之一。1988年籌備承辦第六屆全國紅樓夢學術研討會。在《紅樓夢學刊》《安徽師範大學學報》等刊物上發表《釋「白首雙星」》《〈紅樓夢〉人物性格補充藝術手法散論》等學術論文30餘篇。1987年整理校勘《西遊記》新校注本(合著),四川文藝出版社出版。1992年整理有關紅學論文25篇,結集為《紅樓夢散論》,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