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際網路算法營造出來了非常高級的信息繭房,在這個穩固的牢籠中,每個人看到的信息點都是不一樣的。
比如說很多人都認為BBA是爛大街的品牌,還有人會說Model 3賣了這麼多,為什麼路上見不到幾台,信息繭房會鎖住人們理性思考的能力。
面對中國汽車品牌,這種信息繭房會更加牢固,在余大嘴喊出遙遙領先的那一刻開始,所有人都認為合資車已經失去了生存的土壤,但很遺憾的是至少在2023年的今天,中國品牌依然有一道難以逾越的鴻溝:「如何擺脫以價格戰為主的成長方式」。
目前的數據統計,中國品牌除了吃到電動化紅利的比亞迪之外,所有的大銷量品牌,單車均價都只是在10萬左右徘徊。
比亞迪的單車均價在16萬以上,但奇瑞、吉利、長安都在10萬左右,長城憑藉著SUV拿到高地,但均價也只有13萬左右。
所以我們在思考一件事兒,這些遙遙領先的中國車,為什麼均價還不如雅閣的最低配車型?
這就是信息繭房的可怕之處,事實上中國品牌遠沒有強大到我們理解的那種高度,絕大多數中國品牌依然依靠的是性價比生存,即便是強如虎狼的比亞迪也是如此。
比亞迪增量最快的三台車型分別是海鷗、海豚、秦PLUS,三台車的主銷車型定價都在12萬以內, 這不是比亞迪的問題,更不是產業的問題,而是基本收入的問題。
還是那個非常準確的數據,跳開網際網路給我們包裝出來的信息繭房,2022年年底我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為3.7萬,2017年這一數據為2.6萬,用了5年時間上漲了一萬元。
不論電動化、智能化來的如何猛烈,人均消費收入固定了能夠消費高端產品的用戶群體,只是站在金字塔頂端的一小群人。
也就是說,余大嘴喊出的那句遙遙領先,其實是在轉化BBA用戶群體,大量的用戶群體其實還處於金字塔底部,消費的仍然是經濟、耐用型產品。
從銷量排行榜能夠看出來,銷量TOP10依然是定價15萬以內的產品為主,自主品牌通過設計、性價比、經濟、電動化搶占了合資品牌的細分市場份額。
但往上走,就有壓力。
撕破這個信息繭房就能看到,15萬-40萬的細分市場,依然是由外資主導,銷量最多的車型是Model Y、CR-V、凱美瑞、雅閣、帕薩特、RAV4、途觀L、BBA等產品。
電動化讓中國品牌迅速擊潰了外資的10萬-15萬細分市場占有率,讓我們成為了這一細分市場的主導,但想要真正讓外資品牌換位,還需要走很長的一段路。
中國消費非常分散,一線市場到五線市場,80後到00後, 這些用戶群體的消費理念、用車需求是完全呈現兩極分化的。
其實全球任何一個市場,工薪階層都是主要消費群體,想要往上走的難度都很大,不僅僅是技術的沉澱,還需要企業在核心的設計、美學的造詣、口碑的沉澱以及用戶畫像的雕刻上做出努力。
目前來看,真正意義上想要賺錢,自主品牌的高端化還很難,主要是在這個年銷量超2000萬的細分市場中,自主品牌的感染力才剛剛開始,需要下一個十年才能夠逐步構建高品質中國車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