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誇半年的流行語「人生是曠野」,怎麼突然翻車萬人嘲

2023-12-25     VISTA看天下

原標題:被誇半年的流行語「人生是曠野」,怎麼突然翻車萬人嘲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公眾號「知著網」(ID:covricuc)

原標題 | 「曠野文學」二創:當我們不再神化曠野,就像不再迷戀軌道

作者丨某熊

「當人們發現所謂的曠野仿佛只是躍入另一條軌道,新的思考和含義又被賦予在舊的符號上。然而,人們並非放棄追尋想像的曠野,只是認識到符號和話語的欺騙性,嘗試主動為其編織自我賦予的含義。」

「媽媽,人生是曠課哦。」「媽媽,人生是曠工哦!」

「媽媽,人生是狂野哦。」「曠媽,人是野生的哦!」

一時間,小紅書上出現了一系列「曠野文學」的新創作,萌萌的吉伊卡哇(Chiikawa)或是馬爾濟斯小狗玩偶天真乖巧地佇立在皚皚白雪、金黃的銀杏樹林、前往旅途的高鐵櫥窗等景色中,說著讓人摸不著頭腦的俏皮話。

乍一看,「曠野文學」也有過往發瘋文學的影子,無厘頭的詞語變換、難以捉摸的表達用意、肆意宣洩的標點語氣,讓人覺得未免有些不明所以。但配上年輕人鍾愛的毛絨玩偶,以及或美好、或有趣的照片背景,我們隱隱能感受到,年輕人是想要安放自己無處宣洩的情感,短暫地魂穿這些可愛的玩偶「寶寶」,滿足自我表達的需要。

(小紅書網友的「曠野文學」二創)

相比於「廢話文學」與「發瘋文學」豐富的詞彙構成和應用場景,「曠野文學」則是簡潔、風趣又蘊含哲理的。就這麼幾個簡單的中國字,通過重新的排列組合和微小的改動,卻有無限的創新能力。

「曠野文學」發展到今天,經歷過多次嬗變。從電影中的台詞「人生不是軌道,是曠野」到伯恩山bot發布的「沒錯媽媽,人生是曠野哦」,再到如今的玩偶站在雪景中訴說不明所以的話語,年輕人披上馬甲,得以成為最真實的自己。

(吉伊卡哇的靈魂發問)

如今年輕人創立的是一種嶄新的「曠野文學」派系,我們用幽默的方式來消解現實生活中的的壓力和困境,將「曠野文學」視為代替自己抒發情緒的替代品,也掀起了關於「曠野和軌道」命題選擇的新的討論。

我們對曠野的理解和探索,已經成為當代年輕人的「潘曉之問」,成為這一代人的精神初戀。

01

「曠野文學」之變:

從賦予想像到融入現實

提到「曠野」一詞,大多數人都不陌生,我們或多或少都聽到過與其相關的討論。迄今為止,曠野有關的文學表達,也已經歷了多次嬗變。

最初,這句話誕生自電影《普羅米修斯》中的「人生不是軌道,是曠野」。在電影的語境中,「曠野」是地球正面臨著的可能被外星人摧毀的、充滿未知的命運,並非是有關於美好的想像。

而曠野文學被廣為流傳開來的契機,是伯恩山犬bot的之前的一條置頂微博。這條微博的圖片是一隻伯恩山犬站在空曠的原野上,背後是夕陽的餘暉將天空暈染成橙色的畫卷,彰顯著生命的無限自由。

圖片配上「沒錯媽媽,人生是曠野哦」的文案,藉由狗狗的口吻說出,仿佛是一句亘古不變的真理,遼闊又令人感動,有種讓人走出狹隘心性的魔力。至此,年輕人將「曠野」視為心中的理想國,使其承載有關自由的嚮往。

(原「伯恩山bot」置頂微博,現更名)

