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新型冠狀病毒肺炎防疫戰在全國打響後,31個省(區、市)募集捐款、籌集物資,分批派出援鄂醫療隊已有2萬多人。在黨中央的嚴密防控、統一部署、科學施策下,全國疫情已經釋放出「積極的信號」。
據國家衛健委統計,截至2月11日24時,全國除湖北以外地區的新增確診病例已經實現「8連降」。
很多網友表示,第一個14天,我們的堅守看到了初步成效,第二個14天我們要繼續堅持,期待拐點早日出現,打贏這場戰「疫」。
近日,中國工程院院士鍾南山在接受媒體採訪時也表示,疫情可能在2月中下旬達到峰值,並有望在4月前結束。一系列信號背後,是否意味著「拐點」即將到來?
《生命時報》採訪專家並結合多名專家探討,為你解讀疫情「拐點」意味著什麼,到底何時到來?
受訪專家
上海市衛生髮展研究中心首席顧問、復旦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 胡善聯
本文記者丨高陽
本文編輯丨高陽 張宇
全國戰疫出現「積極信號」
一方有難,八方支援。從除夕夜第一批醫療隊馳援武漢,截至2月12日,全國共有190支醫療隊,23103名「白衣戰士」支援武漢。13日,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批准,軍隊增派2600名醫護人員支援武漢。
至此,「北協和、南湘雅、東齊魯、西華西」,加上部隊醫院,堪稱全國最強、水平最高的重症救治專家團隊正匯聚武漢,負責指導、會診、巡診工作。
近日,武漢戰「疫」發起總攻:
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2月10日,國家衛健委官網公布了19個省份對口支援湖北省16個市州及縣級市。從醫療隊支援,到醫療、生活物資調撥,全方位支援湖北。
儘管當前疫情形勢依然嚴峻,但在一系列有利措施的推動下,疫情形勢總體出現了一些積極變化。
1.除湖北外,新增確診人數持續下降
從全國疫情新增趨勢圖可以看出,2月4日以來,除湖北以外的其他地區,新增確診人數和疑似病例已經連續8天下降。新增確診病例數已由2月4日的3887例下降到2月11日的2015例,降幅高達48.2%。
只是12日0時-24時,湖北省新增新冠肺炎病例14840例,這當中包含臨床診斷病例13332例,數據猛增與統計標準變更有關。
2.疑似病例低於確診病例
從全國疫情趨勢圖來看,2月4日這天,是自1月23日武漢封城以來,全國疑似病例數首次低於確診病例數。
此後,新增疑似病例數由最高時2月5日的5328例下降到2月11日的3342例,降幅達37.3%。
3.治癒率提高,出院人數增多
連日來,多地傳來好消息:
目前,治癒比例由最低時1月27日的1.3%上升到了2月11日的10.6%。
「能有這樣的變化,說明前期防控工作取得明顯成效。」胡善聯表示,武漢落實「應收盡收,應治盡治」,各地外防輸入,內防擴散,基層社區和農村也都動員起來,發動老百姓做好自我防護,減少外出,這對疫情早期控制非常重要。
多名專家談疫情「拐點」
隨著新增確診病例連續多日下降,研究人員也非常期待疫情「拐點」早日到來。但諸多專家表示,沒有任何人可以做出一個嚴格的拐點預測,「拐點」也並非是疫情變化的完全轉折點。
2月11日,鍾南山院士表示,目前來看,疫情拐點還無法預測,但峰值應該在2月中下旬出現,疫情可能會在4月份結束。
這個判斷是基於數學智能分析模型,結合近日實際情況,再加上氣候等因素,以及中央政策的強力執行,預計南方地區在2月中下旬以後,患病人數達到最高峰。
胡善聯十分同意鍾南山院士的觀點,他表示,從流行病學來看,是否出現拐點主要看兩個指標:
環比
一個指標是環比,也就是今天相比昨天增長了多少。從1月23日、24日來看,當時的環比增長率是在25%左右,而對比2月10日、11日的數據,環比已經下降到6.5%左右。
