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德國JU290重型飛機,因為性能太好,各軍種搶著要

2022-08-24     櫻桃談娛樂

原標題:二戰德國JU290重型飛機,因為性能太好,各軍種搶著要

二戰時德國沒有戰略轟炸機部隊,不過這並不意味著德國沒有戰略轟炸機,整個二戰期間德軍手中有多款大型飛機,例如Me 264轟炸機、Bv 222「維京人」大型水上飛機等,這些飛機均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導致飛機沒有量產或者只少量服役,今天我們來介紹另一款同樣命運坎坷的大型飛機Ju 290,該機被設計成多種型號,有大型運輸機、遠程轟炸機、海上巡邏機,甚至是元首的私人裝甲飛機。

Ju 290是以德國Ju 90客機發展而來,這是一段頗為曲折的歷史故事,因為Ju 90又是從Ju 89發展而來。Ju 89是30年代前期德國遠程戰略轟炸機競爭中敗選的型號(幾年後德國放棄了戰略轟炸機),隨後漢莎航空公司接手了Ju 89將其開發成商業客機,可見Ju290從根上就有轟炸機的血統。

Ju 90是一種全金屬低單翼4引擎飛機,機翼帶有輕微上反角,前緣適當後略,後緣平直,尾翼為德國大型飛機較為常見的雙垂尾,該機與Ju 89結構大部分相同,可運輸約40名乘客。

有了這層技術傳承,Ju 290的研發也挺順利的,它的出現跟二戰前期德軍遠程轟炸能力弱有關,尤其是德國空軍戰術轟炸機在轟炸英國期間表現不佳。

Ju 290第一架原型機V-1在1942年7月16日首飛,主要的變化是機身和動力系統,機身被拉長,內部有更大的貨物運輸空間,後方安裝液壓動作的貨物裝卸坡道,因為機體平直且離地距離較大,這個坡道實際上比較陡,使用起來不是很方便。翼展加大,4台發動機改為功率更強的戴姆勒.奔馳DB 600 C液冷發動機,單台發動機功率1100馬力。

因為前線戰事緊急,Ju 290 V-1完成測試就以它為基礎生產8架Ju 290 A-1非武裝運輸機,其中部分飛機很快就投入到前線擔任運輸任務。

這款運輸機對當時的德軍來說非常實用,它有約360千米的巡航時速(更換了BMW 801D的發動機),最大航程超過6000千米,最大起飛重量約41噸,非常適合用來執行遠距離運輸任務,它的大航程也適合用來執行遠程巡邏等任務,海軍就希望獲得這樣一款飛機用來支持U艇的海上作戰,這就是Ju 290A-2。

A-2是以A-1改裝而來,有3架正在裝配線上的A-1接受了改裝,除了安裝輔助油箱之外,飛機還安裝了搜索雷達和尾部炮塔,炮塔內安裝20毫米機炮,搜索雷達可在500米高度探測半徑80千米內的海上目標,在1000米高度可探測半徑100千米的海上目標,Ju 290A-2可利用自身大航程的特點,在大西洋上進行遠距離大範圍的搜索,在確定了目標位置後通過無線電聯繫附近U艇展開圍獵。

A-3可以看作是A-2的強化版本,它增加了導航設備,安裝了兩座液壓動力的機背炮塔,機頭下也有固定的炮塔,這些增加的武器雖然增加了飛行負擔,但自衛火力更強。A-3和A-2都沒有過大改動機身,因此它們可以快速恢復成運輸機。而A-4則是對A-3的細微改動型號。

A-5和A-7是兩款比較有意思的型號,它們是遠程偵查/攻擊機,雖然沒有傳統的彈倉,但計劃在飛機上安裝無線電制導系統,攜帶Hs293反艦飛彈和弗里茨X重型制導炸彈。

A8和Ju 290B是設想中的戰略轟炸機,它們從沒有完成,A-6是一種50座的客運飛機,只建造了一架原型機。A-9則是一種遠程運輸機,它的目的是在二戰中通過空中航線與歐亞大陸另一端的盟友建立直接聯繫,要想飛躍這塊大陸,飛機接受改裝增加了燃油容量,最終計劃在我國東北部某地區降落,因為各種原因飛機最終沒有完成這項驚人的遠距離飛行。

元首對Ju 290也非常的感興趣,在1943年時向空軍元帥提出給自己弄一架私人飛機的要求,或許是因為飛機太緊張,直到第二年年尾才分出一架飛機接受改裝,機身前部安裝了一個裝甲座艙,擁有12毫米厚的裝甲板以及50毫米厚的防彈玻璃舷窗,以及必要的逃生設備。這架獨一無二的元首版「空軍一號」在1945年3月被炸毀於慕尼黑機場,沒有發揮出它應有的作用。

對於這樣一款好用的大型飛機,海、陸、空三軍都在爭奪,陸軍雖然沒有資格擁有飛機,但在很多行動中都希望獲得空軍的支援,在史達林格勒戰役期間就迫切需要這款飛機往來運輸人員和貨物,其中一架飛機還墜毀在前線,海軍則希望把全部Ju 290用來執行海上巡邏任務,這個提議當然遭到空軍的否決,其實空軍這邊也不好過,隨著戰爭的進程,生產資源變得非常緊張,然後空軍不得不關閉了Ju 290的生產,把全部精力集中到戰鬥機的生產上。

二戰後Ju 290的故事還沒有結束,除了盟軍俘獲並接受測試的飛機之外,西班牙在戰爭期間拘禁了一架飛機,戰後繼續保留使用,捷克在戰後以轟炸機版本Ju 290B-1的零配件生產了一架48座高空遠程客機。

縱觀整個二戰期間,Ju 290系列飛機無疑是一個優秀的機型,它能滿足戰略轟炸、遠程偵查、運輸等一系列任務,可這樣一款飛機並沒有得到大規模裝備,這跟當時德國工業產能以及資源匱乏等現實情況有關。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05b1fe6c768106dcff82a5ca657467c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