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中亞峰會召開,一文了解中亞最大國:四面受敵怎麼活下來的?

2023-05-18     浩然文史

原標題:中國中亞峰會召開,一文了解中亞最大國:四面受敵怎麼活下來的?

#中國有約#

中亞五國(by 中國地圖出版社《世界地圖冊》)

從初中開始學地理開始,我們就知道中亞是幾個名字裡帶「斯坦」的國家,偶爾還會抱怨這幾個國家名字難記。從地圖上看這幾個中亞國家,最醒目的就是那個面積最大的國家——哈薩克。

哈薩克,世界領土面積第九大國,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內陸國家,地跨亞歐兩大洲,前蘇聯加盟國,歷史上這個國家的部分地區就屬於我們所說的西域。

作為中亞面積最大的國家,哈薩克有著掌握區域話事權的戰略野心。蘇聯解體後,對比其他中亞國家,哈薩克國內經濟發展、政治也相對穩定的,確有資格。這個國家經歷了怎樣的發展歷程?

一、從無到有的國家

早在石器時代(大約始於距今二三百萬年,止於距今5000至2000年),哈薩克境內就有人居住。

進入農耕時代,哈薩克出現了許多大型的農業綠洲。除了種植糧食作物,綠洲上還廣泛開展園藝和甜瓜種植。這些地區開始出現封建城鎮,並很快與中國、伊朗及中亞其他國家等鄰國建立了活躍的貿易關係。

哈薩克曾經經歷了多個游牧民族政權統治,但是游牧民族遷徙頻繁,政權穩定性弱,所以哈薩克在很長一段時間裡,都沒有形成清晰的國界線和身份認同意識。

1219-1224年,在成吉思汗的領導下,蒙古部落入侵哈薩克。15世紀後期,哈薩克汗國才建立起來,哈薩克人的身份認同逐漸形成,而哈薩克人的文化體系和語言直到16世紀才走向成熟。

哈薩克汗國和其他周邊汗國不斷發生戰爭,後又與準噶爾人、伏爾加卡爾梅克人發生戰爭。在一場場戰爭中,哈薩克人的民族意識不斷被錘鍊。

二、沙皇俄國的一部分

進入18世紀,哈薩克人腹背受敵,特別是與準噶爾人長達百年的戰爭,大大削弱了哈薩克各邦的實力,哈薩克人開始向他們的貿易夥伴俄羅斯帝國尋求幫助。彼時沙皇俄國剛經歷彼得大帝的統治,積極擴張尋找出海口。1731年,哈薩克人簽署了一項關於自願加入沙皇俄國的協議,打開了哈薩克人與沙皇俄國建立直接經濟和文化聯繫的機會。

俄國真正有效地統治哈薩克汗國,發生在尼古拉一世時期(1825-1855年)。為了抵禦浩罕汗國的威脅,哈薩克人在1822年接受了俄國的完全「保護」。

尼古拉一世

俄國對哈薩克經濟的影響日漸加深,越來越多的哈薩克人定居下來,並開始種植農作物,其農業開始迅速發展。在19世紀後期,資本主義滲透到農業部門,加劇了本地奧爾斯(哈薩克村莊)的貧富分化。哈薩克境內還成立了一些工業企業。

沙皇俄國對哈薩克的統治本質上是殖民統治。尼古拉一世時期,先是有約400萬俄羅斯人有組織地移民到哈薩克,隨後有100萬斯拉夫人、德國人和猶太人前來定居,這導致哈薩克人和新來者之間的直接競爭,以及當地人和俄羅斯人之間的一系列衝突。俄國在實力上占了上風,最終趕走了300萬哈薩克人。請神容易送神難,到19世紀中葉,哈薩克人已經無力擺脫俄國的高壓統治了。

1914年爆發的第一次世界大戰,給哈薩克和整個俄國帶來了巨大的災難。哈薩克人的牲畜、飼料和農產品被徵用,各種徵稅都有所增加。尼古拉二世強征哈薩克人和其他中亞少數民族參與一戰,引發了1916年起義。最後起義遭到鎮壓,大批哈薩克人逃亡中國西部。

尼古拉二世

三、蘇聯的一部分

十月革命後開始的大饑荒,使哈薩克人的生存條件急劇惡化,當時有約100萬哈薩克人死於飢餓,80%的牲畜死亡。1936年,哈薩克正式成為蘇聯的一個加盟共和國,定都阿拉木圖。

蘋果之城阿拉木圖

加入蘇聯初期,哈薩克的日子並不好過。農民被強迫加入集體農莊。1939年,由於飢餓和移民,該國人口下降了22%。當地一些著名的作家、詩人、思想家和歷史學家,都遭到迫害,哈薩克文化和身份認同受到打壓。

