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權爭奪大戰反轉,誰是贏家?
作者 | 高遠山、蘇影
編輯丨高岩
來源 | 野馬財經
在資本市場征戰近30年,主要做工程開發、工程管理業務的同濟科技(600846.SH)再次掀起股東之爭。
10月12日下午的臨時股東大會,同濟科技重新審議6月股東大會上被否的17項議案,以及二股東量鼎合夥提交的2項臨時議案。
最終這19項議案中4項議案被否,包括修改《公司章程》、一起關聯交易以及二股東提名兩位非獨立董事的議案。
事實上,量鼎合夥與同濟科技董事會早已「劍拔弩張」。
在上市公司6月28日的股東大會召開前夕,二股東已經公開聲明將反對包括《2022年度董事會工作報告》《2022年度利潤分配方案》《2023年度投資計劃》在內7項提案,股東大會成了看不見硝煙的戰場。
上次的股東大會上,17項議案全部被否,二股東的反對陣營暫勝一籌,而中小股東支持是其得以取勝的重要原因。
而此次的臨時股東大會重新審議後,此前被否議案有15項通過,二股東再次陷入被動地位。
如今,隨著大股東一方在股東大會上的勝利,這場大股東、二股東的爭奪控制權的故事又將走向何方?
6月底的股東大會17項議案全部被否之後,同濟科技曾表示,公司年度股東大會議案未獲通過,對公司後續生產經營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響。
同濟科技指出,《公司章程》的修訂是根據最新修訂的公司法、證券法等規定擬定的,該議案未通過不利於公司治理的進一步完善。
知名經濟學家宋清輝也有分析,17項議案全部被否,此舉對上市公司後續經營將會帶來嚴重影響,一方面將會導致融資活動中斷,使公司面臨更多的不確定性因素,給其未來發展蒙上一層陰影。另外一方面公司品牌形象也會因此受損,最終損害上市公司和全體股東的切身利益。
此次股東大會的19項議案,其中4項議案被否,包括:《關於2023年度與上海楊浦濱江投資開發有限公司及其控制企業日常關聯交易預計的議案》《關於變更註冊地址暨修訂《公司章程》及其附件部分條款的議案》《關於提請選舉周科軒先生作為公司第十屆董事會非獨立董事的議案》和《關於提請選舉徐正光先生作為公司第十屆董事會非獨立董事的議案》。
此外,量鼎實業提名兩位非獨立董事的臨時議案也同樣被否,同意比例為48.28%、48.29%,反對比例分別為51.37%、51.36%。
和上次的股東大會如出一轍,此次的會場上,股東之間均充斥著濃濃的火藥味。據《上海證券報》報道,二股東量鼎實業派來的代表不時敲擊桌板,在提問環節作為唯一的提問方,量鼎實業再次拋出諸多詰問:「為何本次臨時股東大會的議案除公司章程相關議案做了部分修改之外,其他一概未有改變?公司這樣的做法在對中小股東參與公司治理,保護中小股東利益方面,傳遞了怎樣的信息?」
而同濟科技總經理駱君君對量鼎實業的質疑做出回應,並呼籲道:「公司一直歡迎股東對公司的發展建言獻策,共同促進公司健康發展。也希望股東在做決定時要維護全體股東的利益,維護公司的利益,維護員工的利益。股東還是要溝通合作儘快達成共識。」
同濟科技董事長余翔還在臨時股東大會上強調:「協商是王道,合作共贏才是正道。」
對於投票結果,量鼎實業相關負責人向財聯社表示,兩項提名董事議案未獲通過,某種程度上也在意料之中。在他看來,兩項議案的贊成票和反對票差距已非常小,「特別是5%以下的小股東中,有近89%比例是支持我們的提案,說明雖然大股東投了反對票,但我們的提案還是得到了廣大中小股東的支持。」
同時,股吧內部爭論不休,二級市場也隨之波動,10月13日,同濟科技開盤即跳水,盤中創出今年以來的新低8.82元/股。截至收盤,報收9.12元/股,跌幅3.16%,總市值57.48億元。
此次事件兩位主人公量鼎實業、同楊實業與上市公司的緣分均始於同一年。
2021年2月起,因看好上市公司長期發展,量鼎控股開始出現在同濟科技股東名單,通過大宗交易和集中競價交易兩種方式拿下3123.81萬股股份,成為5%股東。並在此後一路增持,直到手中籌碼漲至13.6%,坐穩第二大股東席位。
量鼎控股和量鼎實業師出同門,均歸屬於上海黃浦金融控股集團,實控人均為鍾金海,2022年下半年,量鼎控股將手中股份轉給量鼎實業。
而在此期間,校企改革背景下,2021年4月底,上市公司宣布,同楊實業將從原大股東同濟控股手中無償拿下1.46億股股份,以23.38%持股比成為新第一大股東。
上市公司前兩大勢力就此形成,而兩大股東間的鬥爭也在相遇第一年就拉開序幕。
來源:易維視
時間回到2021年6月,身為第二大股東的量鼎控股欲在上市公司安放己方高管,因此遞交提案,希望能在原有董事會基礎上增補兩名董事。但該提案在同月召開的股東大會上被否決,量鼎控股也投票反對公司《2021年度財務預算報告》等6項議案,量鼎控股進駐董事會首次嘗試折戟。
一年後,不甘心的量鼎控股再次「捲土重來」,在同濟科技換屆選舉過程中,提請增加4名董事候選人,但卻在股東大會上再次被駁回。
