燒光140億元,又一家獨角獸要涼了?

2022-07-29   投中網

原標題:燒光140億元,又一家獨角獸要涼了?

這已經不知道是每日優鮮第幾次「被倒閉」了。

昨天下午,一組關於「每日優鮮宣布就地解散」的聊天記錄在網上瘋傳,隨之曝光的還有一段疑似內部線上會議的錄音。一時間,「每日優鮮黃了」的消息被迅速頂上熱搜,公司股價也因此劇烈震盪,28日美股盤前暴跌超過40%。

帶著好奇,我將那段長達15分鐘的錄音從頭到尾聽了一遍,結果發現錄音里全程未提到「解散」或者「倒閉」的字眼,只是宣布「大部分員工的工作截止到7月28日」,至於具體裁員比例並未可知。

隨後,每日優鮮也針對此事作出回應:「在實現盈利的大目標下,公司對業務及組織進行調整。次日達、智慧菜場、零售雲等業務不受影響。由於業務調整,部分員工離職,公司目前正積極尋求一切可能的方案,最大限度保障員工權益。」從錄音和官方聲明來看,「倒閉」傳聞有待考證,但可以確認的是,每日優鮮依託於前置倉模式的極速達業務確已全面關停。

作為前置倉模式的首創玩家,每日優鮮曾憑藉該創新模式獲得一眾資本的青睞與加持,投資方數量超過20家,累計融資金額近140億元。2021年6月25日,每日優鮮正式登陸納斯達克,IPO市值高達32億美元。然而上市即巔峰,隨後公司便不斷傳出業務收縮、裁員、拖欠供應商貨款等傳聞,股價也一路跌跌不休。截至7月28日收盤,每日優鮮每股僅為0.135美元,總市值3186萬美元,距巔峰時蒸發超99%。

每日優鮮的故事,不只是一家獨角獸的落敗,更是整個生鮮電商行業的縮影。過去幾年,從呆蘿蔔、吉及鮮到同程生活、十薈團,已有多家生鮮電商黯然離場,而剩下的玩家也還在虧損的泥淖里苦苦掙扎。

燒光140億,埋了20家VC/PE?

每日優鮮的式微早有端倪。

今年3月,就曾有供應商爆料每日優鮮拖欠貨款;6月,公司又因拖欠供應商貨款被北京市朝陽區人民法院列為被執行人,執行標的532.95萬元。

另據《財經十一人》此前報道,每日優鮮曾在三天內接連關閉杭州、青島、深圳等9城業務,其站點僅剩北京、上海、廊坊、天津四城,其中廊坊僅一個前置倉點位。

公司業務線的收縮必然伴隨著人員的裁撤。有知情人士在脈脈上透露,早在今年5月,每日優鮮就曾進行過一次大幅度裁員。「當時一個月裁員了兩波,被裁的員工簽了賠償協議,說是6月30日發補償金,結果連通知都沒有就不發了,200多人到勞動局去仲裁。」

據介面新聞報道,截至目前每日優鮮仍有員工6、7月份的工資未發放,社保與公積金也存在斷繳情況。

更有員工爆料稱,每日優鮮曾以空氣治理為由,讓所有員工居家辦公,7月28日直接召開線上會議,通知全體員工原地解散,刪除員工的內部溝通軟體飛書以及相關帳號。

放眼當下,網際網路公司為了降本增效,裁員早已不是什麼新鮮事,但大多數公司還是保留了最後一絲「體面」,像每日優鮮這般「畫風粗暴」,仍不免讓人唏噓,更何況這還是一家頂著「生鮮電商第一股」光環,曾經風光無二的行業龍頭。

每日優鮮成立於2014年,被譽為前置倉模式的「鼻祖」,作為生鮮行業的新物種,公司成立之初便獲得了資本的青睞。2014年12月,每日優鮮宣布獲得500萬美元天使輪融資,投資方為元璟資本和光信資本。公司創始人兼總裁曾斌曾如此描述該輪融資的經過:「當時甚至PPT都沒來得及做,整個投資10天就全部談妥。」

此後的7年里,每日優鮮又以平均1年1輪的節奏先後獲得了9輪融資,累計金額近140億人民幣,投資方更是超過了20家。

在資本的加持下,每日優鮮成立不到3年時間就登上了中國獨角獸企業榜單,2019年11月,公司估值就已達到200億人民幣(約合30億美元)。2021年6月25日,每日優鮮正式登陸納斯達克,IPO市值為32億美元。然而上市即巔峰,隨後公司股價跌跌不休,截至7月28日收盤,公司市值僅剩3186萬美元,距巔峰時已蒸發99%。

根據納斯達克上市規則,股價連續30天低於1美元的上市公司會收到退市警告。6月2日,每日優鮮獲得了納斯達克發出的警示通知函。

每日優鮮的倒下,受傷的除了創始人和員工,還有背後的風投們。Wind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一季度,每日優鮮的股東里,老虎基金仍持有7799萬股普通股,持股比例12.58%;連投5輪的騰訊還持有5558萬股普通股,持股比例9%。

