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普通家庭的女孩,成績不好,性格孤僻,從小不被老師喜歡。
她的人生會是什麼樣?
最近《那些回不去的年少時光》熱播,主角羅琦琦給了大家一個出人意料的答案:
考上清華,留學美國,海外工作。
別以為這是作者的荒唐杜撰,豆瓣上萬的網友,都給這部劇打出了8.2的高分。
而它的同名原著,更是被王蒙、蘇童等作家力薦,以8.4的高分,高居豆瓣勵志類小說前列。
書本講述了女主角羅琦琦的成長故事。
站在後來人的視角看,羅琦琦是人人羨慕的高材生。
可曾經的她,也曾是渾身是刺、與周遭格格不入的叛逆女孩。
成長路上的迷茫和脫軌、屢戰屢敗的崩潰、與同學親友的分別……羅琦琦沒少經歷。
可她卻把所有的失意和困頓,轉化成了自我覺醒的契機。
正如書中說的:
成長本就伴隨著痛楚,堅強本就是層層傷口結成的厚繭。
成長本就伴隨著痛楚,堅強本就是層層傷口結成的厚繭。
看完這本書,你就會明白,每個優秀的人,都有一段至暗時光。
羅琦琦從小在外公家長大,到了五歲,才被父母接回身邊。
作為家裡的長姐,羅琦琦像很多姐姐一樣,常被父母教育「凡事都要讓妹妹。」
父母的偏心,讓羅琦琦童年過得很不快樂。
她每天看著妹妹和父母談笑風生,覺得自己像個局外人。
小學時,因為得了肺結核,羅琦琦休了一年的學,後來又轉學去了別的城市。
因為學習跟不上,她常被老師當堂譏諷「又呆又蠢」,班上也沒有同學願意和她玩。
父母的偏心,同學的孤立,讓羅琦琦的性格越發冷漠孤僻。
她唯一的消遣方式,就是讀書。
小學沒畢業,羅琦琦就看完了爸爸書架上的所有書。
她熟讀整本《紅樓夢》,也能把《詩經》倒背如流。
讀書打發了羅琦琦的閒暇時光,也讓她的內心豐富而敏感。
在外人看來,羅琦琦獨來獨往,不喜歡和人說話。
但事實上,她孤獨自卑,極度渴望與人親近。
帶著交朋友的強烈願望,上初中後,羅琦琦和三個女同學組成了「小團體」。
四個人經常對同學評頭論足,主導班級輿論。
雖然心裡清楚,自己和其他三個人性格不算合拍,但羅琦琦總會在人前假裝合群。
轉折發生在一次鬧劇上。
小團體里的一個女生,帶頭捉弄班上的一個同學,羅琦琦則在一旁起鬨大笑。
這時,後桌傳來同學陳松清的質疑:
整天捉弄嘲笑別人很有意思嗎?一個人的優秀,需要踩踏別人的尊嚴來建立嗎?你難道不覺得自己很幼稚、很膚淺嗎?
整天捉弄嘲笑別人很有意思嗎?一個人的優秀,需要踩踏別人的尊嚴來建立嗎?你難道不覺得自己很幼稚、很膚淺嗎?
羅琦琦一時語塞,教室里的吵嚷聲依舊不絕於耳,陳松清卻在專心看書,背誦英文單詞。
對比自己的虛張聲勢,羅琦琦無地自容。
第二天,羅琦琦破天荒地沒有和其他女生一塊玩,而是去了學校的圖書館。
這是全省最好的中學圖書館,門內安靜自習的學生,和門外喧囂吵嚷的學生,仿佛置身兩個世界。
在一片專注的氛圍里,羅琦琦第一次認識到:內心的寂寞,不是光靠表面的熱鬧,就能消解的。
她開始慢慢遠離不喜歡的圈子,寧願一個人獨處,也不假裝熱絡地談八卦。
每天早上,羅琦琦會對著無人的街道練英語,到了假期,就在家做題。
她的成績也逐漸從吊車尾,升到了班級中上游。
作家寧遠曾說:
「一個人在孤獨時間所做的事,決定了這個人和其他人根本的不同。」
如果羅琦琦依舊像從前一樣,借表面的合群,掩飾內在的空虛,她顯然不會有所進步和改變。
人和人的差距,不在天資,而在於是否能把獨處的寂寞,轉化成往前走、向內修的契機。
多自省思考,少向外張望,方能超越孤獨,活出內在的豐盛。
小學時,因為成績常年墊底,羅琦琦一度被班主任拿「有色眼鏡」對待。
考得好了,老師覺得她作弊;作業全對,老師覺得她抄別人的。
甚至,班裡有同學丟了東西,老師也首先懷疑羅琦琦,斥責她是小偷。
班主任的詰難,讓羅琦琦一直對老師有嚴重的排斥心理。
即使到了初中,這種情況也是有增無減。
一次,羅琦琦無意中冒犯了英語老師,被罰站桌球檯。
從那以後,羅琦琦便故意和英語老師對著干。
她上課看小說,公然不聽講,當堂做其他科目的作業……
以為出了一口惡氣,代價卻是越來越難看的英語成績。
等發現自己遠遠落後於人,羅琦琦才悔不當初。
任何時候,人都不應該拿自己的前程,與別人鬥氣。
為了拿第一名,羅琦琦開始瘋狂惡補英語。
她把每一篇課文背的滾瓜爛熟,上課也認真記筆記,花在英語上的時間,足足是其他科目的三倍。
