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是利用艾草或以艾草為主要材料製作一種產品,點燃後懸置於人體病變部位或者特定穴位上,以藉助「醫草」艾的藥用功效及灸火的熱力,達到治病保健的一種古老方法,屬於中醫外治法的一種,與針灸齊名。
艾灸有溫經散寒、行氣活血、扶陽固脫、溫補元氣、回陽救逆、拔毒泄熱等功效,《本草綱目》中說:「艾灸則通透諸經,而治百種病邪,起沉疴之人為康泰,其功亦大也」,十分適合貪涼、壓力大、作息不規律的現代人。
但艾灸也不是誰都可以做,也需要望聞問切,辯證施灸,艾灸的時間和順序也非常有講究。
艾灸時間最好選在白天,一方面白天陽氣生髮,而艾灸也是補陽的,藉助天時,效果更佳;另外一方面,晚上要養陰,此時艾灸易失眠,而且艾灸令毛孔大開,也不利於收藏。
將一天分為春夏秋冬四個時期:早晨為春、日中為夏、日落為秋、半夜為冬。所以,一天中艾灸的最佳時間為:上午10-11點,下午2-4點,效果確實比其他時間段好。
但就此說上午艾灸一定比下午好也不對,具體問題還要具體分析,關鍵是要看你想通過艾灸調理什麼問題。
比如咳黃痰、上火的肺實熱就應該在下午5-7點艾灸,因為五行中肺屬金,而土生金,金生水,「虛則補其母,實則瀉其子」,肺實熱就要找水,腎屬水[月亮]所以找腎,自然就是下午5~7點腎經當令時艾灸最好。
皮膚破損或潰瘍部位不能施灸;
飯後1小時內,不宜施灸;
極度勞累、過渡飢餓、大醉、經期、孕期等不宜施灸;
激烈運動,大汗淋漓之後,不宜施灸。
(文章部分資料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