或許是吸取了兄弟公司前兩次的經驗,2023年,新上台的量鼎實業改變打法,直接提出16項議案改選董監事會,包括罷免包括同濟科技現任董事長余翔、總經理駱君君在內的4名董事、2名監事,並推舉了鄭偉強、章海峰、耿彥博、范潔在內的8名董監事會新人選等。
來源:同濟科技公告
量鼎實業在《關於提請董/監事會召開臨時股東大會的函》中列舉了現任管理層多宗「罪」:包括董事會管理及經營能力明顯不足,消極不作為,致使公司業績嚴重下滑;戰略發展方向不明,未回歸「科技」屬性;和控股股東存在同業競爭,未及時調查、核查、披露及維權;大股東 「一股獨大」,內部人控制問題突出等。
從財務數據來看,2022年,同濟科技成績單不算樂觀,營收下降35.71%至39.43億元,凈利潤則下降42.85%至3.71億元。
緊接著,上市公司管理層否認了上述「罪名」,表示公司2022年度業績下降主要是受外部環境及房產開發項目周期性結算影響,公司新發展戰略和經營計劃已在年報中披露,控股股東新業務未違反避免同業競爭承諾,同時公司大股東持股比例未超過30%,不存在「一股獨大」的情形。綜上,其認為上述提案理由無事實依據,與事實情況不符,違反了《公司章程》關於董事、監事任免的規定,無法提交股東大會審議,並拒絕量鼎實業召開臨時股東大會的請求。
隨後,身為10%以上股東的量鼎實業決定自行召集股東大會,審議上述罷免及選舉議案,會議將於2023年7月7日召開,但又在會前臨時取消。
余翔表示,量鼎實業提請召開臨時股東大會,提請審議議案,說明在這次事件中,公司的機制能夠確保股東的利益。作為董事會,公司歡迎各方面的股東來參與公司治理,但要本著客觀、真實、準確、支持上市公司發展的角度。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股東大會新增的2項議案被否,也是量鼎實業第三次提名非獨立董事失敗。
香頌資本董事沈萌表示,股東不分大小都是企業的所有者,都是從自身權益最大化的角度出發行使股東權力,因此如果控股股東能夠讓更多人感受到實實在在的利益獲得感,就會得到更多人的支持。反之亦然。
同濟科技成立於1993年,由同濟大學旗下企業改制創立,1994年登陸上交所,至今已在資本市場征戰近30年。
同濟科技主營業務包括工程諮詢、工程管理、住宅開發、環境保護等。2019年,曾是上市公司業績的高光時刻,當年其營收、凈利潤分別實現63.51億元、9.59億元,分別同比增長93.41%、153.8%,創下歷史新高。
其中,房地產業務為其做出不少貢獻,當年,其該部分營收為34.36億元,同比增長283%,並以48.26%的毛利率在一眾業務中遙遙領先。
然而一年後新冠疫情的突發,使得同濟科技進入業績拐點,此後2020年-2022年,其營收分別為63.03億元、61.32億元、39.43億元;凈利潤三連降,分別為8.71億元、6.49億元、3.71億元,甚至在2022年降幅超4成。
對此,同濟科技解釋稱,2022年度業績下降主要是受外部環境及房產開發項目周期性結算影響。2022年上半年公司經營長時間停工停產,項目建設進度延遲。復工復產後,公司董事會和經營層通過各種方式全力支持業務推進和項目拓展,竭力降低對經營業績的負面影響。扣除上述因素,公司業績基本保持平穩。
進入2023年一季度,上市公司則成功扭轉局勢,實現了營收、凈利潤雙增。半年報顯示,公司實現營業收入30.5億元,同比增長165.62%,凈利潤1.98億元,同比增長146.79%。
來源:Wind數據
對於凈利潤增長的原因,同濟科技表示,本期房產及工程諮詢板塊實現的利潤較上年同期增加,以及惠州八污特許經營權政府完成回購。而也正是因為主營業務基本面較為不錯,同濟科技因此成了股東們爭搶的香餑餑。
對此,沈萌提醒,股東爭鬥往往會造成企業資源浪費,以此次同濟科技為例,有關上市公司經營的議案被否決會影響正常工作,不利於企業發展、甚至會影響公司日常運行。
但事實上,此類圍繞大股東、二股東之間進行的控制權之爭,並非百害無一利。短期來看,內鬥不利於上市公司正常經營,但從長遠來看,此類舉動或也可使上市公司管理層存有危機意識,調動股東創造性及工作積極性的高漲,有利於公司長遠發展。
IPG中國區首席經濟學家柏文喜表示,此類股東內鬥的情形,如果能夠限制在合理範圍內,對於公司形成有效的內部治理和制衡機制,防範大股東一股獨大帶來的損害上市公司和投資者利益的問題是有好處的。
宋清輝也補充,第一,能夠增強管理層危機意識,使其更能未雨綢繆,掃清前行之路上的各種障礙,以護航公司的長遠健康發展。第二,大股東為了保住控股權,往往會發布一些利好消息,例如注入優質資產來擴大持股比例等,此舉往往能夠利好上市公司股價,使中小投資者受益。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您有關注同濟科技的股東大戰嗎?對於其控制權之爭,您支持哪一方呢?歡迎評論區聊一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