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人從中國盜走一根竹竿,歷經萬般艱險帶回國,令我國損失慘重

2022-05-15     百曉生侃歷史

原標題:外國人從中國盜走一根竹竿,歷經萬般艱險帶回國,令我國損失慘重

中國擁有著悠久的歷史文化,在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中國人民用辛勞和汗水創造了輝煌燦爛的文明,中國古代人民的智慧,直到今天都為人們所讚嘆。很多中國古代的物質文明,到了如今都成為了全世界的寶貴財富,例如中國的瓷器,以及中國的絲綢。

公元前202年,在中國的西北部有一條連通中西方之間的陸上交通,名為「絲綢之路」。顧名思義,在最初,這條道路就是運輸中國古代生產的絲綢而開通的專門通道。在此之後,便逐漸發展成為了中國古代通往西域的商道,在中國的對外交流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絲綢,作為古代中國所特有的生活用品,一直到如今在世界上都享有美譽。早在新石器時期,中國便開始了養蠶、取絲、織綢,這一點在如今國內的許多考古發現中都能夠證明。例如在距今7000-5000年的河姆渡遺址中,就發現了原始的紡織工具。

隨著養蠶紡織的技術逐漸成熟,中國的絲綢開始大量生產並伴隨著對外交流傳到了國外地區。作為一種珍貴的紡織品,絲綢在當時可以說是一種奢侈品,最早的絲綢更是只有帝王才能夠享用。而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民間對於絲綢也有了不小的需求,這就促進了絲綢貿易的發展。

漢朝時期,在對外貿易中,絲綢是中國商人所必不可少的一件高級商品。而對於這樣一種如此精美的商品,外國人也十分的喜愛,因此中國的絲綢在國際上有著巨大的市場。在當時,中國甚至被稱為是「絲國」。

繁盛的對外貿易,給漢王朝帶來了巨大的利益,許多國家的商人都會來到中國購買絲綢。當時,僅羅馬一個國家,每年到中國購買絲綢就要花掉40萬金。巨大的貿易逆差使得羅馬帝國的財富不斷地流入中國。

因此,不管是哪一個國家,都想要擁有中國的桑蠶養殖和絲綢紡織技術。但當時的中國嚴密地控制著絲綢織造業以及養蠶技術的流傳。因此,絲綢織品技術曾被中國壟斷達到了百餘年的時間。

但是隨著對外交流的逐漸加深,也出現了一些難以避免的問題,那就是蠶種以及紡織技術的外傳。在當時,就有一個來自羅馬的商人,來到中國,帶走了大量的蠶種,又偷學了紡織技術,使得中國的絲綢紡織技術不再擁有壟斷地位。

對於蠶絲製品的大量需求,使得羅馬商人在其中看到了巨大的價值,於是一些人決定鋌而走險,從中國帶回蠶種,在自己的國家進行養殖,從而發展絲綢紡織技術。在巨大的利益驅使之下,一位羅馬人來到了中國,而他此行的目的,就是為了帶回中國的蠶種,進行培育。

在到達中國之後,羅馬商人了解到了相關的桑蠶養殖技術,但卻苦於無法將桑蠶帶回羅馬。因為在當時,商人在出境的時候都要進行嚴格的檢查,因此如何躲過檢查,將蠶種成功帶回國並進行養殖,成為了一大難題。

終於,在最後這名商人想到了一個辦法,那就是將桑蠶放到了一根竹竿之內,將其帶回了國。首先商人將竹竿用工具製作成中空的杆子。為了保障桑蠶的生存,商人在竹竿中放了足夠多桑葉,再在上面製造一些不起眼的小孔,確保竹竿內能夠擁有足夠的空氣。最後,商人將竹竿製成了拐棍作為偽裝。

在出境搜查的時候,負責檢查的官兵並沒有注意到這根不起眼的竹竿,因此這名羅馬商人成功地躲過了檢查,並在經歷萬般艱險之後,成功地將竹竿中的桑蠶帶到了羅馬。在此之後,商人對帶回來的桑蠶進行養殖,取得了成功。

通過偷學而來的紡織技術,羅馬人民掌握了絲綢紡織的技術,並製造出了絲綢。然而相較於中國成熟的技術,以及優質的原料,羅馬地區的絲綢則遠遠沒有那樣的精美,在舒適度上也沒有中國的好。

為了掩蓋這些缺點,羅馬採用了低價的手段,將品質一般的絲綢用低廉的價格售賣出去,這樣同樣吸引了大量的消費者,因為不是所有的人都買得起中國的優質絲綢的。如此一來,羅馬的絲綢在一定程度上搶占了中國絲綢的市場。因為羅馬商人偷偷帶回了一根竹竿,使得中國遭受了慘重的損失。

如今,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絲綢紡織技術已經獲得快速的進步。而與此同時,傳統的絲綢紡織技術也逐漸地受到了人們的關注,作為一個歷史文明悠久的古國,中國的絲綢文化依然以引領者的姿態而存在。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102468f7a57ddde4ca13e0e61c953df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