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子黃時雨:古代文人吟詩作對的好時機

2022-06-12     歷史百家匯

原標題:梅子黃時雨:古代文人吟詩作對的好時機

梅雨是指每年6月中旬到7月上、中旬初夏,中國長江中下游指宜昌以東的28-34°N範圍內或稱江淮流域。至日本南部這狹長區域內出現的一段連陰雨天氣。

在氣象上,把梅雨開始和結束的時間,分別稱為「入梅」(或「立梅」)和「出梅」(或「斷梅」)。中國長江中下游地區,平均每年6月中旬入梅,7月上旬出梅,歷時20多天。但是,對各具體年份來說,梅雨開始和結束的早晚、梅雨的強弱等,存在著很大差異。因而使得有的年份梅雨明顯,有的年份不明顯,甚至產生空梅現象。

惱人的梅雨季節,是古代文人一展文采的好時機。透過古代詩詞,我們可以窺見一幅古代梅雨風情圖卷。「雨打黃梅頭,四十五日無日頭。」

自古就有不少關於黃梅雨的諺語流傳,很早就已經有了「夏至之雨,名曰黃梅雨」的記載。而唐宋以來,很多詩詞對梅雨有了更多妙趣橫生的描述,其中不乏名家之作,讓不在江淮一帶的人,也聽聞「梅雨」大名。

唐代文學家柳宗元曾寫過一首五言律詩《梅雨》:

梅實迎時雨,蒼茫值晚春,

愁深楚猿夜,夢斷越雞晨。

海霧連南極,江雲暗北津,

素衣今盡化,非為帝京塵。

北宋著名詞人賀鑄《青玉案·橫塘路》:

試問閒愁都幾許?

一川煙草,

滿城風絮,

梅子黃時雨。

宋代文人趙師秀《約客》:

黃梅時節家家雨,

青草池塘處處蛙。

有約不來過夜半,

閒敲棋子落燈花。

古代文人吟詩作詞,不但詩意讚嘆江南梅雨時節美景,也有非常 「寫實」的一面。宋代梅堯臣的《梅雨》寫出了梅雨季最讓人頭疼的特點——「三日雨不止,蚯蚓上我堂。濕菌生枯籬,潤氣醭素裳。」詩中的「潤氣」就是潮氣、濕氣,「醭」說的就是因受潮而生霉。

就連明代傑出的藥聖李時珍也忍不住在《本草綱目》只不過「吐槽」:「梅雨或作霉雨,言其沾衣及物,皆出黑霉也。」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094620cdf08f08b5648127fe9e24763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