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海軍的夢想基地,金蘭灣與蘇俄海軍的歷史淵源

2020-06-16     榮華之武器堂

原標題:蘇聯海軍的夢想基地,金蘭灣與蘇俄海軍的歷史淵源

接上文 80年代蘇聯海軍遠洋活動達到頂峰,印度洋、北非、紅海波斯灣,都有足跡

金蘭灣港位於越南東南沿海的富慶省,水域總面積為98平方公里,分為內港和外港,海灣水深為16—25米,最深處達32米,萬噸輪可自由進出,可同時停泊包括航母在內的大型艦船約40艘或4萬噸以下的艦船100餘艘。該港入口狹窄,地勢險要,便於防禦,是世界上最好的天然深水良港之一。金蘭灣扼太平洋和印度洋的戰略通道,距連接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國際航線只有1小時航程,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

越南金蘭灣

法國占領印度支那後,將金蘭灣開闢成大型商港,軍艦也可以在此加煤補給作為軍艦停泊點(只補給,不是正規的軍港)。但是法國遠東艦隊(或稱"法國太平洋艦隊")主要停泊點不是金蘭灣而是東京灣(北部灣)和上海港,在印度支那的主要休整地是海防港(現在越南海防)。

日俄戰爭中法國是沙俄盟友,沙俄第二太平洋艦隊在1904年9月底抵達金蘭灣休整加煤補給,沙俄波羅的海艦隊的上百艘戰艦曾聚集於此。2個月後出海去海參崴(途中爆發了"黃海大海戰")。沙俄是最先將金蘭灣作為大型軍港使用的。

1935年,法國開始在此修建海軍基地。1940年,金蘭灣被日本帝國占據,成為其入侵馬來亞和荷屬印度群島(今印度尼西亞)的基地。

1970年的金蘭灣海軍基地

1945年到1954年,法國進駐。其後,美國於1965~1967年曾耗資3億多美元對金蘭灣港進行擴建,其中包括一個機場、兩條2800米長的跑道和機庫。

1978年11月,蘇聯與越南簽署了《蘇越友好合作條約》。蘇越兩國結為軍事盟友。此後,蘇聯取得了對金蘭灣基地的免費使用權。蘇聯在金蘭灣部署了海軍補給設施和電子偵聽裝備。

1979年2月28日,蘇聯海軍第一批後勤輔助艦船進泊峴港。至這一年年底,共有35艘次艦船在峴港和金蘭灣港口作短暫休整。1980年1月,蘇聯太平洋艦隊開始派艦船赴南海值勤。同年6月,進駐峴港的艦隊改駐金蘭灣。1980-1982年間,到金蘭灣進行休整的蘇聯艦船經常保持在10—15艘,其中「明斯克」號航空母艦曾先後於1980年和1982年兩次赴南海活動,並三次在金蘭灣進行補給休整。1980年6月後,進駐峴港的戰鬥機全部改駐金蘭灣機場。金蘭灣機場平時保持4架飛機,每兩個月輪換一次。 從1983年開始,蘇聯在南海活動的各型艦船逐步增多,並逐漸趨於穩定。

1978年4月勃列日涅夫視察太平洋艦隊

蘇聯派駐金蘭灣艦船通常保持在20-30艘,其中作戰艦船有4-6艘,每半年輪換一次;其餘為後勤輔助艦船,每3-4個月輪換一次。1983-1987年,蘇軍海軍艦船以金蘭灣為基地在南海海域進行演習、訓練和偵察。1983年11月,蘇聯太平洋艦隊航空兵還自本土派出9架圖-16「獾」式轟炸機進駐金蘭灣機場。

