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為了長大了不想在中國住了,想去英國。」
最近,廣東一名4歲幼兒的「不當言論」引發熱議。
事情的起因,是老師在幼兒園裡組織了一場「我問你答」的遊戲,給出了一道「傳統題目」:
「你們為什麼要來上學呀?」
一開始,孩子們回答的無非就是建設祖國、當科學家、當老師之類的答案,可輪到一個穿橙色T恤的小男孩時卻畫風突變。
他膽怯地小聲告訴老師,讀書是為了將來長大後去英國。
回答問題時,小男孩眼神不自覺地望向旁邊,小手也無處安放,明顯是靦腆又緊張。
不知道什麼原因,幼兒園老師事後將視頻發到了網絡上,很快引發熱議。
有人看了視頻後痛心疾首、義憤填膺:
那么小的孩子就想著移民,這還了得?一定是家庭教育、幼兒園教育出了大問題!
也有人覺得不用太上綱上線,孩子才4歲能懂什麼,聽一聽當個玩笑就好。
目前,該幼兒園正因「教育失職」在接受調查。
童言無忌,不必過分解讀
這則在網絡上被廣泛傳播的視頻,上面赫然寫著7個大字:
「幼兒涉不當言論!」
說實話,一個4歲的孩子而已,他可能都不知道英國在哪裡,住在英國是什麼意思,甚至分不清楚中國與英國到底有何區別。
只是單純地說了一句話,就被解讀為「不當言論」,是不是有些太過了?
視頻被發出後,事態一步步發酵,從幼兒園到家長,再到孩子本身,都受到了鋪天蓋地的批評。
可從視頻中幼兒園的環境來看,這應該不是什麼貴族幼兒園,在這裡上學的都是普通人家的孩子。
再加上其他孩子的回答都很正常,我們可以進一步推斷,幼兒園大機率不至於涉及「教育失職」的問題,不會公然向這些祖國的花朵宣揚「國外的月亮更圓」的言論。
最接近事實真相的,可能就是孩子的家人說過英國有什麼好處,或者是有親戚生活在英國,才鬼使神差般給出了這樣一個回答。
但即便人家家人的志向就是以後移民英國,這又有什麼錯呢?
人都是複雜的,每個個體的想法都不同,也許這個孩子的父母就是喜歡英國,希望孩子以後出國,也許只是偶爾念叨英國好被孩子聽了去,這都是很正常的事情。
我們可以想像,假設是一名普通的成年人說「我努力工作的目的就是攢錢去英國」,這算得上是不當言論嗎?為何對一名4歲的孩子反而比對成年人的要求還嚴苛?
況且一個4歲的孩子,說的什麼往往自己的不清楚,也許你過一會再問,可能又是另一個說法,壓根都不記得這回事。
所謂童言無忌,我們聽一聽也就過去了,真沒必要站在道德制高點上上綱上線,對一個4歲的孩子發難。
愛國教育不是道德大棒
當然,儘管孩子這樣的話無所謂對錯,但作為家長,我們還是要注意孩子的愛國教育。
畢竟我們生長在這片土地上,周圍有我們血脈相連的親人,不管你將來想去哪裡,肯定在內心的深處都希望這片土地和這裡的人都能越來越好。
而且人是社會動物,每個人都需要歸屬感,孩子生在這裡,這裡就是他的第一故鄉,對故鄉的認同會讓他的內心更富足,也會讓外表更自信。
愛也是一種能力,從小學會了愛國愛家,長大後在處理戀愛婚姻、生活社交等問題時也會更加遊刃有餘,這些都是實實在在的好處。
所以我們要從小培養孩子的家國情懷,讓他「真實」地去愛這片土地,而不是在道德大棒驅使下的「又當又立」。
比如央視某主持人,一邊在節目上慷慨激昂地宣揚小朋友們要如何如何愛國,另一邊卻在大洋彼岸生下了自己的孩子,稱「一切只是湊巧」。
愛首先來自了解,我們平時可以帶孩子多了解歷史,讓孩子感受中華文明的源遠流長和獨特魅力。
也可以抽時間帶孩子外出旅行,讓孩子親眼領略祖國的大好河山。
讓孩子去體驗去感受,這樣的愛才會真實自然,也來的紮實。
而不是像個復讀機一樣不斷地在孩子的耳邊重複「愛愛愛」,甚至拿起「大棒」逼著孩子去愛,那等孩子以後逆反起來,愛的有多深就恨得有多烈!
我們不怕童言無忌,怕的是孩子長大後真的對祖國缺乏認同,甚至敵視祖國,這對我們的教育和孩子自身都是一種悲哀。
老苗結語:
愛國是一個深沉厚重的話題,而不是我們「挾公義以令眾生」,對一名4歲孩子上綱上線,實施網絡暴力的工具。
與其操心那麼多,不如多把心思放在對自家孩子的愛國教育上,從小培養孩子正確的三觀,這樣做不是更有意義嗎。
老苗結語:你覺得應該怎樣對孩子進行愛國教育?
我是老苗——一名80後超級奶爸,也是醫院裡最扎眼的男性護士長,歡迎一起討論孕育問題,也請你關注老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