不知不覺中,「人生是曠野,不是軌道」「勇敢的人先享受世界」等諸如此類的內容頻繁出現在各大網絡平台的標題頁,內容多是以熱門旅遊視頻、人生經驗漫談和心靈雞湯為代表的視頻或文章。在社交媒體將「躺平」「反內卷」「佛系」和「說走就走」作為主流議程的今天,曠野成為我們擺脫現有生活時終將抵達的解脫之地,越是被眼前繁重的現實所困,對曠野的渴望也愈加強烈。

不過,物極必反,當原本一句很有深意的話被濫用,往往也容易失去其原本的真意。就像「勇敢的人先享受世界」,很多網友為普通人發聲,認為這其實是對普通人的背刺;「曠野」同理,網紅們打著躍出軌道、探索曠野的旗號,搭上航班飛向各地,冰島是標配,大洋洲是次選項,再不濟也得是川西、新疆或西藏,搭配上郭頂的《悽美地》,雪山、草原、森林、湖泊、日升日落出現在眼前,「曠野文學」成為奢侈旅遊視頻批量生產的文案模板。

(抖音有關勇敢和曠野的視頻文案)

然而,人們不難發現,網紅們所謂「曠野」似乎有偷梁換柱的嫌疑,他們能勇敢追尋「曠野」的根本原因,離不開背後堅實的經濟基礎。此刻,年輕人才回過神來,令人著迷的自由肆意背後,其實是自己難以承擔的金錢和成本代價,對此也產生了一種逆反心理。

於是,新的「曠野文學」應運而生。這樣的覺醒,在一定程度上化解了符號崇拜的抽象,由空中樓閣的想像過渡到真實的一項工作、一門課程、一場電影、一頓美食,從一場遙遠的、不知合適能真正觸及的夢境轉變為輕鬆的此時此地此刻。

曠野在這過程中不再是高高在上的,也不再是想像中的美好烏托邦,而是以一種輕鬆的方式被闡釋。這其實代表著年輕人的新選擇,就像不再迷戀軌道那樣,對於曠野,我們也不再神化。

02

「曠野文學」想像之限:

從軌道落入另一條軌道

曠野文學從神壇到被娛樂化表達,一直如此受歡迎的原因,與年輕人對於曠野和軌道一直持有的想像是密不可分的。

曠野與軌道,仿佛是分岔路口的命題選擇。如今,在日漸泛化的使用下,我們習慣性地把考研、考公、考編、上班等循規蹈矩的生活看作是軌道,抑或是習慣性的把曠野定義為以辭職、自由、旅遊、不工作為關鍵詞的生活。我們不難發現,曠野這個詞已經脫離了我們最初想像的生命的遼闊,如同軌道一樣,它也被打上了標籤。

(社交媒體中常見的曠野想像)

我們緣何對曠野的想像不僅不寬廣遼闊,反而如此局限且貧瘠?

這其實並非我們每個人個體的錯誤。在社會加速的進程中,作為後現代的個體,我們的行動與自我正在持續異化,在競爭邏輯的牽引下,我們多數時間都在做不得不做的事而不是自己想做的事。比起行動的過程,我們更重視最終的結果,因此對空間、生活的體驗被急劇壓縮,以至於我們失去了對某些事物本真的、珍惜的感覺,感知與想像力也面臨退化。

以往的主流觀點是,我們渴望撒野的時刻,期待於曠野之上迎風而歌。與其拘泥於既定的軌道,不如勇敢踏出自己的足跡,積極探索這片廣袤的土地,選擇自己想要的生活。

但現實生活卻是,當我們受困於擁擠的上升通道時,就會愈發渴望跳出「軌道」路線中想像主流價值觀的生活方式。表面來看,脫離循規蹈矩的生活,就能擺脫朝九晚五,擺脫碌碌無為,擺脫倦怠日常。但這些看似「躍入曠野」的實踐,本質也是選擇分支的一條,一旦踏入這條河流,卻又不可避免的落入另一條軌道的俗套之中。