而我們通常所說的「拐點」,環比增長率要達到5%以下,甚至2%或3%左右。從前幾日來看,這一數字還有些徘徊,大概在8%~9%。如果假定每天以1%的速度降低,那麼最快也要到2月中下旬出現拐點。但還要考慮到人員返工和人口流動等未知因素。
「這個『環比』可能出現明顯的波動,存在幾個峰值,而非一個明確的拐點。」所以,胡善聯認為,拐點不是出現在哪一天,而是一個趨勢,發病高峰已經進入平台期。
據此推測的話,平台期可能在2月25日或27日左右出現。
新增病例逐步減少
判斷拐點的另一指標是新增病例的逐步減少。胡善聯介紹,新增病例主要有兩個來源,一是疑似患者確診了以後,二是疑似病人排除了以後。例如,上海比較重視統計累計排除的疑似病例數量,武漢近日也在努力將疑似病人的存量加速分流和消化。
2月13日,湖北確診病例一下子增長了1萬多人,就是由於湖北將病例診斷分類中增加了「臨床診斷」。雖然確診人數增加了,但能夠讓患者及早按照確診病例接受規範治療,有利於進一步提高救治成功率。在胡善聯看來,只有將疑似病例的「存量」逐漸「消化」掉,才有助於拐點儘快出現。
中國疾控中心流行病學首席專家:曾光
此前,曾光預測,除湖北以外省市區的拐點在「武漢封城」後5至10天後出現,大概正月十五前後見分曉。
12日他在個人微博發文稱,如今,湖北以外的省、直轄市、自治區的每日確診病例數已經連續下降6天,說明下降的拐點在2月5日左右。但他也表示,不要把拐點的概念複雜化,不能簡單地將「拐點」看成是「大局已定」。
「雖然疫情下降的拐點已經出現,但還潛藏著新的上升的拐點。」曾光認為,切不可低估多達1.6億人口流動返程潮對疫情的負面影響,首當其衝的是珠三角、長三角、京津冀地區。「按發病時間估計,拐點比返程高峰推遲一個潛伏期出現,如果按確診時間估計,還要再後延一周左右的時間。」
中國工程院院士:陳薇
陳薇院士1月31日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從現在來看,拐點可能很快就會到來。但是第一個拐點到來之後,疫病會不會還有第二峰、第三峰呢?對此,要做好最壞的打算,拿出最充分的方案,準備最長期的奮戰。」
中國工程院院士:王辰
王辰院士2月5日表示,目前疫情的底數並不清楚,尚無判斷疫情傳播高峰、拐點的依據。
現在社區和社會上未能進行隔離的病人,在家庭和社會的傳播威脅性還很大。如果不加以有效的管控,這個「拐點」無法預測。
「拐點」到底何時到來?國內外不少學者也做了相關判斷:
人人都是疫情防控責任者
一個疾病的暴發和流行都是從無到有,由少到多,然後到達頂峰,隨後逐漸衰退。
在預測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拐點這個問題上,胡善聯認為,2003年的SARS非典病毒,以及2015年爆發的MERS(中東呼吸綜合徵)病毒,具有一定的參照意義。因為它們同屬於冠狀病毒一類,都比較怕熱,隨著氣溫升高逐漸消退,甚至消失。
從過去經驗來看,非典是2003年6月25日宣布結束,4月下旬新增疑似患者及確診人數達到高峰,並開始下降。2015年5月韓國出現首例MERS,6月初出現拐點,確診和死亡人數達到高峰,隨後逐漸下降,7月28日宣布疫情基本結束。
胡善聯認為,疫情依舊處在關鍵時刻,還面臨諸多不確定的風險和挑戰:
胡善聯呼籲公眾,雖然長假結束了,疫情也有好轉,但此刻絕對不能掉以輕心。之前取得的疫情成績,與大家的積極參與防控分不開。接下來,更要嚴防死守,普通民眾仍舊需要待在家裡,儘可能減少出門。做好自我防護,戴口罩、不聚會、勤洗手,自我監測體溫,發熱自覺上報。
面對逐漸上升的返城復工潮,胡善聯建議,企業最好錯峰復工,員工錯峰返城,錯峰上下班,公司內部少開會,少組織大型活動。條件允許的話,依舊提倡在家辦公,減少不必要的暴露。
最後,公眾應該滿懷信心,正常生產生活,不必過度恐慌,更不要囤積口罩,要把口罩留給最需要的前線醫務人員。相信,拐點不遠了,我們最終一定能夠贏得這場疫情的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