第一第二個學期,成績沒有太大起色,直到第三個學期,終於逆襲到了年級第一。
同學的驚嘆紛至沓來,很多老師也對羅琦琦青眼有加。
羅琦琦成了人人艷羨的學霸,再沒有人,會質疑她的優秀和努力。
作家亦舒說:
「人一定要爭氣,一旦做出成績,全世界都會對你和顏悅色。」
行走於世,難免遭遇不公和非議。
擊碎偏見的最好方法,不是著急去對抗,而是努力讓自己變強大。
把精力專注在自我提升上,終有一天,你會打碎所有的流言蜚語,活出內在的光彩。
每個人在成長路上,都會有那麼一兩個舉足輕重的朋友,羅琦琦也一樣。
她的第一個朋友,是在遊戲廳認識的許小波。
許小波的童年並不遂順,三年級時,他的父親被電擊身亡,母親受了打擊,從此精神失常。
許小波小小年紀,就為生計四處奔波,不是去遊戲廳打雜,就是去工廠做工。
羅琦琦去過許小波打工的地方,那裡手套堆疊成山,絨毛在悶熱的空氣里亂飛。
同齡人覺得辛勞無比的工作,是許小波習以為常的日常。
慶幸的是,許小波並沒有把自己的悲慘當悲慘。
他一直刻苦讀書,成績在學校名列前茅。
許小波曾說:
「外面的世界很大,總要飛出去看看,才不枉此生。」
這個早熟的少年,執著地要從灰暗裡撐開一道裂隙,觸碰到清風與陽光。
另一個讓羅琦琦印象深刻的朋友,叫關荷。
關荷是學校的萬人迷,成績好,性格好,人如其名,亭亭玉立如水中白荷。
少有人知,活得像公主般光鮮的關荷,擁有的,卻是灰姑娘一樣的人生。
關荷的母親沒有工作,丈夫去世後,她為了負擔女兒生活費,嫁給了關荷的繼父。
因為寄人籬下,關荷不得不儘自己所能,乖巧地討好繼父和哥哥姐姐。
她常年穿著姐姐的舊衣服,小小年紀就學會了洗衣做飯、打掃衛生。
即使哥哥姐姐不喜歡她,關荷也只能忍氣吞聲。
不過在人前,關荷從不自怨自憐。
在校園裡,她樂於展示才藝,成績出類拔萃,一直都是明星般的存在。
關荷和許小波,都是在泥濘里翻滾過的人,卻不因苦難而沉淪。
他們執著地向上生長著、拼搏著,所以無論他們出身如何,都沒人敢輕視他們。
就像高爾基所說:「世界是一片暗夜,但我們可以自己照亮道路。」
當一個人,身處黑暗,依然仰望、追逐星光,他終將打碎命運的枷鎖,找到自己的出路。
羅琦琦一直有個願望,就是和閨蜜葛曉菲,或者喜歡的男生張駿,考同一所大學。
可惜葛曉菲後來愛上了不該愛的人,年少失身,遠走他鄉。
張駿和羅琦琦也因為不懂如何去愛,在一次次冷戰和猜忌中,越走越遠。
而那些和羅琦琦要好的同學,畢業後也如同四散的蒲公英,奔向了各自的方向。
有的因為家庭貧困,輟學去讀了技校;
有的因為高考失利,只上了普通的大學;
還有的因為年少的齟齬,從此不相往來……
身邊人來來往往,真正陪伴羅琦琦走到最後的,只有她自己。
年少的關係,真摯卻也易碎。
分別時,總以為來日方長後會有期,卻不料早已在匆匆之間,見了彼此最後一面。
有人說,看《那些回不去的年少時光》,總會想起曾經的某個老同學,想起年少無知的自己。
我們或許因為懵懂張狂,傷害過他人;或許因為聚少離多,與好友漸行漸遠。
可正如書中所說:
「那些偷偷溜走的時光,催老了我們的容顏,卻豐盈了我們的人生。」
過去的每一段經歷,都是有意義的。
我們或許弄丟了最值得珍惜的感情,卻從此學會了體諒他人;
或許犯下過追悔莫及的錯誤,卻也學會了自省與自愛。
這些瞬間,都將永遠留存下來,成為繼續生活的勇氣。
只要不曾丟失熱愛生活的心,我們終將正視過往的傷痛,找到心靈的出路。
讀完全書,終於明白為什麼這麼多人,會給它打出如此高分。
書里沒有盪氣迴腸的劇情,但和一代人相似的經歷,卻精準切中了時代的脈搏。
羅琦琦和身邊人的成長,並非一路遂順。
可他們卻在困境和遺憾中,完成了屬於自己的人生課題。
美國作家約翰有句發人深省的名言:
「所有經歷的意義,在於指導你,而非定義你。」
當一個人,不害怕孤獨,不畏懼磨難,世間將沒有任何事,能困住ta發光的靈魂。
點亮「在看」,願我們始終保持蓬勃勇敢的心,無論走到人生的哪個路口,都能穿越迷霧,遇見遠方的星辰大海。
作者 | 竹西,愛讀書,愛生活。
主播 | 安東尼,朝鮮冷麵下藏著一顆韓國燒烤的心。
圖片 | 視覺中國,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點擊下方卡片 發現更多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