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系劇集與治癒綜藝,「田園牧歌」如何擊中觀眾的心?

2023-03-16   深度文娛

原標題:森系劇集與治癒綜藝,「田園牧歌」如何擊中觀眾的心?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望著熒幕中綠意盎然的連綿群山與田地、村落里的池塘、古樹與果園,這些不少生活在鋼筋叢林的人想像中的鄉村生活場景,就這樣透過鏡頭映入眼帘成為現實,使觀眾心嚮往之。

「田園主題」如今已成為文娛內容創作不可忽略的元素之一,而在這份歲月靜好主題之下,真實的農業種植與生產離我們現實生活究竟有多遠?

今年,愛奇藝平台推出勞作紀實互動真人秀《種地吧》引發不小的熱度,8塊農田、142畝土地成為了10名年輕人的新「舞台」,在這裡,他們過上了「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別樣生活。不得不說,這樣一檔將農業生活作為真人秀節目主題來進行講述的綜藝是不多見的,它如今可以被大眾接受、認可,與文娛行業近年來基於鄉村主題、田園風情的內容鋪墊是密不可分的。

耕耘收穫,一蔬一飯

慢綜藝之下田園系應運而生

在社會工業化進程中,鄉村發展因附著於傳統農業的形態,相對於城市文化來說,在很長一段時間裡是相對緩滯的。也正因如此,它的質樸、原生態與慢節奏,令城市中的「打工人」心神嚮往。已更新完結六季的老牌綜藝《嚮往的生活》便是將鄉土生活詩意化的典型。在這裡,三五好友難得相聚,聊天做飯嘮家常,從北京密雲、湖南湘西、雲南西雙版納到海南省海尾……不同的地域風貌與相似的家庭溫情,共同作用讓這部慢生活綜藝為觀眾打造出了一個個理想的「鄉村烏托邦」。

然而在愜意美好的鄉村生活之下,優秀的傳統文化始終是鄉村文化建設的活水源泉,也是真正連結觀眾情感的關鍵點。作為中央廣播電視總台與文化和旅遊部聯合攝製的大型文旅探訪節目,去年播出的《山水間的家》用綠野鄉間中魯家村的紅色小火車,以及石堰平村阡陌小路、雞犬相聞的桃花源式美景,營造出文藝浪漫的詩畫世界,用綜藝形式做了一次別開生面的中國田野觀察。

從綜藝節目創意傳播的角度來看,無論是聚焦生活流表達的《嚮往的生活》系列,還是《山水間的家》這樣的文旅探訪節目,主要依靠輕鬆自然的鏡頭語言串聯起豐富的歷史古韻與生活細節的美好,從而得以與熒幕前的觀眾共情,在海量的信息環境中收穫理想的傳播效果。

從另一方面來說,綜藝節目的爆款,往往是圈層爆款,受眾相對垂直且粘度高,觀眾往往是先對某一類文化感興趣或是某個藝人的粉絲,從而進一步去關注節目。相對來說,鄉村主題它的範圍是比較大的,垂直打造同樣是其有效的出圈路徑。

因此,早在三年之前便有沉浸式鄉村人文體驗真人秀《哈哈農夫》推出,邀請嘉賓共同去到山川里、河海邊的村落,順應農村的生活耕種作息。可惜的是,這檔節目將重點聚焦於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並未將落腳點放在耕種生活的細節上,播出後也就未曾激發出太大的熱度水花。

而這次《種地吧》的熱播,實質是將土地、氣候與人之間的關係呈現的更加極致,如果說之前,鄉村、田園元在綜藝節目中主要是作為背景起到襯托作用的,那麼如今它已經成為敘事主體,走向更加垂直的方向。這也是該節目之所以被稱作「瘋狂」「不可思議」的原因,它讓觀眾直觀得看到躬耕生活的真正模樣,所謂「鄉土生活」不僅是泥土、汗水的混合,更是與自然較量、凝練智慧的生活之道。

逃離都市,振興鄉村

或治癒或凝聚主旋律精神的田園劇

近兩年,在主旋律劇集熱度之下,一些講述農村生活故事、再現鄉村發展風貌的電視劇在劇集市場引發不小的波瀾。我們注意到,此類作品多應和著「大女主」風潮,透過展現農村女性的堅毅、善良,無形間將鄉土生活的質樸與純真表達出來。

