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說改革⑨丨魏際剛:為新發展格局構築強大流通基礎

2024-08-13     中國經濟時報

魏際剛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提出,「完善流通體制,加快發展物聯網,健全一體銜接的流通規則和標準,降低全社會物流成本」「強化貿易政策和財稅、金融、產業政策協同,打造貿易強國制度支撐和政策支持體系,加快內外貿一體化改革,積極應對貿易數字化、綠色化趨勢。推進通關、稅務、外匯等監管創新,營造有利於新業態新模式發展的制度環境。創新發展數字貿易,推進跨境電商綜合試驗區建設。建設大宗商品交易中心,建設全球集散分撥中心,支持各類主體有序布局海外流通設施,支持有條件的地區建設國際物流樞紐中心和大宗商品資源配置樞紐」。這是黨中央著眼於提升經濟運行的流通效率,暢通國內國際經濟循環的戰略性舉措,對於推動構建新發展格局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01

高效順暢的流通體系奠定經濟循環基礎

流通體系是現代產業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流通水平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國民經濟大循環、國內國際雙循環的速度與質量。在全球連接與流動受阻放緩的形勢下,加快構建高效順暢的流通體系,有利於商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的優化配置,改善國民經濟循環效率。

中國是全球性流通大國,但還存在流通體系不夠完善、流通網絡布局不夠合理、流通效率不夠高效等突出問題。例如:農村流通體系發展滯後、農產品產銷對接不夠通暢、工業流通體系不夠發達、城鄉流通體系相對分割、應急物資儲備體系尚不健全、跨國流通體系缺乏主導力等。構建新發展格局,要求加快構建「國際網絡—國內骨幹網絡—國內支線網絡—國內末端網絡」有機結合的現代大流通網絡,統籌規劃全國流通網絡建設,推動區域、城鄉協調發展,推動流通網絡互聯互通;要求加強流通樞紐城市建設,優化基礎設施和服務網點布局,完善縣、鄉、村三級農村流通服務體系;要求加大對流通企業境外投資的支持,支持各類主體有序布局海外流通設施,支持有條件的地區建設國際物流樞紐中心和大宗商品資源配置樞紐;統籌規劃境外流通網絡建設,建設大宗商品交易中心,建設全球集散分撥中心,推動國內流通渠道向境外延伸,打造全球供應鏈體系。

加快流通創新,為生產生活創造更大價值。為此,應圍繞生產與消費需求,充分發揮流通對工業、農業、商貿等在信息服務、產品策劃、深度開發、拓寬市場等方面的作用;做強做優流通主體,提升流通服務功能,推動流通與製造、消費融合發展;加快新業態發展,激發數字流通活力;推進「網際網路+流通」「物聯網+流通」「智能+流通」發展;推動城鄉統一大市場建設,搞活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流通;加大新基建在流通中的應用,建設流通大數據中心,利用大數據加強市場分析與拓展。

02

加快發展物聯網有利於提升數字化連接和流動能力

物聯網基於信息化、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跨界融合等手段,實現企業內的人、物(如機器、設備、產品)、服務以及企業間、企業與用戶間、用戶與用戶間的互聯互通、線上線下融合、資源與要素協同。物聯網具有的廣泛數字化連接、海量數據採集與分析、決策支持、遠程控制與操作、系統集成等能力,有助於企業邁入數據驅動發展階段,推動生產流通消費的動力、效率與質量等變革。物聯網既是一種新的生產方式、組織方式、運營方式、資源配置方式,也是一種新的基礎設施,是新一代信息網絡技術與農業、工業、服務業深度融合的產物。

加快發展物聯網,有利於提高生產流通運作效率,暢通供應鏈。推動硬體、物理基礎設施與軟體、數字化基礎設施等一體化發展,增強產業生態韌性、靈活性與市場反應能力,促進智能生產、柔性生產、精益生產、大規模個性化定製、綠色生產等。物聯網賦能企業檢驗檢測體系,根據先行指標判斷產品與設備的運行狀態,預防故障發生。同時,實現產品自動檢測、全程追溯與可視,實現智能質檢,提高質量管理水平。

面對科技日新月異、市場瞬息萬變、國際環境錯綜複雜的形勢,物聯網使企業更廣更深地連接市場、感知變化,快速地反映需求,提供更優質適宜的產品與服務,不斷推進產品、服務、技術、流程、管理、運營與模式等方面的升級。

03

降低物流成本有利於提升流通效率

物流是流通的重要組成部分,物流成本與物流效率對流通成本與流通效率有著重大影響。有關機構研究表明,在已開發國家,物流成本平均占產品最終成本的10%—15%,而中國製造企業的物流成本有時高達生產成本的30%—40%。物流成本偏高成為制約製造業由大變強、解決「三農」問題的瓶頸。

物流成本偏高,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體系方面的原因。主要是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物流服務體系、流通體系、供應鏈體系、物流信息服務體系、物流標準體系、應急物流體系等不完善。二是產業層面的原因。產業結構、工業結構與能源結構的階段性特徵客觀上決定了單位GDP的物流費用支出較大。三是企業和要素層面的原因。許多生產流通企業「大而全」「小而全」,第三方物流企業水平不高,專業化、精細化、系統化服務水平低,尤其缺乏一攬子服務能力。四是體制和政策層面的原因。物流市場體制尚不完善,統一開放、公平競爭、規範有序的物流市場體系尚未形成,市場分割、壟斷行為、誠信缺失等問題突出。地區間行政分割,缺乏統籌規劃,尚不能形成發展合力,物流、快遞、配送車輛等要素難以高效流動。五是自然地理的原因。自然地理環境影響物流活動的空間範圍,也影響到物流活動的成本。西部地區是物流業的薄弱地區,西部地質地貌複雜多變,某些地區地廣人稀,物流發展難度不小。複雜的地理環境將增加物流基礎設施的資金、人力、物資的投入,對建設技術要求較高。加之西部地區物流量普遍小於東部,項目經濟效益較低,進一步加大了西部地區的物流成本。

