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所學校127人患腦癌,調查結果出乎意料

2023-11-22     科普中國

原標題:一所學校127人患腦癌,調查結果出乎意料

一所高中爆發「集體患癌」,127 名校友患腦腫瘤,引發全美轟動。這是去年發生在美國新澤西州的真實事件,也是疑似癌症集群的一個典型案例。但最終政府調查認為,該校的腦癌「集中」發病在統計學上並無顯著性。

近日,中山二院「集體患癌」事件引發熱議。一些人認為,當事學生的研究環境是關鍵的致癌因素。

實際上就在去年,美國也曾曝出一起發病規模大得多、而且都是腦部腫瘤的「集體患癌」大新聞。在新澤西州一所高中有 127 名校友患上了腦部腫瘤,該校靠近曾為曼哈頓計劃加工鈾的工廠。此事引發了全美轟動,而當地政府調查得到的結論卻讓人們大跌眼鏡。

事情要從 1999 年說起。

那一年,27 歲的 Al Lupiano 確診了良性腦部腫瘤。然而 Lupiano 的不幸還沒有結束。22 年後的 2021 年,他的妻子 Michele 的左腦里也長了一顆良性的聽神經瘤。巧的是在同日,他的妹妹 Angela 也被查出了一顆惡性腫瘤——膠質母細胞瘤,並在一年後去世。

Lupiano 和妹妹 圖片來源:Al Lupiano

更令人意外的是,這三人都曾在新澤西州的同一所高中 Colonia High School 上學。Lupiano 感到事有蹊蹺,因此在臉書和當地新聞網站上聯絡了校友,詢問他們是否也有類似的疾病。

他驚奇地發現,過去的高中同學裡有不少人也患上了腦瘤。在他掌握的名單里,有 127 人患有腦部腫瘤。在過去的 30 年裡,有 1.5 萬人從該校畢業,其中大部分患者的畢業年份是在 1975 至 2000 年之間。他們所患的腦部腫瘤包括膠質母細胞瘤、聽神經瘤、脊髓血管網狀細胞瘤、腦膜瘤。

比如,Jason Wisinski 的妻子和小姨子也在這所高中上學,並且都死於惡性腦部腫瘤。

在接受採訪時 Lupiano 說:「肯定出了什麼問題了。」在他看來,這個「問題」就是所謂的「集體患癌」。

根據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的解釋,癌症集群指的是在一段時間內人群中特定癌症的患病率超過預期的情況。

在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對此事進行了報道後,這個消息在美國引起了轟動。TikTok 上的一則相關視頻在短短 24 小時里就獲得了 220 萬點擊量。

新聞引爆後,對此感到震驚的並不只有外行。新澤西州神經腫瘤學家 Sumul Raval 表示:「這個情況非同尋常。」他認為有必要立刻進行調查。

當地政府也對這件事非常重視,該市市長 John McCormac 曾對媒體表示:「可能真的出了什麼問題,我市居民有權知道會否存在危險。」

雖然逾百人患癌的事件並不多見,但流行病學史上充滿了各式各樣的集群案例,其中不少推進了人類對醫學的認識。

比如,18 世紀倫敦掃煙囪的就常常罹患陰囊癌。20 世紀用放射性元素鐳繪製手錶錶盤的女工就常出現骨肉瘤。而通過間皮瘤集群,人類才意識到,常被當作建築材料和做成中學化學實驗器材——石棉網的石棉是致癌物。而陰道透明細胞癌則是孕期接觸雌激素藥物己烯雌酚導致的。

1988 年,研究者 L J Kinlen 還發現白血病也存在集群現象。他注意到,白血病的集群常發生在一些之前孤立,但後來突然接收了大量新人口的地區。據此他提出了人口混合假說(Population Mixing Hypothesis)。後來,英國、美國、香港、加拿大、克羅埃西亞等國家和地區的研究陸續為這一假說提供了支持。

