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明烏鎮橋邊夜,夢裡猶呼起看山。」
烏鎮,這個白牆黑瓦的江南小鎮在近日迎來了又一盛會。
今年,世界網際網路大會烏鎮峰會迎來了十年之期。眾所周知,年初以ChatGPT的爆發為標誌,人工智慧發展迎來了其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一年,以大模型、AIGC為代表的關鍵要素賦能千行百業的潛力初現崢嶸。
在引人關注的「網際網路企業家論壇」上,阿里巴巴集團CEO吳泳銘披露了這樣一則消息:阿里巴巴即將開源720億參數大模型,創下迄今為止國內開源大模型的參數新高。
這位阿里巴巴的新舵手明確指出,阿里巴巴要成為一家服務全社會AI創新的、開放的科技平台企業。這也是國內網際網路行業首次明確提出「科技平台企業」的定位和方向。
回首來時路,中國網際網路經歷了風起雲湧的十年,在這個環境中成長起來的阿里同樣經歷了脫胎換骨的十年。
1、開放開源:阿里在大模型時代的「陽謀」
大模型發展雖然仍處於起步階段,但關於開源與閉源之爭早已露出端倪。Meta推出Llama2後一夜引爆大模型圈,有人認為這是對閉源大模型的一大打擊。但也有人認為,閉源大模型可靠性更高,長期服務能力更強。毋庸置疑的是,兩者各有受眾,現在討論孰優孰劣還為時尚早。
不過開源從來都是避免重複造輪子的路徑,也是低成本試錯的有效手段。特別是大模型的研發涉及大量的計算資源和成本的投入,如果無法達成商業化,那對於諸多試圖順應時潮的企業來說,都是難以挽回的損失,因此開源大模型的存在,大模型開源生態的建設都是必要的。
阿里是國內最早一批做模型開源的公司之一。除了即將開源的720億參數大模型,此前阿里在這塊已經耕耘良久。
今年8月,阿里上架了兩款開源模型Qwen-7B和Qwen-7B-Chat,分別是通義千問70億參數通用模型和對話模型;9月,阿里又開源了通義千問140億參數模型Qwen-14B及其對話模型Qwen-14B-Chat,並且可免費商用。
另外,阿里還運營著中國最大的AI模型開源社區「魔搭」。在這一社區中,百川智能、智譜AI、上海人工智慧實驗室、IDEA研究院等業界頂級玩家,都在魔搭上開源首發他們的核心大模型。阿里雲CTO周靖人曾透露,魔搭社區現已聚集2300多款AI模型,吸引280萬名AI開發者,AI模型下載量突破1億。
與此同時,為了降低大模型的開發門檻,在不久前結束的2023雲棲大會上,周靖人還發布了一站式大模型應用開發平台——阿里雲百鍊,簡化了底層算力部署、模型預訓練、工具開發等複雜工作,幫助中小企業和開發者更低成本、更高效率地開展AI創新。
自研大模型,同時以開源開放之姿,與第三方大模型共榮共生,這就是阿里在大模型時代打造許久的「陽謀」。通過打造AI時代最開放的大模型體系,推進整個行業對算力和模型落地的需求升級,在模型開源生態中生生不息。可以預見,一場為期十年的AI技術創新周期開始了。
2、新掌門人的決意:立足「科技平台企業」
今年阿里經歷了一次實實在在的「劇變」——「1+6+N」的改組計劃。在這個號稱阿里史上最大自我變革的計劃下,阿里巴巴集團作為阿里巴巴的上市公司主體不會改變,其下將設六大業務集團和多家業務公司,這些集團和公司未來可以獨立融資甚至上市募股。
除了組織架構「化整為零」外,管理層也經歷了更迭。9月10日,吳泳銘出任阿里巴巴控股集團CEO,同時繼續兼任淘天集團董事長,以及阿里雲智能集團代理董事長兼執行長。
此次烏鎮峰會上,吳泳銘表示,AI時代,阿里巴巴要成為一家服務全社會AI創新的、開放的科技平台企業。這也是他上任CEO以來首次對阿里的企業定位給出清晰界定。
「回望這20年,我們打造了覆蓋交易、物流、支付、生產等環節的數字商業基礎服務,為電商行業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而隨著AI成為中國數字經濟創新突破的關鍵,阿里巴巴要做一家開放的科技平台企業,為千行百業的AI創新和轉型提供基礎設施。」
那麼所謂「科技平台企業」具體要怎麼做呢?