其中,《幸福到萬家》中坦率甚至略顯「較真兒」的何幸福,最終帶領全村人民走上了發展旅遊、增創增收的道路;《三泉溪暖》中的高雲溪在上海求學多年,回歸養育自己的家鄉,將百年貢米推廣全國的過程,讓更多人看到了當下年輕人返鄉助農的決心與努力奮鬥的青春身影……此類作品中,那些講述如何規劃農田用地、發展鄉土經濟的情節,實質都是連接人與土地、人與自然的故事,滿足了無數人心底的鄉土情懷。

如果說,在新時代語境下,主旋律作品讓鄉村題材電視劇有了新的價值內核。那麼,另一種「田園牧歌式」劇集,則從作品的敘事表達中嘗試弱化劇情衝突,通過生活流呈現吸引觀眾的注意。

其中,古裝輕喜愛情劇《卿卿日常》,就講述了新川六少主尹崢與霽川少女李薇一家人的故事,家人閒坐,燈火可親的氛圍輕鬆又逗趣,受到大批年輕觀眾的歡迎;開年田園治癒劇《去有風的地方》的播出,一時帶火了雲南大理鄉村的旅遊熱度,以許紅豆為代表的一些都市人,在有風小院完成著彼此之間的陪伴與治癒。可以說,在當下社會忙碌的節奏下,不少人都有逃離都市的慾望,電視劇中的田園風情與簡單生活讓觀眾在看劇過程中,滿足了歲月靜好的生活幻想。

《卿卿日常》總製片人劉聞洋曾接受採訪提到「慢敘事」劇集往往無法避免陷入「劇集平淡」的爭議,因此主創團隊儘量在日常裡面通過劇本、表演、剪輯、音樂等去製造更多的可看點和可看性,從頭到尾通過家庭瑣事展現生活的煙火氣。對此,《去有風的地方》導演丁梓光在談到確立創作風格時,他認為要達到「形散而神不散」,需要最大程度追求風格上的真實、自然與和諧。

日前,《紐約時報》推薦 2023 年優秀國際劇目,《去有風的地方》成為唯一入選的中國電視劇;《卿卿日常》已經在北美、歐洲、澳洲等海外地區播出,從某種程度上來說,田園慢節奏類劇集,憑藉中式溫情進一步豐富了國產劇集文化出海的格局。

呼應逆城市化潮流

打造質樸簡單的精神烏托邦

「都市田園」「治癒系」如今已成為劇綜市場不少製片方重點開拓的方向。然而在田園治癒風大行其道之時,它作為順應大眾生活及社會潮流的產物,其內容打造方式依舊是有跡可循的。

首先,田園鄉村生活之外,美食等元素的融入必不可少。我們注意到,田園治癒類綜藝往往注重對生活細節的描繪,因此一日三餐的呈現是必不可少的,一方面,常在影視劇或舞台上出現的藝人嘉賓,在真人秀節目中從備菜、烹飪到與他人相處細節的展示,營造出新鮮感,另一方面,民以食為天,美食元素具有的天然吸引力,不僅有效拉近嘉賓之間的距離,使其通過互動產生「化學反應」增強看點,也能使整體節目氛圍更加輕鬆、親民,具有煙火氣。

其次,樂觀精神與幽默的敘事調性。幽默感是調劑生活的良藥,在《卿卿日常》中,來自不同地域的人們,生活理念與性格差異發生著碰撞,雜糅背景之下有了郝葭的「最強打工人」心態、學霸元英的「卷王」精神等,這些都能讓觀眾在觀劇時可以會心一笑,體會幾分被懂得的美好;《種地吧》十位少年在農田裡耕種收割,甚至雪天泡在泥水裡搞疏通、卸車搬運三十噸肥料,艱苦之下他們凝聚出了一股熱血、樂觀的敬業精神,這種身體力行以及農業種植的苦與累所外化出來的真實感是不可替代的。

第三,鄉土田園生活中,溫暖真情仍是作品剛需。無論是以修繕和打理家宅、家庭聚會吃飯等為重點的《卿卿日常》,聚焦有風小院不同人群彼此溫暖治癒的《去有風的地方》,還是慢綜藝《種地吧》《山水間的家》中人與人之間簡單、質樸的交流,都可謂全方面呈現了中式溫情的治癒與浪漫,這也在無形中傳遞著鄉土內蘊的文化審美價值,鼓勵著熒幕的觀眾,做熱愛之事,享溫暖生活。

倘若要對田園治癒精神追本溯源,會發覺它早已是千百年前,刻在中國人身體中的文化基因,是從莊子的「道法自然」核心思想,到東晉詩人陶淵明畢生追尋美好田園生活的踐行,這些早已紮下根的鄉土情節,或將更長遠得影響著文娛創作風向與觀眾的日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