話雖如此,癌症集群調查很少能找到明確的致癌物。

根據 2012 年發表在《毒理學評論》(Critical Reviews in Toxicology)上的一項薈萃研究,美國每年會發起 1000-2000 起疾病集群調查,而其中只有極少部分最後被證明在統計學上具有顯著性。

在這項薈萃研究統計的超過 400 起集群調查中,僅有 3 起被認為可能和致癌物暴露有關,而只有 1 起找到了確鑿無誤的致病源。

前面提到過的間皮瘤(長在內臟表面薄膜上的腫瘤)集群發生在南卡羅來納州海岸,致癌物質和附近的造船廠有關。然而這項調查並沒有推進人類對間皮瘤的病原學認識,因為研究者們早就知道附近的造船廠和這種惡性腫瘤有關。

事實上,早在上世紀 80 年代,研究者們就意識到集群調查幾乎總是徒勞無功的。

1989 年,美國召開了全國公共衛生事件集群大會(National Conference on Clustering of Health Events),會上討論了疾病集群的研究進展和相關法律問題。會議主持人最後的總結陳詞指出,整體而言集群對疾病研究的作用微乎其微,而背後的原因主要在於:

1、集群樣本往往太小;

2、集群牽涉的疾病通常缺乏一致性;

3、集群的採樣實際上是一種後驗估計,因此具有缺陷;

4、集群涉及的致病物質常常很模糊;

5、集群引發的公共輿論讓無偏採樣和調查變得困難,甚至無法進行。

Colonia 高中的「腦癌集群」調查也未能免於同樣的命運。

Lupiano 曾向媒體披露,該校離一所鈾礦工廠只有不到 20 公里的距離,而在曼哈頓計劃期間,該廠對鈾礦進行加工、包裝和運輸。此外,該校的科學實驗室曾在 1997 年發現了一塊具有放射性的岩石。

為了排查放射性物質,該市市議會花了 22.1 萬美元,在涉事高中附近部署了 83 台氡氣檢測設備(氡氣是一種致癌物),並對當地天然放射性礦床進行了調查。

當局在對該校的運動場進行放射性調查 圖片來源:當地媒體報道

新澤西州的環保局也進行了調查。調查結果顯示,當地水廠使用的地下水沒有問題,也沒有違反放射性污染物的相關規定。

2022 年 5 月 26 日,該市市長 McCormac 和新澤西州的環保及公共衛生部門官員召開了新聞發布會。他們的調查結論是,沒有證據指出該地存在潛在的放射源,他們也不會進行進一步的調查。

而且,新澤西州公共衛生部門的計算顯示,該校自 1967 年建校以來,有 127 余名學生和教職員工罹患腦腫瘤一事在統計學上並無異常。

圖片來源:unsplash

對此調查結論和統計學解釋,當地不少居民並不滿意。這也容易理解,因為很多人並不知道,一個人在一生中遭遇致癌物以及患癌的機率遠超想像。

美國癌症協會指出,在人的一生中患癌的幾率約為二分之一,而死於癌症的幾率約為五分之一。

在美國癌症協會公布的近 120 種致癌物中,一些和我們如影隨形,比如紫外線、汽車尾氣、空氣污染;另一些則和生活方式或文化經濟水平密切相關,比如煙酒和加工肉類。

俄亥俄州立大學綜合癌症中心副主任 Peter Shields 在接受美國全國廣播公司採訪時表示:「環境里污染物無處不在。而要證明這些低水平的污染物和癌症有關是很困難的,因為其他暴露在相同濃度污染物的學校里並沒有學生罹患腦癌。」

而腫瘤的發展時間相對漫長,在多年後追根溯源相當困難。波士頓大學的流行病學家 Richard Clapp 打了個比方:「這就好比潮起潮落後你再去找沙灘里的腳印。」

這就是為何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在其網站上指出:「由於癌症是相對常見的疾病,即使在沒有相互關聯的情況下,癌症病例看起來會聚集成群,」而通過調查確認「特定環境中的致癌物導致集群的情況是非常罕見的。」

