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這個跡象,團隊就要涼了

2023-10-07     筆記俠

原標題:有這個跡象,團隊就要涼了

內容來源:筆記俠(ID:Notesman)

責編| 若風 排版| 五月

第 7743 篇深度好文:5324字 | 15 分鐘閱讀

內容來源:筆記俠(ID:Notesman)

責編| 若風 排版| 五月

第 7743 篇深度好文:5324字 | 15 分鐘閱讀

組織管理

筆記君說:

你可能也見過這種現象,團隊里本來乾得很好備受讚譽的人,突然間躺平擺爛了,不主動幹活了,工作標準也大幅度下降,從「狼性工作」變成了「佛系工作」。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

就像那句話說的,「所有的分手,都是蓄謀已久。」

好員工擺爛,往往不會是臨時起意,都是在日常工作中,點點滴滴的積累,直到突破了某一個閾值,好員工寒心了。

或躺平,或擺爛,也說明好員工對組織不再抱有幻想,很難再回頭了。

當下,絕大多數企業都在大談「降本增效」。你想,發掘一個好員工,需要多少招聘成本、時間成本、培養成本?而好員工與企業磨合得很好,本身工作效率也很高。

認真對待好員工,就是在降本增效。

一、為什麼好員工會擺爛?

好員工擺爛,大機率都是被逼的。

首先,是工作方面。比如,乾得越多活越多,能力越強越受累。

好員工效率高成果好,一些管理者就不斷給好員工加碼,日常事務、臨時工作、突發情況……甚至,把本來不屬於工作範圍內的事,也安排了過來。

很多員工之所以「好」,不僅工作能力強,耐受程度也很高。但人畢竟不是機器,要合理安排工作,不能逮個人可勁兒造。殺雞取卵,最終毀掉的一定是整個團隊。

其次,是激勵方面。干多干少都一樣,加量不加價。

每天正常上下班拿的錢,跟每天干到半夜拿的錢,是一樣的。誰能一直這麼加班?

好員工的自驅力、責任心很強,有奉獻精神,盡心盡力完成交代的任務。及格線不是好員工的追求,他們追求良好甚至優秀。但這不應該是管理者只給任務、不給回報的理由。就算是機器,也得時不時維護保養吧?更別說是人了。

在很多企業,存在工資倒掛的現象。一些經驗豐富、兢兢業業的老員工會發現,新來的人跟自己工資一樣,甚至比自己還高。能不寒心嗎?

然後,是容錯機制太差。想要創新性的好成果,卻不願意承擔成本。

事兒干成了,把它看做理所當然,是員工應該做的。出了點問題,就開始批評、指責。

干好了不賞,干錯了受罰。那對正常人來說,就只能少干點。就像沈騰在春晚小品《吭》里的台詞:多干多錯,少干少錯,不幹不錯。

接著,上升路徑不清晰。努力工作好幾年,抬頭一看,前方沒路了。

晉升機制,沒有。加薪方式,沒有。職級序列,不清晰。下一步往哪兒發展,不知道。

沒有切合個人利益的目標來牽引,只知道催著員工幹活。怎麼激發人的善意?怎麼激發戰鬥力?

還有一種可能,是團隊文化出了問題。其他人都在躺平,好員工憑什麼還要努力幹活?

在擺爛氛圍嚴重的團隊中,好員工就是異類,不合群。甚至可能會面臨一些指指點點和風涼話:「你看他一天到晚裝啥啊?就顯得自己熱愛工作。」面對這樣的文化,好員工難免會懷疑自己努力的價值。

歸根結底,好員工突然躺平、擺爛,一定是組織的運行機制出了問題。比如,會做的不如會裝的,能幹的不如能說的,努力的不如親近的。

本來,員工與企業是一場雙向奔赴的雙贏。但不好的運行機制會把個人與組織變成了互相博弈的狀態,最終陷入「囚徒困境」。「我不知道公司會不會給我回報,反正現在沒有,那我就先省省勁兒。」