股東撤退早有動作。早在去年11月,騰訊投資管理合伙人李朝暉就已辭去每日優鮮董事會職務。另據每日優鮮招股書顯示,青島國資原計劃在半年內按F輪融資的價格追加10億元投資,但最終放棄認購權利。此外,今年6月1日,公司某老股東也以市價9折的價格一次性拋售了1473萬股普通股,割肉離場。

更危急的是公司現金流的枯竭。根據財報,截至2021年三季度末,每日優鮮持有的現金及現金等價僅剩下21.72億元,但其流動負債高達32.23億元。

值得一提的是,本月中旬,每日優鮮曾在官網上宣布與山西東輝集團簽訂了戰略投資協議,將獲得後者的2億元股權投資。然而通過此次曝光的錄音可知,這筆來自「煤老闆」的投資至今尚未交付。

拿不到「救命錢」,每日優鮮採取的措施是——推翻創業以來的商業模式,斷臂求生。

每日優鮮變「昨日優鮮」

7月28日,每日優鮮在App上宣布取消「30分鐘極速達」,改為最快次日送達。

需要注意的是,與極速達依託於前置倉模式不同,每日優鮮的次日達業務使用的是快遞配送,主要以京東快遞為主。也就是說,公司此次業務調整,等於徹底放棄了前置倉業務。但問題是,前置倉模式正是每日優鮮賴以起家的根本,也是資本們當初爭相投資的原因,為何會直接砍掉自己的核心業務呢?

答案大概只有一個——盈利。

每日優鮮一直飽受虧損困擾。根據財報,2018年至2020年,每日優鮮虧損分別為22.98億元、30.96億元、16.56億元;2021年前三季度,凈虧損為9.74億元。根據預披露數據,公司去年全年凈虧損預計在37.37億元至37.67億元左右。

也就是說,每日優鮮過去4年累計虧損約為108億元。

而低毛利、高成本的前置倉模式,正是造成虧損的主要原因。所謂前置倉配貨,就是通過產地直采,在輻射小區用戶較多的地方建立一個小型的倉儲中心進行配送。一般來講,前置倉都建立在小區居民較多而人流量較少的地區,能夠輻射周圍三公里的社區居民,從而在半小時內完成配送服務。

該模式的優點是降低損耗,提升配送效率,但缺點也很明顯。前置倉屬於重資產模式,每一個前置倉就相當於一個小型門店,雖然平台提供配送到家服務,不需要將倉庫建在客流量大的黃金地段,節省了租賃成本,但從固定成本構成來看,無論是倉儲、房租,還是水電、耗材,都與傳統門店無異。

根據財報, 2018年-2020年以及2021年前三季度,每日優鮮的履約費用分別為12.39億元、18.33億元、15.77億元和16.18億元,占總凈收入的比重分別為34.94%、30.54%、25.72%和28.77%。同期,公司的毛利率卻不足20%。也就是說,公司的毛利連履約成本都覆蓋不了。

另一方面,前置倉模式沒有流量入口,平台不得不通過地推以及補貼的形式吸引顧客,無形中也增加了獲客成本。如今砍掉核心業務,斷臂止血,或許正是每日優鮮的「最後一搏」。

生鮮電商集體「啞火」,燒錢補貼的模式行不通了

深陷窘境的不止每日優鮮。

另一前置倉玩家叮咚買菜也一直被巨額虧損所困擾。財報顯示,2019年到2021年,叮咚買菜已累計虧損高達114.8億元,2022年一季度又虧了4.77億元。不久前,叮咚買菜還被傳出從宣城、滁州、珠海、中山、天津等多城市撤出的消息。

前不久,盒馬鮮生也被曝出正在尋求以約 60 億美元的估值籌集資金,該數字遠低於今年年初提出的100億美元估值。

再將目光放遠,除了前置倉選手,生鮮電商的另一業態——社區團購,同樣也是一片蕭條景象。

早在2021年7月7日,「老三團」之一的同程生活母公司蘇州鮮橙科技有限公司發布公告稱,公司因經營不善,決定申請破產。

7月26日,另一社區團購創業公司食享會的武漢總部被曝人去樓空,此前多名高管離職,小程序和官網已經打不開。

2022年3月,十薈團被曝全國城市的所有業務均已關停,公司正式進入善後階段。

除此之外,滴滴旗下的橙心優選、京東旗下的驚喜拼拼也不斷傳出收縮業務的消息。

目前,社區團購賽道的玩家已經不多,僅剩下美團優選、多多買菜、淘菜菜及興盛優選幾家。

當外界總結社區團購企業失敗的原因時,也同樣將癥結指向了「燒錢補貼」和盈利難上。

在市場上行、網際網路紅利還未消失殆盡時,創業者尚可通過創新的商業模式和快速增長的規模拿到融資;但如今市場回歸冷靜,投資人的口袋也不富裕時,一切似乎又回歸到了對於商業本質的探索——企業能否實現盈利。

前不久,我朋友圈有投資人曾調侃:「今年做到不虧錢有盈利的公司,就是好公司,把人裁掉一半,利潤還能提升的,是更好的公司。」

若按此標準評判生鮮電商行業,大概沒跑出真正的「好公司」。(文/王滿華,來源/投中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