不過,每年數千起的疑似疾病集群事件確實促進了美國司法改革。

比如,美國聯邦政府通過了兒童和社區疾病集群加強保護法案(Strengthening Protections for Children and Communities from Disease Clusters Act),而一些州政府也有各自的疾病集群法律,如馬里蘭州 574 號參議院法案(Maryland Senate Bill 574)。

而在 2016 年,一起疑似癌症集群事件中的兒童腦癌倖存者 Trevor Schaefer 通過個人努力,促使美國國會通過了以他命名的 Trevor’s 法(Trevor’s Law)。

該法要求美國政府對可能的癌症集群進行監測和調查,如要求對聯邦疾病集群調查指導方針(federal cluster investigation guidelines)進行定期更新。在之後的指南更新中,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削弱了統計顯著性作為判斷依據的重要性,並納入了其他評判標準,如死亡率、醫療記錄、社區癌症模式,甚至社區自發建立的癌症患病者記錄。

現在在美國,懷疑遭遇疾病集群的人可以向當地或州政府報告。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還創立了美國癌症圖譜(Cancer Atlas),用戶可以在這個網站上在線搜索和創建癌症相關的人口統計學以及風險因素地圖。

雖然目前的絕大多數疾病集群調查任務艱巨且常常「無疾而終」,甚至在專家眼中毫無學術意義,但這並不意味著對疾病集群的集體意識沒有社會價值。正如恩格斯指出的:「社會一旦有技術上的需要,這種需要就會比十所大學更能把科學推向前進。」

參考文獻

[1]Goodman, Michael, et al. "Cancer clusters in the USA: what do the last twenty years of state and federal investigations tell us?." Critical reviews in toxicology 42.6 (2012): 474-490.[2]Herbst, Arthur L., Howard Ulfelder, and David C. Poskanzer. "Adenocarcinoma of the vagina: association of maternal stilbestrol therapy with tumor appearance in young women."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284.16 (1971): 878-881.[3]Kinlen, L. J. "An examination, with a meta-analysis, of studies of childhood leukaemia in relation to population mixing." British journal of cancer 107.7 (2012): 1163-1168.[4]Otte, K. E., T. I. Sigsgaard, and J. Kjaerulff. "Malignant mesothelioma: clustering in a family producing asbestos cement in their home." Occupational and Environmental Medicine 47.1 (1990): 10-13.[5]https://www.nytimes.com/2022/08/05/opinion/cancer-cluster-colonia-woodbridge.html[6]https://trevorstrek.org/trevors-law/testimony-trevor-schaefer/[7]https://nypost.com/2022/04/14/why-nearly-100-people-at-nj-school-got-brain-tumors/[8]https://www.today.com/health/health/107-cases-brain-tumors-lead-investigation-nj-high-school-rcna24973[9]https://www.tiktok.com/@drjoe_md/video/7085859295929060650?is_copy_url=1&is_from_webapp=v1[10]https://www.cancer.org/cancer/risk-prevention/understanding-cancer-risk/lifetime-probability-of-developing-or-dying-from-cancer.html[11]https://www.cancer.org/cancer/risk-prevention/understanding-cancer-risk/known-and-probable-human-carcinogens.html[12]https://www.cancer.gov/about-cancer/causes-prevention/risk/substances/cancer-clusters-fact-sheet#r1[13]https://gis.cancer.gov/canceratlas/[14]https://www.cdc.gov/nceh/cancer-environment/about.html

策劃製作

本文為科普中國-星空計劃作品

出品|中國科協科普部

監製|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有限公司、北京中科星河文化傳媒有限公司

來源|返樸

作者|七君

責編丨王夢如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0f33cda861bd72b776296a3be779a3a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