這就像慢性病,短時間可能看不出什麼問題,但等到病症深入骨髓,那就是「病來如山倒」,難以醫治了。

二、管理者的難處

客觀上來說,好員工擺爛不全是管理者的問題。他們也有難處。

比如,以結果為準繩。管理是要為目標服務的,沒有拿到好的結果,過程再辛苦也沒多大價值。

在公司內部管理上,巨人集團創始人史玉柱有一個基本觀點:只認功勞,不看苦勞。公司要發展,就必須完成一個個目標。結果,一定是最重要的衡量標準。

再比如,管理者需要有一個得力幹將,來承接很多工作。

每個團隊的負責人都喜歡能幹的,他們也必須找到能幹的人,來承接需求。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手底下有人」。

但團隊里,不是每個人都很厲害,拔尖的就是那麼幾個人。在這種情況下,能幹者多勞,就難免會出現。

而且,好員工都是靠譜的人,最讓人放心。凡事有交代,件件有著落,事事有迴音。

很多時候,管理者不是非要給好員工加量,可能是他也沒辦法。交給其他人,這事兒不放心啊,耽誤事兒,耽誤時間,耽誤精力。

仔細一想,還是交給好員工做吧。

同時,培養人就是得多上戰場、打硬仗。雖然我們常說,成年人只篩選不教育。但在實際工作中,管理者看到值得培養的人,出於善意,往往會多多指點,幫助員工走在正確的路上,快速成長。

如何成長呢?多幹事,經驗才積累得快,成長才能快。這是唯一的通路。

我們還得看到,很多時候中層、基層管理者沒有太大的權限,就算想回饋好員工,可能短期也無力拿出太多的東西。畢竟很多制度是頂層設計的,即使疊代也要一步一步來。

三、如何防止好員工擺爛?

所謂管理,其實就是定目標、追過程、拿結果、做復盤。

好員工擺爛,不能把全部責任歸在管理者身上,但這種現象會直接影響過程和結果。那麼,如何防止好員工擺爛呢?

可以換位思考一下,什麼情況下你的工作動力會更足?

一定是「我要干」,而不是「要我干」。

1.激勵體系

任何時候帶團隊、做企業,一定要先滿足員工的「小我」,再去提升員工的「大我」。

對於員工的「小我」,就是在設計激勵機制的時候,要讓員工的付出和回報成正比。

及時論功行賞

員工也許可以無私奮鬥,但公司不能讓奮鬥者沒有回報。

亞當·斯密說:人的本性就是追求個人利益;我們的晚餐並非來自屠夫、釀酒師或是麵包師的恩惠,而是來自他們對自身利益的特別關注。

比如華為。任正非一直要求不能讓「雷鋒」吃虧,堅持對事負責,而不是唯上。只有以奮鬥者為本,讓好員工不吃虧,好員工才更願意與企業同行。

員工和企業,需要建立一種信任,這種信任就是我好好乾,公司不會讓我吃虧。

同時,也要多元化激勵,獎金只是一方面,乾得好的還有榮譽獎勵,金牌員工、明日之星,有單獨和任老闆合影的精神表彰,也有法國造幣廠定製的獎盃。

這些還不夠,華為還有員工持股,華為員工持有了接近99%的股份,股份的回報主要有兩個途徑:股票的增值、年度的分紅。

公司法規定上市最多只能有200個個人股東,員工持股還要自己花錢買,華為有接近10萬人持股(華為公司就兩個股東,一個是任正非,一個是員工代持的工會),是全世界最大的員工持股公司。

華為有一套完善的「分贓」機制,這套機制有三個核心:

價值創造。調動一切可以調動的因素,以客戶為中心,為客戶創造價值,然後挖掘這些價值創造要素,激活要素。

價值評價。評價是什麼?乾得好、乾得壞,要評一評。奮鬥者不是自封的,也不是上級指定的,而是由制度評價的。

價值分配。給乾得好的人、奮鬥者多發,叫激勵,給乾得一般的人發合適的,叫回報,給那些乾得不好的少發,這就叫約束。

其實就是四個字:論功行賞。這也是華為人力資源的核心——全力創造價值(功)、科學評價價值(論)、合理分配價值(賞

明確職級體系

目前,快速成長型企業普遍的問題就是沒有職級體系。員工除了晉升管理職務沒有其他的發展通道,沒有任何機制,所以會出現薪酬倒掛之類的問題。

因此,快速成長型企業首先要將職級體系搭建起來,建立雙通道機制。

什麼是雙通道機制?

一是管理髮展通道。也就是管理職務晉升的通道。比如主管、經理、資深經理、總監、資深總監等。

二是專業發展通道。也就是專業技術職級晉升的通道。比如從初級工程師、中級工程師、高級工程師到專家。

任何一類崗位都可以這樣區分能力梯隊。這樣,在公司里除了晉升管理職務這一條發展路徑以外,還可以通過走專業發展的路徑來實現職業生涯的提升。

並且,軍隊的一種做法值得參考。在具體級別上,再劃分檔次。比如晉升副連後,第一年是副連1檔,第二年是副連2檔,以此類推。

當然,這些都要與薪酬掛鉤。如果公司有這樣的機制,可以肯定會對那些持續成長的員工產生激勵效果。

2.剔除團隊中的老鼠屎

人才的選用育留,對團隊的做事、成事氛圍非常重要。

但很多時候,幾次面試並不能解決所有問題。無論多麼嚴格選人,人才進來後都不能保證100%融洽。

我們常說,一顆老鼠屎,壞了一鍋湯。一些「個別人」,不僅自己無法給團隊提供價值,還會影響整個團隊的氛圍。

所以,團隊中的「老鼠屎」必須要剔除。一個好的團隊,一定是流動性好、活力強的團隊。

不少企業現在都實行「271考評機制」,即把團隊人員按照2:7:1的比例評定績效。20%是A類績效,70%是B類績效,10%為C類績效。根據這個績效評定結果決定成員的績效獎金或者晉升、辭退。

但要注意的是,「1」的員工不一定是絕對不好的員工,他也可能是暫時遇到了某種問題。

正常來說,一個人要想證明自己,至少也要有3-6個月的時間,否則很難融入到企業中來。

只有在屢教不改、多次輔導無效的情況下,才能去考慮辭退的問題,不然容易影響其他人的心態。

總的來說,績效固然重要,但團隊中的「老鼠屎」應該多維度評估,比如工作態度、協作能力、性格品質等等。

真的確定了,就不要猶豫,立刻剔除。

3.幫助好員工成長

好員工,往往敢於擔責,但事無絕對,難免會遇到不好的結果。

所以,要給他們試錯的機會和空間,幫助他們成長。如何幫助呢?

除了基本的業務知識輔導、業務技能輔導、工作心態輔導外,最關鍵的就是復盤。

復盤有4個好處,了解現在、總結過去、提升未來、借事修人。分為3個階段:復盤前、復盤中、復盤後。

復盤前

盤點數據,包括結果數據和過程數據。

搜集案例,將焦點落到一件件具體的事情上。

抓大放小,明確核心方面及其重點分支事項,進行重點分析。

復盤中

員工表述,分為表述結果、表述過程、表述規劃。

管理者需要充當好傾聽者的角色,抱著支持、鼓勵、協助對方的心態。

雙向溝通,就是挖掘本質,也要從結果、過程、規劃3個維度進行。

管理者和員工要通過工作結果和過程來共同發現和分析問題,抽絲剝繭,找到問題背後最本質的原因,最終達成共識,從而對下一階段的工作方法、數據和結果起到借鑑和警醒的作用。

