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真實又有人情味的「賭片」,只有周潤發才能撐得起來

2023-06-22     閒人電影

原標題:既真實又有人情味的「賭片」,只有周潤發才能撐得起來

近年來的港片基本都在重複警匪這個元素,很少在銀幕上看見其他類型。

對於看香港電影長大的觀眾來說,無異是一種遺憾,曾經的港片「盡皆過火,儘是癲狂」,配以野蠻生長的無序,為幾代人留下了回憶。

如今卻只能靠單一化維持,難免會心生嗟嘆,但周潤發《別叫我「賭神」》的上映,或許會成為另一種可能。

影片沒有了《賭神》中的桀驁與瀟洒,取而代之的是返璞歸真的生活,故事不再重複港式商業片的套路,而是偏向於感人的劇情,用涓涓細流的細膩感情打動觀眾。

那些神乎其神的賭技,狂轟濫炸的槍戰不見了,映入眼帘的是滿滿的人情味與接地氣的周潤發,將生活最重要的「情」詮釋的淋漓盡致,褪去鉛華,港片依然能叫人潸然淚下。

片中處處可見「人情味」這三個字。

如阿輝在香港落魄潦倒,到澳門後,花叔和中sir他們幫助他度過難關,即使他仍然戒不了賭,他們還是沒有放棄,並督促他重新開始。

阿輝看似遊手好閒,毫不在乎,對什麼都無所謂,秉持得過且過的生活態度,但當好友被基哥威脅時,獨自一人不顧危險挺身而出。

與兒子阿陽的關係從只看錢的嫌棄到離不開的得意,就算只是下一碗簡單的愛心面,也似惠風和暢。

因為最好吃的東西從來不是什麼山珍海味,而是看跟誰吃,吃的是一個「情」字,和家人在一起,什麼都是珍饈。

因為最好吃的終歸是人,人情比美食更有嚼頭,有了人情才會被牽掛,被牽掛了就不會輕易忘記,這才是真正的人情味。

這種人情味看起來很尋常,這種講述人情味的劇本結構也很俗套,為什麼《別叫我「賭神」》卻能夠深入人心?

其實原因並不複雜,在於《別叫我「賭神」》本身與當下主流電影的不一樣,現在的影片大都充滿了商業氣息,「情」成了從觀眾兜里掏錢的虛情假意。

當一部電影失去了情,便很難與觀眾產生共情,觀眾也就失去了喜愛之情,而《別叫我「賭神」》則讓「情」的情緒傳遞變得真實可信。

如電影的基調並不悲情,反而以溫情為主,就連色調都是暖色,表示希望和溫暖。

片中展現的「情」並不突兀,也不刻意煽情,是以一種循序漸進的方式來讓觀眾產生共鳴,達到邏輯自洽和熱淚盈眶。

阿陽的母親李夕已是癌症晚期,將患有自閉症的兒子交給曾經浪蕩不羈的伴侶阿輝照顧,自此開啟了阿陽與阿輝的互相治癒。

善良溫存的阿陽就像一束暖陽照進了阿輝破裂的人生,雖與正常人不同,但他的陽光讓阿輝身上的銹跡開始脫落,恢復了原來色澤光亮的模樣。

在這個治癒的過程中,電影的意義與現實的聯繫呼之欲出。

《別叫我「賭神」》探討了生活的本質是什麼樣的?生活的根本規律又是如何的?以及電影的存在與現實是怎麼聯繫的?

生活的本質是好好活,做有意義的事,阿輝能夠一直有人幫助,是因為他年輕時幫助了許多人,如讓誤入岐途的阿瑞回歸正道。

而生活的根本規律則是存在主義,人的存在本身是無意義的,但可以通過自我成就、自我塑造變得有意義,就像阿輝的浪子回頭一樣。

至於電影與現實的聯繫,是導演用接地氣的愛搭建了一座橋樑,讓觀眾的共情不虛無,而是實實在在在生活中可以感受到的情緒。

如阿輝和阿陽的父子情,阿輝與愛情、親情、自己和解,導演以籌碼為視覺符號,籌碼的變化就是阿輝與兒子感情升溫,也是他逐漸變好的過程。

以前的阿輝嗜賭如命、用情不一,不顧家庭、不理老婆。

整日吊兒郎當,欠下一屁股債,沒有一點男人該有的樣子,李夕看不到希望便失望離開。

再次相見,李夕用一場以生命為代價的告別來感化一個浪子,阿陽用質樸的愛讓一個父親回歸。

阿輝經歷了放不下籌碼,放棄籌碼到完成李夕的願望的階段起伏,學會了直面慘澹的人生又勇於去改變,這何嘗不是一種英雄本色。

最後,蒙太奇剪輯形成了跨越時空的一家團聚與阿陽的成長畫面。

這是對阿輝的救贖,也是他的改變,更是他來不及說不出口的那一句「對不起」。

這種盡力彌補裂縫的暖意有香港電影獨有的慢,將生活化的故事娓娓道來,就像一杯溫水,沒有熱的澎湃,也沒有冷的刺激,但有溫潤的體貼。

其喚醒的不僅僅是對家的呼喚,還有觀眾心底對港片戀戀不忘的情懷,片中有多處一眼就可以看出的迷影情節。

如周潤發說:「你以為我還像當年在香港那麼風光嗎?」一聽到這句台詞就會立刻聯想到《賭神》中高進隨著bgm步入賭場的經典畫面。

以及阿輝祭拜的是李小龍,並模仿李小龍的電影片段與經典動作,跟阿陽一起吃路邊攤時叼牙籤的樣子和片尾燒卡片的動作,夢回《英雄本色》中的小馬哥。

還有周潤發在掛曆上寫下「一定要找到自己」,並不斷改變自己的片段。

跟《秋天的童話》中船頭尺在鏡子上寫了多條誓言,為了茶煲讓自己變的更好,遙相呼應。

從《秋天的童話》到《別叫我「賭神」》,時間過了36年,茶煲成了阿陽,歲月帶走了年紀,帶走了青春,但留下了回憶,當初的那份感動仍然不變。

這情懷不是一成不變的東西,也不是針對特定影片或特定年代,之所以能讓感動延續,只因為港片與我們一同成長。

小時候,對社會、人情、世界了解的不多,崇拜的是港片中的江湖義氣、兄弟情義,所以《英雄本色》《賭神》等片讓我們刻骨銘心。

長大後,品嘗了人生百態,不再追求江湖氣,反而更珍惜難能可貴的情,港片也由浪漫主義轉向生活化,教它的觀眾去成長、去熱愛。

正是這種正向輸出的不變,才讓我們對港片始終保有一份期待。

而《別叫我「賭神」》定能讓幾代港片迷,重回那個熱愛港片的歲月!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0655cb25b7d201ac5c0745882f7fccf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