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然與莫言是兩個不同時代的作家,讀者更喜歡誰的作品

2020-01-05     作家鬼譚

浩然與莫言,是兩個時代的作家,有著完全不同的生活背景和時代背景,把兩個作家放到一塊兒去比較,本身就有點不合情理,也沒有實際意義。但是既然有人提出來了,我們就來分析一下。

浩然出生於上世紀三十年代初,出身農家,參加革命後,先後當過8年的村、區、縣裡的基層幹部。可以說浩然對農村生活和農民是非常熟悉,對基層工作也是非常熟悉。這為後來他創作農村題材的文學作品,打下了堅實的生活基礎,積累了豐厚的生活經驗。浩然曾經誓言,要「深入一輩子農村,寫一輩子農民,當一輩子農民的忠實代言人」。雖然他先後從事過記者、編輯、專業作家等文化職業,當過文聯和作協部門的幹部,但他一生大多數時間是在農村生活的,家一直安在縣裡。他一生著作豐富,出版有80多種著作。上世紀六十年代出版了著名的長篇小說《艷陽天》,這部反映農生活的長篇小說,一出版就引起很大的反響,受到社會各界讀者的喜愛,是我國解放後影響非常大的一部農村題材長篇小說。

上世紀七十年代文革期間,浩然由於受到江青的看重,在全國所有作家都被打倒的時候,浩然卻在全國紅了起來,他的新創作的長篇小說《金光大道》幾乎家喻戶曉,成為當時唯一的革命文學作品。後來在江青的委派下,浩然到西沙群島深入生活,創作出了散文詩體長篇小說《西沙兒女》,再次引起轟動。當時流傳全國只有「八個樣板戲和一個作家」,這一個作家指得就是浩然。可見當時浩然有多大的影響力。他的那些小說,也是影響了整一代人。

浩然與莫言相同的是,他們都是小學三年級的文化。浩然在舊社會只念了三年小學,莫言在新社會也是只念了三年小學。他們後來都是自學成材,靠天賦寫作。

出生於1955年的莫言,由於家庭貧困,僅僅讀了三年小就就輟學了,回家當放牛娃。後來到部隊當了兵,在部隊開始文學創作,先後出版了十一部長篇小說,幾十部中篇小說,還有數量不少的短篇小說,此外還有電影、戲劇、話劇等作品,可以說是浩然一樣,著述豐厚。兩個人的作品數量不相上下。

莫言的作品同樣是以農村題材為主,大都是反映農村生活的。不同的是,莫言的小說寫的都是相當長的一個歷史階段,貫穿解放前後。而浩然的作品都是描述的當代農村生活,寫得是當前的生活,時間跨度也只有幾年或者一個季節。兩個人都是現實主義作家,都是描寫的現實生活。

不同的是,莫言的小說獲得過國內最高文學獎,同時還獲得了有世界影響的諾貝爾文學獎,而浩然的小說沒有獲得過任何文學大獎,因為在文革時期,根本就沒有評獎的機制,連稿酬都沒有。

從小說藝術上講,浩然的小說鄉土氣息濃郁,人物形象鮮明,時代特徵鮮明,深受讀者喜愛。但由於受時代的影響,浩然的小說不可避免地打上了時代的烙印,他的幾部長篇小說,都是以階級鬥爭為主線的,人物也有概念化,臉譜化的傾向,故事大都是以貧下中農和農村幹部,與地主富農的階級鬥爭為主線構織的,左的傾向比較明顯,虛假的傾向也比較明顯。這些因素都嚴重影響到了浩然小說的藝術性。

而莫言的小說,在藝術性上有所突破,文學性要強了很多,其對生活與時代的認知,對人物形象的刻畫,對現實的揭示與思考,要深入得多,在文學性上遠遠超越了浩然。浩然是屬於建國十七年與文革時期作家,莫言屬於改革開放後新崛起的當代作家,兩個人年齡差了20多歲,其思想和認識也差了二十年。

在作品的深入人心上來說,浩然要超越了莫言,他的小說在當時是家喻戶曉的,當年凡是有點文化的人,都讀過浩然的書,其受讀者歡迎的和喜愛的程度,也是前所未有的,遠遠超越莫言的。莫言的小說雖然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同時也獲得了國內茅盾文學獎,但是在讀者中的反響卻遠不如浩然,莫言的讀者群只是一部分知識分子,大學生,四五十歲以上的讀者,對莫言的作品比較牴觸,甚至評價很差。

以上就是兩位作家的相同之處和不同之處,可以說,兩位作家是兩個時代 的人,他們在各自的時代,都是顛峰作家,都是優秀作家。其作品的影響力,在各自的時代都是非常大的,只是浩然的讀者群更廣一些,讀者的評價更高一些。而莫言的小說讀者群稍窄一些,但卻在世界上產生了相當大影響力。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11_Zd28BMH2_cNUgWMe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