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政策支持和行業創新,才是現實主義創作不斷影響力的基礎所在。
文 | 黎河
故事從兩名女性最日常的生活狀態開始。
一邊是作為全職媽媽的馮曉琴(海清飾演),在全家人沒起床前,到菜市場買菜,和攤主討價還價,還順帶捎把菜走。當她急匆匆趕回家,腳還未邁進門,喊老公孩子快點起床的聲音先熱鬧了起來;一邊是作為職場精英的顧清俞(童謠飾演),在陽光照進來的落地窗前,她輕快地做著瑜伽。隨即鏡頭一轉,坐在梳妝檯前她又化著妝挑起了衣服,動作不緊不慢。
在上海這座城市,兩個性格、命運都完全迥異的現代女性又通過「姑嫂關係」並置在同一個家庭之中。自從在愛奇藝全網獨播、浙江衛視和東方衛視上星播出以來,《心居》這部改編自魯迅文學獎獲得者滕肖瀾同名小說,滕華濤執導的新時代家庭情感大劇圍繞現實主義創作,從家到城市,再到時代,成為許多中國普通家庭百態人生的縮影。
家庭、城市和時代,
海派劇也是當代中國的鏡像
最開始,《心居》依然被置於買房這個議題之下。
一場生日家宴,飯桌上恭維話的背後,是馮曉琴費盡心機的安排,指使顧磊向顧清俞借錢,當作買房獨立的前奏。而顧清俞即便事業有成,還是需要買房找人「假結婚」,卻遇到童年初戀施源,頹廢潦倒,閃婚閃離。
但這部劇真的只是在講買房的事情嗎?立足於真實生活,在繁華的大上海,充滿煙火氣的顧家人,每個角色面對著因為買房引發的家庭矛盾、生活意外,展開的卻是各自更廣闊的生命圖譜。
從家庭到城市,《心居》的第一層擴展以顧家為中心圓、按照親疏遠近的關係由內而外層層外推。一個家庭所展開的是上海這座城市的豐富圖景,讓這部電視劇能夠實現對不同年齡層次受眾的覆蓋——這才是其能被稱為國民劇的關鍵所在。
「《心居》雖然以買房子作為開始,其實最終並不是說房子的事。」導演滕華濤在採訪中直言,房子是切入點,但更多的是想寫人跟人之間的關係,想寫以顧家這麼一個大家庭衍生出來形形色色的人,他們對未來的希望,以及他們為了心中所想,心中所願,怎麼樣去奮鬥,怎麼樣去努力地生活。
從城市到時代,《心居》第二層擴展便是從上海一戶普通家庭關照更多中國人的現實生活,雖然從買房子展開,從姑嫂的視角去講述大家如何找到自己歸屬,達成與自己心靈和解的故事。當馮曉琴聽從了廣場舞大媽的意見,從全職家庭主婦到重新融入社會。即使是送外賣,風裡來雨里去,但此時的女性意識已經開始覺醒。當她不再執著於買房,《心居》的主線才算徹底鋪開。
整部劇是溫暖現實主義的創作,不管是丈夫去世後走出家庭重新工作的馮曉琴、還是在職場叱吒風雲卻反思家庭中不夠溫暖的顧清俞,或是家道中落的落魄導遊施源,他們的境遇都成為當代人的一種縮影。通過深刻描繪微觀個體的生存狀態,復現出多種角色相交織的現實圖景,在模擬當下中國人現實生活節奏與情感體驗的過程中,提供了一面更廣泛的社會鏡像。
更重要的是,我們在《心居》中看到了更多現實主義創作的可能:超越單純的生活議題,而在此基礎上描摹社會痛點、接近現實生活、引發人們共鳴,再小的話題也有四兩撥千斤的作用。
塑造人物形象、直擊現實痛點,
國民劇也要有「刺點」
在《心居》中幾乎沒有完美的人設,每個角色都有讓人又愛又恨的點。
馮曉琴煙火氣濃郁,但又帶著小市民的算計,顧清俞聰明有學識,但卻飽含傲慢與偏見。在這個家庭里,兩人的交鋒不斷,不管是借錢買房這件事上的來回拉扯,還是在顧磊去世後那段沉默之後的爆發,都讓很多觀眾感同身受。
「現實主義」創作是電視劇領域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而有血有肉的人物塑造才是讓作品贏得口碑與尊重的不二法門。在傳統的現實主義題材劇集的製作過程中喜歡採用二元對立式的方式來塑造人物形象,正與反是鮮明的對立概念。而隨著觀眾審美體驗的不斷豐富,對於人物塑造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創作者也在與時俱進,更加注重個體與群像的交叉呈現。
