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國工匠②張紅心:太精彩的人生——他建了12座大橋,每座都讓世界驚艷

2019-08-29     一帶一路報道

文/ 圖:本刊特約通訊員 於淼 饒潤東 尹成偉

張紅心:中鐵大橋局副總經理、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主持建造的橋樑先後獲得國家優質工程金獎、中國建築工程魯班獎、國際橋樑領域的「諾貝爾獎」——喬治·理察森大獎等眾多獎項;個人先後榮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茅以升科學技術獎(建造師)、中國土木工程詹天佑創新獎等多項榮譽。曾作為全國勞動模範代表受到習近平總書記接見。

平潭海峽公鐵兩用跨海大橋

2018年6月,平潭海峽公鐵兩用跨海大橋6個主塔全部封頂,一座超級工程的雛形浮現於海面,施工現場,來自中鐵大橋局的建設者們歡呼雀躍。

這項超級工程是我國第一座真正意義上的公鐵兩用跨海大橋,將使用83萬噸鋼材和159萬方混凝土,這些材料足以建造8座828米高的杜拜塔。建造世界第一高樓杜拜塔耗時近6年,而留給建設者們的時間卻不到6年,更何況他們每年真正的有效施工天數還不到120天。

張紅心主持中國中鐵平潭橋大橋杯勞動競賽表彰推進會

施工現場,作為中鐵大橋局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的張紅心在露出短暫的笑容後,又拿起了那張翻閱過千百遍的大橋設計圖紙,陷入了沉思。同事們知道,要看到他開懷大笑,只能是大橋建成通車之時。

攻克一個個「疑難雜症」

許多人都聽說過百慕達三角,這片海域神秘、危險而恐怖,而平潭大橋所處海域就是與百慕達、好望角齊名的世界三大風口海域之一,風大、浪高、水深、流急,最大浪高16米,最大施工水深45米,波流力是長江等常規內河橋樑的10倍以上。這裡曾被國外橋樑建設同行稱為「建橋禁區」,主持這項浩大工程的張紅心,就是要把「不可能」變成可能。而在「禁區」之上書寫傳奇,他將面對的是前所未有的挑戰。

平潭海峽公鐵兩用大橋是我國目前施工難度最大的橋樑

為攻克大橋設計施工中的各種「疑難雜症」,張紅心先後組織召開了百餘次關鍵技術方案研討會、論證會,協同高校、設計院、橋科所開展惡劣海洋環境下大型橋樑工程建造技術課題研究。他帶領團隊,打破傳統棧橋設計定式,創新棧橋基礎結構形式,攻克了海上深水無覆蓋層、波浪力巨大工況下棧橋施工難題,打通了大橋建設的「生命線」。

平潭海峽公鐵兩用大橋1895樁基完工

在面對解決世界最大工程樁直徑4.9米鋼護筒施打和直徑4.5米大直徑鑽孔樁成孔難題時,張紅心果斷引進先進的S800液壓打樁錘設備,組織直徑4米鑽孔樁試樁,依託集團公司優勢技術資源,研製出國內鑽徑最大的KTY5000型鑽機,創造了橋樑基礎施工新紀錄。面對水深達45米、無覆蓋層區域海中平台建設的困難,他採取化零散作業為整體裝吊的導管架法方案,單塊吊重達1200噸,在降低安全風險的同時達到了化海上作業為陸上作業的效果。為保證深水高墩區80米和88米簡支鋼桁梁及2節間大節段安全架設,依靠集團公司打造出了1艘吊高達110米的3600噸巨型浮吊整孔架設。

平潭海峽公鐵大橋

平潭大橋是施工難度最大的橋樑,也是橋樑建設新技術、新裝備、新理念的集大成工程,代表了我國當今橋樑建設的最高水平。張紅心帶領建設團隊爭分奪秒、攻堅克難,讓平潭大橋順利實現複雜深水海域環境下的棧橋及平台建立、航道橋主墩開鑽、海中承台圍堰安裝和墩身澆築,為全橋按期建成奠定了堅實基礎。