當曠野作為流行話語成為生活中的高頻詞彙,仿佛精準概括了我們的人生選擇,卻讓我們冥冥中忘記了言語與符號的遮蔽性與欺騙性。

如果說軌道之痛在於日復一日無休止的窒息,那麼曠野之殤其實在於,茫然的尋覓依舊令人痛苦。曠野不僅代表著自由,曠野之中會有荊棘叢生的地帶,會有不確定的瞬間。裸辭之後創業失敗、旅居生活時突發生病、GAP之後難以回歸職場······

(小紅書網友關於討厭「人生是曠野」的觀點)

真實的故事往往讓理想主義的標題頓失氣力,而同樣熟悉的敘事早已屢見不鮮。曠野或許並不等同於好的生活,意識到這些的年輕人,也開始發表自己關於「曠野文學」反對的觀點。

03

踏入「曠野」:

從文學想像到編織意義

當人們發現所謂的曠野仿佛只是躍入另一條軌道,新的思考和含義又被賦予在舊的符號上。然而,人們並非是放棄追尋想像的曠野,只是認識到符號和話語的欺騙性,嘗試主動為其編織自我賦予的含義。

曠工還是曠課並不重要,認識到言語所具備的欺騙性,藉由玩偶之口表明心聲之後,我們在梗中消解,笑笑,思考,而後回歸到自己的生活里。

《文化的解釋》中這樣寫道:人是懸掛在由他們自己編織的意義之網上的動物。歸根結底,曠野和軌道的意義是由我們自己編織的。我們所追求的曠野人生之無序,不以我們將其定義為「曠野」或「軌道」為轉移。與其糾結選擇曠野還是軌道,不如把自己作為方法,把此時此刻的感受奉為圭臬,用一種初生牛犢不怕虎的勇氣,面對和接受自己的選擇。

豆瓣有一個逆社會時鐘小組,聚集了八萬多的成員,這裡是時間逆行者的集結地。48歲的媽媽參加承認高考讀藥學、35歲去德國讀研究生、36歲還在讀本科······他們分享彼此的逆時鐘人生,正在或即將展開一場逆社會時鐘的旅行。

(豆瓣「逆社會時鐘小組」的精華帖)

某種程度上,這種從心所欲的逆時鐘旅行,既是為自己編織的有意義的曠野,也是做出選擇的軌道。也許,我們把曠野與軌道變成二元對立的單項選擇題並不合適,這背後代表著,我們要麼忍受一成不變的生活,要麼幡然醒悟跳脫原有的禁錮,卻遺忘人生本就是曠野與軌道相交織,真正寶貴的,是這段探索答案的旅程,和旅途中遇到的,具體的一切人、事、物。

德國人經常將一句話掛在嘴邊:生活是具體的。我們不可能總是活在自己想像的世界,世界是真實而具體的。具體地生活,意味著要做具體的事,愛具體的人,承擔具體的責任,面對具體的痛苦。

躍入其中之後,相比於曠野文學想像本身的抽象,所面臨的問題就是如此具體。具體的生活從來不是非此即彼的,當我們選擇踏入曠野抑或是選擇軌道的那一刻,我們仍舊需要思考,自己究竟是聽從了內心深處的渴望,還是無意識地隨波逐流?當我們決定踏出舒適區之後,是否有能夠回歸或暫留的安全島?

(日劇《四重奏》的經典台詞)

不論曠野還是軌道,代表重建生活勇氣的指南針握在手中,我們便不會迷失方向。

魯迅曾在病逝前的一個月,在《且介亭雜文末集·這也是生活》中留下這樣的文字:「無窮的遠方,無數的人們,都和我有關。我存在著,我在生活,我將生活下去,我開始覺得自己更切實了,我有動作的慾望——但不久我又墜入了睡眠。」

祝我們,都能帶著微薄的行囊和豐盛的自己踏上旅程,向無窮的遠方和無盡的人們伸出雙手。

(圖片素材來自網絡)

· 一 周 熱 點 回 顧 ·

對抗感知與想像力的退化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116793f666dc339715ccc69eb0009d4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