降低物流成本是構建新發展格局的必然要求。降低物流成本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以物流高質量發展為根本途徑。推動物流業高質量發展的總體思路是:物流業應服務於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統籌國內國際,統籌城鄉,緊緊把握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時代機遇,以「完善體系、優化網絡,調整結構、整合資源,聯動發展、運作一體,節能環保、惠及民生」為著力點,以更好的體制機制和政策為保障,構築起中國面向未來的物流和供應鏈服務體系。相應地,物流業發展可從以下「七大方面」著力。

一是推進網絡化。根據經濟社會發展要求,完善和優化物流基礎設施網絡、組織網絡、運營網絡和信息網絡,構築統籌國內國際、東部中部西部、沿海內地、城市農村、省市縣鄉、社會化與自營的不同層級、不同功能有效銜接的現代物流服務體系。

二是推進精細化。滿足不斷分層化、分散化和精細化的市場,緊扣用戶體驗、產業升級和消費升級需求,使物流服務精準定位、精細管理、精確評價,以求精益求精、止於至善。

三是推進數智化。把握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的重大機遇,搶占物流業未來發展的制高點。應用自動化、信息化、數字化、智能化技術,實現物流資源的全方位連接和安全、高效、靈敏、實時、可控、人性化的智能物流服務。

四是與產業、地區聯動融合。著眼於物流業服務生產、流通和消費的內在要求,加強物流資源和供應鏈整合,提升物流服務和供應鏈管理能力,推動物流業與各次產業、各地區經濟協同和互動發展,充分發揮物流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橋樑、紐帶、助推器、總調度作用。

五是推進國際化。把握全球化和國際格局變化的新特點,本著「利他共生,共創共享,互利共贏」的原則,深化國際合作,打造全球物流和供應鏈體系,主動參與國際分工,提升中國在全球價值鏈中的地位,提升全球連接、全球服務、全球解決方案的能力。

六是推進可持續發展。立足生態文明、環境友好、資源節約和資源安全理念,實現土地、能源、資源的集約和節約,減少污染,降低排放,在最大程度上減少物流活動的負面影響。

七是推進創新。通過理念、制度、服務、商業模式、組織、流程、管理、品牌、渠道和技術等方面的創新,使物流業創造更多價值以滿足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

04

規則制度的一體化銜接是構築新發展格局的「軟連通」措施

如果說物流基礎設施是構築新發展格局的「硬連通」措施,那麼規則機制的一體化銜接則是構築新發展格局的「軟連通」措施。我國流通體系現代化程度仍然不高,仍有許多薄弱環節。一方面,國內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動仍面臨隱性壁壘,市場准入歧視依然存在,不同地區監管規則仍不統一,地方保護主義仍然存在,規則和標準體系建設相對滯後,制約了全國統一大市場的建設。另一方面,內外貿一體化仍然存在短板,一體化調控體系不夠完善,統籌利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的能力不夠強,內外貿融合發展不夠順暢,還不能完全適應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需要。

健全一體銜接的流通規則和標準是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基礎。一是制定適合我國國情的流通規則和標準,發揮中介組織、產業技術聯盟、骨幹核心企業的積極作用,加大流通領域規則標準應用力度。二是完善流通市場准入和公平競爭制度,優化「一網通辦」「一窗辦成」業務流程,深化「證照分離」改革,大幅削減流通領域行政許可前置中介服務事項,研究制定流通領域通用性資格資質清單,提升商事服務水平。三是加強反壟斷和反不正當競爭執法,落實公平競爭審查實施細則,維護市場公平競爭秩序。

加快內外貿一體化發展是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一是促進內外貿標準銜接,對標國際先進水平,建立完善國際標準跟蹤轉化工作機制,轉化一批先進適用國際標準,不斷提高國際標準轉化率。二是促進內外貿檢驗認證銜接,鼓勵檢驗檢測認證機構提供「一站式」服務,推動與更多國家開展檢驗檢疫電子證書國際合作。三是促進內外貿監管銜接,著力破除各種形式的地方保護和市場分割,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促進內外貿資源要素順暢流動,促進內外資企業公平競爭。四是加大內外貿企業智慧財產權保護,落實電商平台對網絡經營者資格和商品的審查責任,完善投訴舉報處理制度,及時糾正制止網絡侵權行為。五是完善內外貿企業信用體系建設,鼓勵內外貿企業使用信用報告、保險、保理等信用工具,防範市場銷售風險,推動電商平台、產業集聚區等開展信用體系建設試點,營造有利於暢通國內國際市場的信用環境。

(作者系中國國際發展知識中心副主任、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

圖片來源:新華社

總 監製丨王 輝車海剛

監製丨李丕光王彧 劉衛民

主 編丨毛晶慧 編 輯丨曹 陽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0c0e3d59a9fa71997e51ac61d00a881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