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空探測計劃最新劇透 天問二號、三號、四號都安排上了

2024-06-27     環球時報

本文轉自【央視新聞客戶端】;

今天(6月27日)下午,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新聞發布會,介紹探月工程嫦娥六號任務有關情況並答記者問。此次嫦娥六號任務取得了哪些重要成果?未來我國深空探測有何規劃?一起了解

嫦娥六號任務再次創造

中國航天的世界紀錄

國家航天局副局長卞志剛在發布會上表示,嫦娥六號返回器攜帶人類首份月球背面樣品,精準著陸在內蒙古四子王旗,任務取得圓滿成功,實現了「三大技術突破」和「一項世界第一」。

這是一次創新之旅。嫦娥六號任務是中國航天史上迄今為止技術水平最高的月球探測任務,突破了月球逆行軌道設計與控制技術、月背智能採樣技術、月背起飛上升技術,實現了世界首次月球背面自動採樣返回,再次創造了中國航天的世界紀錄。

嫦娥六號任務不僅創造了中國航天的世界紀錄,還與歐空局、法國、義大利、巴基斯坦開展了4個科學載荷的合作,獲取了珍貴的第一手科學數據,開展了測控領域的協同合作。

月球背面挖的「土」和正面的

有何不同?

此前,人類對月球進行了10次採樣返回,但都是月球的正面。這次嫦娥六號從月球背面「南極-艾特肯」盆地取回的月球樣品與在月球正面的樣品有何不同呢?

嫦娥六號任務副總設計師、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研究員李春來介紹,「南極-艾特肯」盆地是月球上最大、最深、最古老的撞擊盆地,研究這裡的地質構造、物質組成和演化歷史,有助於了解月球,甚至地球早期的地質演化歷史。嫦娥六號首次實現了月球背面的樣品採集,有望為完整了解月球提供機會。「南極-艾特肯」盆地內採集的樣品還可能含有月球深部物質,將為研究月球內部成分和演化提供寶貴數據。

李春來介紹,嫦娥六號採集的月球背面樣品的礦物和化學成分可能與正面樣品有很大的差別

嫦娥六號帶回了多少月壤?

答案明天揭曉

嫦娥六號任務總設計師胡浩在發布會上表示,嫦娥六號任務是我國迄今為止最複雜的深空探測任務,實現了世界首次月球背面自動採樣返回。我們的目標是拿到兩公斤月壤,目前正在開展相關工作,明天將對外公布採樣重量。

月球樣品研究進入「嫦娥時代」

今年是探月20周年。20年來,探月工程實現連戰連捷,不斷讓中華民族飛天攬月之夢變成現實,並完成了多項科學成果。

國家航天局副局長卞志剛介紹,中外科學家使用中國探月數據,已發表1900餘篇論文。從嫦娥五號月球樣品中,中國科學家發現月球第6種新礦物,並命名為「嫦娥石」;研究證明月球在19.6億年前仍存在岩漿活動,使目前已知月球地質壽命「延長」了10億年月球樣品研究進入「嫦娥時代」,極大豐富了人類對月球乃至宇宙的認知。

天問二號、天問三號、天問四號

最新消息來了!

未來一段時間,中國在月球探測方面:將研製嫦娥七號和八號探測器,其中嫦娥七號開展月球極區環境和資源勘查,嫦娥八號將開展月球資源就地利用技術驗證。未來還將與國際同行一道,共商共建國際月球科研站,共享共用月球探測科技成果。

行星探測方面:中國行星探測工程已經獲得國家批覆,包括4次探測任務,計劃在10年到15年內完成。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已經取得圓滿成功。未來,圍繞太陽系的起源與演化、小天體和太陽活動對地球的影響、地外生命信息探尋等重大科學問題,還將開展小行星探測、火星採樣返回、木星系探測等深空任務。其中:

天問二號是小行星探測任務,計劃2025年前後發射,目標主要是對一顆近地小行星的伴飛、取樣返回等探測。

天問三號是火星採樣返回任務,計劃2030年前後發射,實現火星採樣和攜帶火星樣品返回地球。

天問四號是木星系探測任務,計劃2030年前後發射。

目前天問三號、四號,正在積極開展相關關鍵技術攻關和實施方案深化論證工作。

後續,還將論證實施重型運載火箭、可重複使用航天運輸系統等航天領域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和重大工程,加強基礎研究,加快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推動空間科學、空間技術、空間應用創新發展。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0ec1140abc5dad9c8156e9cd3025dd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