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肝臟有結節怎麼辦?別慌!先看看醫生怎麼說

2023-12-24     湖南醫聊

原標題:發現肝臟有結節怎麼辦?別慌!先看看醫生怎麼說

隨著人們健康意識的提高,定期體檢已成為許多人生活中的重要環節之一。然而體檢報告中,發現有「肝結節」的人不在少數。對於「肝結節」這個名詞,許多人可能感到陌生。

「發現肝臟結節要緊嗎?又該怎麼處理?」讓我們聽聽岳陽市中醫醫院脾胃病科王歡主任怎麼說。

肝臟結節分為良性和惡性,其中,良性結節較為常見,最常見的主要包括肝囊腫、肝血管瘤等。而惡性結節則多為原發性肝癌或肝轉移瘤等惡性腫瘤。發現肝臟結節後不必過於緊張,定期檢查是早期診斷的必要條件。

對於慢性B肝或C肝感染、肝硬化、有肝癌或肝硬化家族史、肥胖、酒精性肝病、脂肪肝等肝癌高危人群,更應在專科醫生的指導下做好精細化管理,密切監測肝臟變化。

若超聲高度懷疑惡性結節,建議於超聲引導下行穿刺活檢或增強CT、超聲造影檢查等,如果確定惡性結節,建議立即就醫。

一、肝臟結節主要有哪些類型呢?

1. 血管瘤

血管瘤是一種常見的肝臟良性病變,對於肝臟正常或健康的患者,彩超提示高回聲的病變很可能是肝臟血管瘤。

當病變小於3cm,且有典型的影像學表現時(均勻地高回聲,邊界清晰,後方回聲增強,沒有聲暈),超聲檢查足以確定診斷。

對於肝血管瘤,治療上不需要特殊處理,且由於血管瘤的病程是良性的,典型的血管瘤不需要影像學密切隨訪。

2. 局灶性結節性增生

這是肝臟的第二大良性腫瘤,多見於女性(女性比例最高達90%),就診時的平均年齡為35~50歲。

多數情況下,局灶性結節性增生是單發的,直徑小於5cm,但有時也可見較大的腫瘤。在排除「肝臟血管瘤」後,如果彩超不能明確診斷,就面臨進一步檢查的問題。通常選擇做造影劑增強成像(超聲造影、CT或MRI)。

在局灶性結節性增生的診斷中,MRI與超聲檢查和CT相比,敏感性最高,且特異性幾乎為10%。在並非所有特徵都符合的情況下,可以將超聲造影和MRI相結合,能夠得到最高的診斷準確性。

3. 肝細胞腺瘤

肝細胞腺瘤比局灶性結節增生約少10倍,常見於35~40歲的女性,男女比例為1:10。

與其他肝臟良性病變不同,肝細胞腺瘤有出血和轉化為惡性病變的可能。醫生髮現疑似「肝細胞腺瘤」時,會要求患者進一步檢查。

對於肝細胞腺瘤,MRI優於其他所有影像學檢查方法,因為它有檢測脂肪和血竇的作用,確定肝細胞腺瘤亞型的可能性有80%。因此充分鑑別明確是否為肝細胞腺瘤十分重要。

二、如何預防肝結節呢?

1、預防肝結節的關鍵在於保持規律的睡眠習慣。俗話說得好,早睡早起身體棒。規律的睡眠有助於體內激素的規律地分泌,可以防止各類結節發生。

2、合理飲食、適當地運動,保持愉悅的心態。據專家統計,每天鍛鍊1個小時可以減少各類腫瘤的發作的風險。

3、不論一般人群還是高危人群,做好定期篩查或在專業醫生的指導下密切監測隨訪,是肝臟結節早期診斷的有力保障。

湖南醫聊特約作者:岳陽市中醫醫院 陳純 黎妍
關注@湖南醫聊,獲取更多健康科普資訊!

(編輯ZS。圖片來源網絡,侵刪)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07ee41b6ed7b1206d2e9cac6f351ce9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