1979年5月2日,在中越自衛反擊戰結束兩個月後,蘇聯和越南簽訂了蘇聯海軍使用金蘭灣作為物資技術保障站的協議,期限25年。之後這裡建成了蘇聯在海外最大的軍事基地,總面積100平方公里,全部基礎設施都進行了改造,附近機場常駐一個獨立混成航空團。根據條約,港口內可最多可部署10艘水面艦隻、8艘潛艇和6艘輔助船隻。金蘭灣物資技術保障站主要執行蘇聯海軍太平洋艦隊第17分艦隊艦艇的後勤和技術保障任務,保證在太平洋和印度洋執行作戰任務的蘇聯海軍官兵在此休整。基地油庫容量7000噸。蘇軍在金蘭灣部署了反潛和飛彈武器基地,以及技術維護部隊。軍事設施的警衛和防禦則由蘇聯海軍陸戰隊分隊負責。

1979年12月蘇聯海軍總司令戈爾什科夫訪問越南

20世紀80年代,金蘭灣作為蘇美海上軍事抗衡的重要橋頭堡,是蘇聯在海外最大的軍事基地。在正常情況下,該基地駐軍最多達4000到7000人,部署一個中隊的16架圖-16轟炸機和一個中隊的14架米格-23 「鞭撻者」式戰鬥機。遠航印度洋、太平洋等海域的蘇聯軍艦都在這裡加油、補給和修理,常駐金蘭灣基地的蘇軍人員及家屬達1萬餘人,美國情報部門稱該設施是「蘇聯境外第三大設施」。

蘇聯最後一任領導人上台以及周邊形勢的變化,使得蘇聯對於這個基地進行了逐步收縮和回。1988年4月,蘇聯海軍撤出了在南海值勤的飛彈巡洋艦,此後基本上停止了向那裡派駐大型水面作戰艦隻擔負值勤任務。1989年10月,蘇聯撤出了駐金蘭灣的通信指揮艦,並撤走了海軍步兵營的部分人員和裝備。1988-1991年上半年,蘇聯海軍在金蘭灣只保持了10-15艘艦船。1991年下半年,太平洋艦隊又從金蘭灣撤走約3/4的軍艦和飛機。

1991年蘇聯解體後,俄羅斯繼承了金蘭灣基地的使用權。但俄羅斯和越南在金蘭灣基地使用問題上的分歧加大。越南計劃將金蘭灣轉為民用,於是不斷向俄羅斯施壓,試圖迫使其撤軍。 在俄羅斯看來,隨著其軍事戰略的收縮,金蘭灣基地的軍事價值也明顯降低,加之俄羅斯國內經濟困難,無力支付昂貴的費用。在此情況下,俄羅斯加快了從金蘭灣基地撤軍的步伐。

冷戰時期蘇聯太平洋艦隊分布圖

1991年12月22日,駐紮在金蘭灣的最後一艘大型軍艦、8000噸的「斯皮羅諾夫海軍上將」號驅逐艦返回符拉迪沃斯托克。至1992年3月,俄羅斯在金蘭灣僅保持有3艘後勤船隻,駐紮在金蘭灣的軍事人員和隨軍家屬逐步減少到1000人。

20世紀90年代,俄越兩國不斷就金蘭灣的租金問題進行磋商,但兩國有關這一問題的談判最終由於租借價格問題而擱淺。2000年9月,俄羅斯勾銷了越對俄110億美元債務中的85%,但越南繼續要求俄每年繳付4億美元的金蘭灣租金。按俄羅斯的經濟狀況,根本無力承擔,於是只好放棄。2001年6月,越南總理潘文凱在日本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俄海軍撤離金蘭灣後,越南將不會允許任何國家將金蘭灣用作軍事基地。2002年1月,俄外交部表示,俄在2004年後不再繼續使用越南金蘭灣軍事基地。5月2日,俄羅斯海軍總參謀部參謀長克拉夫琴科上將宣布,俄羅斯將於2002年5月3日提前將金蘭灣的全部設施移交給越南。

2013年海軍節太平洋艦隊艦艇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0v5XuXIBnkjnB-0z2nzo.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