奇蹟締造者

1990年從重慶交通學院畢業,張紅心被分配到有「橋樑建設國家隊」之稱的中鐵大橋局工作。20多年來,張紅心從一名小小的技術員成長為教授級高級工程師,從普通員工晉升為集團公司副總經理,在同事們的眼中,張紅心就是奇蹟的締造者。

黃岡公鐵兩用長江大橋

時間回溯到2014年 6月 16日,湖北城際鐵路黃岡公鐵兩用長江大橋建成通車,各級領導高度讚揚大橋建設者「創造了長江公鐵兩用大橋建設的奇蹟!」

在黃岡長江大橋的建設過程中,張紅心帶領全體建設者戰勝了特大洪水和嚴寒酷暑,主要節點工期較批覆工期提前6個月,填補了我國橋樑施工技術多個空白,創造了我國橋樑施工領域多個紀錄:大型鋼圍堰製造和3#主塔墩承台施工,分別創造日均加工鋼結構100噸、日均綁紮鋼筋160噸的記錄;僅用128天,完成了兩主塔墩62根3米大直徑鑽孔樁施工,創造了長江上橋樑基礎施工紀錄;僅用23個月實現了從圍堰下水到主塔封頂,創造了公鐵兩用斜拉橋施工速度紀錄;僅用29個月實現了從圍堰下水到主跨合龍,創造了令人矚目的建設奇蹟。

在黃岡長江大橋建設過程中,張紅心大膽進行技術創新

在建設黃岡長江大橋過程中,張紅心不斷優化施工組織設計,大膽進行技術創新,開展了「特殊地質大直徑嵌岩樁快速施工技術」「主塔快速施工技術」「空間斜主桁鋼樑架設技術」等15項重大科技創新攻關項目,申報了10項國家發明專利和5項實用專利。黃岡長江大橋建設開創的主塔墩頂鋼樑架設新技術,具備了自主智慧財產權。這些科技創新直接節約工程資金上億元,為推動我國橋樑建造業發展積累了寶貴經驗。

修橋如做人

安全帽、工作服、救生衣,這是張紅心最常見的著裝;棧橋邊、墩身旁、塔架上,這是張紅心最常去的地方。公司的員工都知道,要找張紅心就得到項目工地上去,因為他不是在工地,就是在去工地的路上。

張紅心(左一)在施工現場勘查督導

工作中的張紅心「嚴」是出了名的。無論是原材料把關、現場施工過程監管,還是完工檢查、檢測等環節,張紅心堅決做到不讓一件不合格的材料進入工地里,不讓一個不規範的操作出現在施工中,不許一個有缺陷的結構物凝固在大橋上。「橋樑建設質量無小事、無虛事,要對國家和人民負責,只有每個環節零缺陷,才能確保整個工程無缺陷。」

用「寧當惡人、不當罪人」的原則踐行橋樑建設者「安全建橋、建安全橋」的理想。在張紅心看來,「修橋如做人,需一絲不苟、兢兢業業。」正是憑著這樣的職業操守,他不僅得到同事員工的尊敬,還贏得了監理、檢測單位的認可。

張紅心的職業操守贏得了監理、檢測單位的認可

工作以來,張紅心先後參加或主持了12座橋樑建設,這些橋樑見證了他的成長、收穫以及酸楚。橋樑建設者的人以江海為家,張紅心在項目上的時間遠超於在家的時間,「虧欠最多的是家庭,犧牲最大的是親人」,他不止一次這樣說道。但從自己第一天拿起測量儀、投身橋樑建設事業起,他就已經抱定了無怨無悔的決心。

今天,在中國96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鐵路橋樑多達6萬座,遠遠超過其他國家,居世界第一。正是因為有無數像張紅心這樣的橋樑建設者,懷著「橋樑報國」的夢想,奮力推動著中國的發展建設不斷實現新跨越!

圖片來源網絡

更多精彩詳見《一帶一路報道(中英文)》

國內統一連續出版物號:CN51-1788/F

國際標準連續出版物號:ISSN2096-2886

郵發代號:62-625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編輯:向雯

審核:李卉嬪

主編:鄧灼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0_C93mwBJleJMoPMAKZ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