顧磊意外去世那集播出後,話題#海清沒有一滴眼淚的哭戲#強勢登上各大社交媒體熱搜,不僅詮釋出了演員演技層次的豐富遞進,更展現了觀眾對於演技審美感受的提升。有網友評論道,「有些悲痛初時不覺,回過神來方覺撕心裂肺。沒有掉一滴眼淚的哭戲最難演,然而海清卻把內心的苦楚展現得淋漓盡致,都精準地傳達了那一刻的情緒和心理!」在這種互動下,海清生命歷程的變化,童謠白領式的突破,張頌文、馮紹峰,甚至老媽CP等都把多元又接地氣的市民形象展露無遺。
在角色與角色間的現實互動、戲劇疊加過程中,凸顯出群像文本的時代縱深感與人性透視感。在油鹽醬醋茶等家庭本位之下,通過對婆媳、夫妻、親子等群體人物的微觀勾勒,立體地呈現出家庭議題中的代際矛盾、情感溝通、教育焦慮等直擊現實痛點。
具有煙火氣的人物群像,都市中不同階層的典型人物在《心居》中全景式地展現了出來。尤其是顧清俞所代表的都市白領、高知女性,和馮曉琴所代表的社會中堅力量、普通家庭婦女;再包括施源這段經歷也映射了那一代離開上海的人迫切希望葉落歸根的感覺……
他們所代表的群體都在反思、探索和奮鬥中重新找到了自己,通過描摹不同女性經歷磨難時的行動和反應,展現其堅韌的精神力量。導演滕華濤也表示,「本劇最大的核心是著重於生活和人性中溫暖和善意的一面,弘揚正向的價值觀。故事中有傷痛,但不沉湎於傷痛;有都市社會的壓力,但側重點更多著墨於面對壓力時人物的努力和自強。」
用國民情感生成國民價值,
劇集IP新力量呼之欲出
延續《人世間》的熱度,《心居》保持亮眼成績背後,這些劇集的創作無疑為走在路上的國民價值創新提供了一個有益範本。為什麼它們劇能夠引發全民追劇和集體討論?
一方面廣泛劇情符合生活實際,另一方面人物設定讓觀眾產生共鳴,立意、角色、視覺等方面的突破讓這些劇成功具有了國民底色。
愛奇藝劇集在對「現實主義」的創作認知表現出了更多層次、更為深入的開發,不僅關注現實題材,也在現實主義的手法上有所深耕,其目的在於打造一批貼近社會、貼近生活、貼近情感的精品力作。
《人世間》形象而真切地展示了近50年來中國百姓生活的豐富內容和時代發展的宏大脈絡,可謂是新中國的一部生活史;《理想之城》以建築行業為背景,講述現實生活的窘迫,女性事業成長的艱辛,人生況味之複雜,企業文化之初心和理想,體現了創作者的現實主義追求;《獵罪圖鑑》中林林總總的社會議題撲面而來,頂替學歷綁架案,則讓人感慨那些「被偷走的人生」。AI詐騙案中眾多被欺騙的老年人,足以引發現實的自省……這些作品都有著對於「現實主義」的豐富理解。
幾番激濁揚清之後,「立得住」和「站得起」正成為電視劇行業的新動向,這意味著除了要差異化的內容傳達,好劇應當對每一個平凡個體形成強烈的共情關照——這就是「現實主義」的意義所在。
更重要的是,現實主義題材電視劇則受到大力扶持,在備案和過審方面有更多的政策利好。在國家廣播電視總局最近兩個月的《全國拍攝製作電視劇備案公示》中,備案公示的劇目,當代題材無論在部數還是集數上都超過了80%,其中又有一半左右是當代都市題材;與此同時,在電視劇司召開的重點電視劇創作工作調研座談會上,領導專家們又多次提倡堅持現實主義的創作理念,「通過故事情節、人物性格、演員表演,以及服裝、化妝、道具等細節處,營造出逼真的時代感,充分反映地域特色、行業特點」。
在政策支持和行業創新的同時驅動下,這些現實題材劇集創作,兼顧個體和群體的特性和共性,反映時代發展,見證社會變遷,成為當代劇集創作的主要思想內容。能夠看到,愛奇藝的劇集創作以國民情感為基礎,通過持續性的造血機制不斷推陳出新,激活平台的國民價值。再包括多元題材、年輕向、社會向、情感向並舉,國民劇集IP的新力量呼之欲出。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0af60fec543acaaa8b734ee0b603beb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