爾冬升:《海的盡頭是草原》是一次挑戰

2022-09-12     中國電影報

原標題:爾冬升:《海的盡頭是草原》是一次挑戰

作為今年北影節的開幕影片,《海的盡頭是草原》一亮相便備受關注,這是導演爾冬升自《三少爺的劍》以來時隔六年的新作。 他的作品向來以關照現實著稱,視角充滿細膩的人文關懷。

爾冬升告訴記者,「題材是博納的於冬先生給我的,他比較了解我喜歡拍哪一類戲,比較擅長哪類戲。」令人期待的是,徐克拍了《智取威虎山》《長津湖》,林超賢拍了《湄公河行動》《紅海行動》,同為香港導演的 爾冬升第一次接觸這麼宏大的題材,這對於他是一次挑戰,他要如何把握這一厚重的歷史題材主旋律電影?

用愛解密這段宏大歷史

「其實在拍這個戲之前,我對這個事情是一無所知的」,爾冬升在幕後訪問中如是說道。「三千孤兒入內蒙」的歷史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並不為大眾所熟知,這一真實事件的歷史背景是上世紀五十年代末新中國遭遇嚴重的自然災害,導致大批南方孤兒面臨養育危機。在此關頭,內蒙古自治區黨委、政府,向中央請纓,將大批孤兒接到草原,交給淳樸善良的牧民收養。

爾冬升是一個極力追求細節真實感的導演,他會為自己的影片做充足的前期準備,《新不了情》為了拍攝九龍廟街的歌壇,他跟著賣藝人從開檔到收檔觀察他們街頭賣藝的過程和背後的生活;拍《忘不了》時他認識到一些小巴司機,他們給他示範了從西環駛到筲箕灣的全程,怎樣「兜客」(接客)、什麼時候停下來等客,他非常享受這樣的學習過程。

為了拍好這個戲,他看遍了能找到的相關影視作品、書籍文獻,他驚訝地表示,「『三千孤兒』只是一個名詞,我們看到的數字有接近3-5萬人,很多省都有接收小孩」。同時他還請教了當地牧民、民族專家、歷史顧問,深入了解民俗與歷史,在調查中,那些被收養的孩子,對兒時的記憶也只能做片段式的「倒帶」。 要想確保既還原宏大歷史,又體現影片故事核心是非常困難的,他決定從一個小家庭的視角切入展開故事。

對爾冬升而言,前期的資料搜集與故事創作中,內蒙人對老人的尊敬,對孩童的愛護令他印象深刻,「愛」也成為電影的主旨。他說, 「在內蒙古,所有收養孩子的人,他們從來不叫他們『孤兒』」。這也反映在影片中,為了尊重孩子們的意願,孩子和牧民必須「雙向奔赴」。在那個物質貧乏的年代,牧民家庭的收養資格也都是有嚴格規定的,影片中有個細節,當杜思珩第一次喝奶茶、吃奶豆腐這些珍貴食物時,對草原飲食不習慣的她把食物都倒掉,而一旁的那木汗卻急忙把倒在桌上的食物一掃而凈。薩仁娜額吉總是把最好的留給杜思珩, 為了照顧小姑娘受傷的心,他們給予了她最大的包容,用最堅定的愛緩解她的痛楚。

影片見證了草原人民如山海般遼闊的大愛,以及中華民族相互扶助的精神,正如電影《海的盡頭是草原》的出品人及總製片人於冬所言: 「這段歷史佳話觸動了我們所有主創的內心,也希望這種精神力量能鼓舞當下的年輕人。」

影片創作是一次靈魂之旅

《海的鏡頭是草原》的故事講的是杜思瀚和杜思珩在不同時空各自的尋親之旅,通過眾人的回憶,把那段歷史一點點拼接起來。爾冬升拍攝這部電影時也帶著一個情結,他說,「記得我很小的時候,我姥姥說過她是蒙古族的,我姥爺是滿族的,最遺憾的是,我忘記了她的名字是什麼、住在內蒙古哪個旗,去問我表哥表姐,也沒有人記得。」