溝通的過程中,管理者一定要遵循「三分提問,七分傾聽」的原則,每發現一個問題,都可以對員工進行追問,一直追到問題的本質上去。

管理指導,就是「揪」「照」「聞」。

「揪頭髮」,是指管理者讓員工上升一個台階看問題,從而提升其眼界,培養其向上思考、全局思考和系統思考的能力。

比如,做工作復盤的是業務專員,管理者要讓他從管理者的角度看問題;做工作復盤的是基層管理者,管理者要讓他從區域管理者的角度看問題。

「照鏡子」,管理者與員工相互成就,要彼此成為對方的鏡子。在給員工「照鏡子」的過程中,管理者要將自己所看到的東西客觀、真實地反饋給員工,真誠地為對方提供建議。

「聞味道」,觀察員工言行表現的方方面面,對這個人狀態、心態、價值觀等進行判定。

復盤後

在工作復盤後,管理者還需要進行大量的落地工作,跟蹤進度、在崗輔導、階段復盤。

a.跟蹤進度

管理者一定要認真跟蹤員工的改進和規劃落實情況,否則復盤就白費了。

管理者要明白,員工不會做你希望的事,只會做你檢查的事。團隊的執行力就是管理者的執行力,員工的底線就是管理者的底線。

因此,管理者一定要跟蹤員工的工作進度,杜絕「嘴上說一套,實際做一套」的情況,避免工作復盤的價值被敷衍了事的態度摧毀。

b.在崗輔導

在工作復盤的過程中,管理者會發現很多問題是員工自己無法解決的,這時就需要在工作復盤後通過在崗輔導的方式幫助員工成長。

在崗輔導分為兩種形式,一種是集體輔導,另一種是個性化輔導。當發現大部分員工都存在共性問題時,管理者需要進行集體輔導;當發現員工存在個性問題時,管理者需要進行個性化輔導。

集體輔導就是指培訓。管理者要知道,一場培訓無法影響或改變工作的最終結果。因此,管理者要做的是建立培訓機制,通過長期的機制來保證員工的成長。

個性化輔導也叫情境輔導,主要針對個別員工出現的個性化問題進行糾正,管理者需要在實際場景下對員工進行一對一的實際操作教學。

c.階段復盤

成長不是一蹴而就的,管理者不能指望通過一次復盤解決所有問題。所以,要大復盤、小復盤融合使用,用PDCA不斷改進。

註:PDCA循環指Plan(計劃)、Do(執行)、Check(檢查)和 Act(處理),它可以幫助我們的工作更高效,我們明天也會推出此類文章,敬請關注。

不必拘泥於形式,只要持之以恆地進行就能發揮其應有的作用。比如,晚會復盤是以日為單位進行,周會復盤是以周為單位進行,帶有考核標準的正式復盤是以月和季度為單位進行。

這樣,管理者就能夠保證員工的實際工作與目標、計劃相吻合。

另外,有階段復盤,員工可以在較短的周期內得到有關自己的反饋,能夠保持對自己的清醒認識,從而達到自我評價與他人評價相統一的效果。

復盤過程中,保持這4種心態:開放心態、坦誠表達;立場堅定、醜話當先;刨根問底、反思自我;重在行動、持之以恆。

沒有復盤,人就會在一個錯誤的地方,重複犯錯,沒有經驗積累。

所以,復盤是成長的最好工具。

結語

員工與企業家,本質是合夥關係。企業是這個合夥關係的共同體。

這種共同體有三種形態:利益共同體,事業共同體,命運共同體。

好員工之所以存在,必然是因為上面3個原因之一。

但是,一旦彼此之間不再是共同體,甚至變成了對立面,好員工躺平擺爛就很正常了。

好員工的出現,是員工與企業的雙向奔赴。很難得,也很稀缺。

千萬不要讓好員工寒了心。

*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筆記俠立場。

分享、點贊、在看,3連3連!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12faab39e291ee7d81f892ab62c395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