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述人:寧夏司法廳派駐固原市原州區三營鎮安和村第一書記 楊連碧
2021年7月1日,建黨節當天,也是我到安和村駐村的第一天。走在安和村的巷子裡,聽著村黨支部書記馬金耀聊著安和村的基本情況,看著老百姓臉上洋溢的笑容,一種莫名的親切感油然而生。
這不是我第一次駐村,我打算把以前駐村總結的「秘籍」拿出來。
第一招是「放下架子,俯下身子」。駐村第二天,我就和駐村工作隊員脫下制服換上農服開始走訪群眾。安和村是「十二五」期間由原唐灣、海淌、代堡、西台4個村搬遷組成的移民新村,有些人白天在周邊打工,只有晚上才能見到。走在巷子裡,看見三五成群拉家常的群眾,就湊上去聽聽他們的家長里短;看見誰家門開著,就走進院子,和他們「扯扯沫」;看見誰家地里缺人手,捲起褲腿幫他們搭把手、乾乾活。經過一個多月的奔波,我終於和安和村的鄉親們熟絡了,大家也都知道村裡來了個「楊書記」。
第二招是「為老百姓的『錢袋子』著想」。2021年7月,村「兩委」的熱情如夏日的驕陽,紅紅火火地引進了「出戶入園」肉牛養殖模式,養殖場建起來,開局卻「冷場」了。老百姓已經習慣了傳統的家庭養殖模式,一開始對這種入股分紅的新模式不信任,沒有人願意將自己家的牛「托養」到牛場,這可愁壞了我們。於是我和村「兩委」商量,上門做老百姓的思想工作。
我第一個走訪的是馬友林,他家6口人,一家人的收入全靠兒子和兒媳在周邊打零工補貼家用。為減輕負擔,52歲的老馬養起了肉牛,但是年邁體弱,喂牛的時候還需要兒子幫忙打下手。為此,我多次上門給老馬講政策、說好處,經過我的「軟磨硬泡」,最終老馬同意將自家的12頭牛趕到牛場養殖,不僅年底能拿到分紅,兒子還能安心出去打工,牛糞味沒了庭院環境好了,一舉三得。經過我們不懈努力,一個月後,「出戶入園」肉牛養殖場終於「紅火」了起來,實現了規模化、標準化養殖。
第三招是「把老百姓的『小事』放心上」。2022年5月18日傍晚,村民馬正山老兩口愁容滿面找到我,原來是孫子和孫媳婦因為家庭瑣事要將他們老兩口趕出家門,老馬激動地說:「我們老兩口全靠孫子和孫媳婦養活,要是真被趕出去,就得睡到大馬路上了。」我立即跟他回家,來了個「四方會談」。後來,話說開了,結也就解開了,老馬的孫子和孫媳婦向老兩口認了錯。從老馬家出來已經是晚上11點多,但是聽見他們一家人和好如初的笑聲,我覺得一切付出都值得。
經過老馬的事情,我「和事佬」的名聲傳遍安和村,家裡有什麼矛盾都願意找我調解,老百姓對我的稱呼也從「楊書記」變成了「老楊」。
調解的矛盾多了,我慢慢體會到了法治在農村的重要性。2022年下半年,我向自治區司法廳爭取資金80餘萬元,在安和村建成了主題鮮明、特色突出的法治公園,這裡成了糾紛調解、說理議事、休閒納涼的重要場所,我們還在公園裡舉行普法宣傳、法律諮詢、法律大講堂等活動。2022年,安和村成功創建「全國民主法治示範村」,通過共同努力,群眾的業餘生活豐富了,法治意識提升了,家庭鄰里關係也和睦了。(光明日報全媒體記者張文攀 採訪整理)
[ 責編:邱曉琴]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0bd3d94b36f3dc93e13b58e9cf21dd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