1950年代,赫魯雪夫決定用哈薩克來展示蘇聯在土地管理和農業方面的獨創性。因此,他任命勃列日涅夫為哈薩克第一書記,並委託他執行「處女地」項目。

在哈薩克人丁穆哈馬德·庫納耶夫和大量哈薩克青年的幫助下,勃列日涅夫將哈薩克傳統牧場變成了小麥和棉花田。「處女地」項目對哈薩克人的生活造成了嚴重影響,哈薩克人原本自給自足的生活被打破,他們不得不依賴從蘇聯其他地區進口肉類、皮毛。哈薩克的農業從此一蹶不振。2021年,農業僅為哈薩克貢獻了GDP的5%,食品很大程度上還要依賴進口。

勃列日涅夫

在農業衰敗之時,哈薩克的現代重工業在蘇聯時期得到了發展。60年代至70年代,蘇聯組織了大批俄羅斯移民來到哈薩克,進行煤炭、石油和天然氣開採。蘇聯還在哈薩克境內建造了他們的主要太空基地之一——拜科努爾航天發射場。哈薩克出口石油、金屬、化學品以換取輕工業產品和食品的國際貿易結構,也在這一時期奠定,並持續至今。

拜科努爾航天發射場

在工業化過程中,大量俄羅斯人來到哈薩克,加上此前饑荒導致哈國本地人大量死亡,哈薩克人在自己的國家一度淪為了少數民族,民族矛盾在哈薩克悄然醞釀中。

在蘇聯後半期,哈薩克經受了一系列政治上的混亂。

勃列日涅夫之後,當年支持他的庫納耶夫,成為了哈薩克第一書記,他利用古老的哈薩克制度,如部落等級制度,在蘇聯制度下建立了一種新的剝削制度。作為「部落」的首領,他有權做出雇用和解僱大公司和工廠經理的所有決定,阻止任何可能損害其行動的信息到達莫斯科。這種狀況一直持續到戈爾巴喬在80年代末罷免庫納耶夫。

四、獨立國協國家

1991年,隨著蘇聯紅旗落下,哈薩克宣布脫離蘇聯獨立。

獨立後的哈薩克和其他獨立國協國家一樣,經歷了一段時間的經濟動盪,但哈薩克勝在底子好,在蘇聯解體之時,哈薩克是各項經濟指標最好的獨立國協國家。同時,哈薩克繼承了蘇聯1400多枚核彈頭,數量僅次於俄羅斯和烏克蘭,硬實力也不容小覷。

進入21世紀以來,哈薩克保持了整體經濟的穩定增長。蘇聯解體之後,哈薩克積極對外開放,發展旅遊業、科技服務業、博彩業,服務業取代工業成為了哈薩克第一大產業。

哈薩克三大產業增長情況(來源:聯合國)

2021年,有61.6%的哈薩克人從事服務業。儘管能源價格波動、疫情對哈薩克經濟形成了打擊,但是哈薩克仍然保持著1萬美元水平的人均收入。

蘇聯解體後哈國人均收入變化(來源:世界銀行)

文史君說

哈薩克緣起於一個由游牧民族建立的汗國,身處亞歐大陸的中央內陸位置,註定四面受敵,歷史上它曾兩次主動向沙皇俄國稱臣,是這個國家無奈的抉擇。

沙皇俄國的統治給這個國家帶來農業的發展,而蘇聯在哈薩克施行的實驗性改革無心插柳柳成蔭,徹底改造了哈薩克的經濟結構,讓哈薩克迅速工業化。今天的哈薩克能夠在中亞如此顯眼,事實上不僅因為其龐大領土,還源於在蘇聯時代奠定的工業基礎,使得哈薩克在蘇聯解體後,依然能夠保持整體經濟的穩定良好發展。在中亞地區,哈薩克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存在。

參考文獻

Global EDGE, Kazakhstan: History. https://globaledge.msu.edu/

countries/kazakhstan/history/, 2022.

Edward Dennis Sokol,Revolt of 1916 in Russian Central Asia,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2016.

(作者:浩然文史•Andrea)

本文為文史科普自媒體浩然文史原創作品,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本文所用圖片,除特別註明外均來自網絡搜索,如有侵權煩請聯繫作者刪除,謝謝!

浩然文史是全博士團隊文史科普自媒體,全網主流平台文史類優質作者。 讓專業的歷史更有趣,讓有趣的內容更有深度。古今中外,考古文博,更多內容請關注我們的同名公眾號(id: haoranwenshi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12f9189ec24f9e2dcfd7f0f4385867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