爾冬升出生在香港,但血脈的根在北方,對他而言,影片的勘景與拍攝過程是一次深度的內蒙古旅遊,也是他的一次尋根之旅,「我去到那個地方會有一股莫名的感覺……我這個爾姓是爾朱氏,我搜過一些資料,它就在山西大同跟呼市那頭,呼市還找到一些相關遺蹟。」

這次拍攝對導演爾冬升是挑戰,也是人生經歷的豐富。在籌備階段,面對廣袤無垠的草原,勘景非常辛苦,加之草原上天氣又極為多變,讓整個團隊苦不堪言,但是這也讓他有幸看到了在香港或北京看不到的奇景, 「在這360度里可以同時有四個季節,看向遠方,那邊是太陽,這邊下雨,前麵灰茫茫,後面是藍天」,這樣異樣美麗的景色讓他對這片大地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影片的拍攝主體除了景色,還有這片土地上的生靈,爾冬升透露,「我們在香港有句話,最怕拍小孩與狗,這次不僅有那麼多小孩和狗,還有馬、羊、牛、狼……」,他還看到了電影《狼圖騰》里「狼演員」的後代。而拍小孩子的群戲,最讓他焦頭爛額,不過好在其他演員們的表現非常出色。最令他觸動的是扮演老年薩仁娜的蒙古族老太太,她已經九十多歲高齡,「這位老太太來到現場,她可能也不知道拍電影是幹嘛,但一到她拍的時候,她的詞就自己講出來了,剎那間完全投入裡面」,爾冬升感慨,「我覺得這就是天意」, 蒙古族演員的真摯的表演讓影片情感表達渾然天成。

在影片拍攝之餘,爾冬升還拍攝了不少vlog來記錄影片的製作過程,同時記錄自己的生活,他的這個想法也在電影中表達出來,電影中杜思瀚隨身帶著照相機拍照,他把拍照當成了寫日記。爾冬升說, 「我們每天生活節奏那麼快,一直在工作,所有東西很快就忘記了」。電影人的生活與電影休戚與共,影片拍攝完了,難免陷入一片空虛,所以要藉助照片和視頻把這些經歷記錄下來,除了個人留存,也可以讓觀眾多了解一些電影之外的東西,比如電影行業里的工作方法,製作過程中有趣的事情。

電影要讓觀眾自己定義

比起注重畫面的導演,爾冬升對劇本和戲劇性方面的關注比較多。哪怕是《海的盡頭是草原》這樣一部故事平淡的電影,他也別具巧思地做了眾多設計,諸如小女孩杜思珩的毛巾,還有草原上的馬,種種小細節都寄託了角色的情志,結尾的精巧反轉更引得工作人員大呼:「前半段以為平淡,最後的驚喜值得排片排滿!」他不願意辜負觀眾對一個好故事的期待。

爾冬升認為, 他的電影就是他的孩子,每一部都是一次生命投注,電影好不好,在於導演的處理得不得當。他評價道,「《新不了情》就像自己的女兒,而《我是路人甲》則是自己的兒子」。他拒絕對自己的電影下定義,他說,「我製作、創作,到完成之後,我基本上只會在影院看一次,看完之後我跟它其實就沒有關係了。」

他認為,導演為電影品質負責,但是完成之後「作者已死」,他對觀眾的評價照單全收,讓觀眾自己去和電影建立關係,「 我覺得我的看法其實不重要,我的意圖,我想表達的東西,其實都只是一個想法而已, 觀眾自然會給它一個定義。

在一些場景中,爾冬升沒有給角色安排台詞,他說,「我寫劇本還是以台詞為重,這次故意把它留出一些空白,讓觀眾自己去聯想, 不同的觀眾會看到不同的東西,我相信能令觀眾感動。

|徐 甄

編輯|李佳蕾

責編|杜思夢

CONTACT US

聯繫我們

投稿郵箱 | [email protected]

MORE NEWS

中國電影報原創稿件

歡迎分享至朋友圈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0f37f69e7e54e3fdb0d356d4e5913e4d.html

11月市場啟幕

2024-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