吳泳銘提出,「AI+雲計算」雙輪驅動是阿里雲面向未來的底層能力。
要立足「科技平台企業」定位,阿里巴巴需要堅持做好兩件事:一是提供穩定高效的AI基礎服務體系,特別是強大的雲計算能力,為全行業訓練AI、全社會使用AI打造堅實的基礎底座,二是創建更加開放繁榮的AI生態。
當然其主張並非無跡可尋。上任的第三天,吳泳銘便發布了一封名為《用戶為先,AI驅動,以創業心態創造更大價值》的全員信,定調了「用戶為先、AI驅動」這兩大戰略重心。
基於這兩大戰略重心,吳泳銘表示未來會重塑業務戰略優先級,並對三類業務加大戰略性投入:一是技術驅動的網際網路平台業務,二是AI驅動的科技業務,三是全球化的商業網絡。
在吳泳銘看來,傳統網際網路模式嚴重同質化已走向存量競爭,AI人工智慧為代表的新技術正成為全球商業發展的新動能。可以看到,「科技平台企業」正是在這一判斷下阿里為自身尋求的新路徑,也是這一任掌舵人為阿里這艘大船尋找的打開未來的鑰匙。
歷史總是在輪迴中前進。
2013年5月10月,淘寶上線十周年時,馬雲正式宣布卸任阿里巴巴CEO,隨後陸兆禧接班。彼時,陸兆禧在多次公開場合中提到,農村、國際化、大數據和雲計算是阿里巴巴集團未來的三大戰略。兩年後,同樣是5月10日,張勇接過帥印,任職期間見證了阿里商業帝國的全面崛起,也錯失了下沉市場的最佳入局時機,讓拼多多、抖音、快手等競爭對手乘勢崛起。再到今年9月10日,吳泳銘正式上任。
此時,網際網路行業不再像從前那般高歌猛進,如何以更靈活開放的治理機制來從尾大不掉中脫困,在倏忽萬變的時代浪潮中尋找新的增長點,成為了這一任掌門人必須肩負的命題。
3、中國網際網路:從野蠻生長到回歸理性
自2013年首屆世界網際網路大會在烏鎮舉辦以來,這個可以被視作網際網路發展的時代風向標的會議跨入了第十個年頭。
春風桃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燈。
阿里的發展或許可以成為中國網際網路十年進程的一個縮影,回首來時路,有意氣風發的登臨絕頂,也有錯失良機的鬱憤難平,有野蠻生長的輕狂肆意,也有騎虎難下的無奈之舉。
中國的網際網路發展經歷了多個重要階段,尤其是移動網際網路時代的到來,智慧型手機的普及,移動應用的爆發,深刻改變了大眾生活的方式。
十年間,中國的數字經濟規模突破了50萬億元,通信基礎設施從4G走向了5G,加之物聯網、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慧的加速發展,數字化創新應用不斷湧現。
一方面,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網際網路的未來呈現出日新月異的發展趨勢,為各個領域的發展提供更多機遇和挑戰;另一方面,移動網際網路流量紅利的消失與美聯儲加息,在創業與資本圈「寒冬」的持續蔓延似乎不可避免。
ChatGPT的爆火讓沉寂許久的網際網路圈重新「燃」了起來,百模大戰一觸即發,AIGC應用紛至沓來,似乎一切都有了轉機。但是,唯恐落於人後的技術焦慮依舊存在,遲遲難以打通的商業化路徑依舊讓人不安。
慶幸的是,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意識到,野蠻生長的時代已然過去,順應發展規律,堅持才是勝利。在今天的環境里,既要抬頭看天,也要腳踏實地,靜候時機,等待一場長期主義的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