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藏在植物里的古代文明細節

2024-10-22     河南日報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張體義 杜軍

10月21日,由中國考古學會動物考古專業委員會、中國考古學會植物考古專業委員會、河南省文物考古學會、河南省科學技術史學會主辦,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鄭州大學考古與文化遺產學院、動植物考古國家文物局重點科研基地承辦的「2024中國動植物考古學大會暨第十三屆中國動物考古學術研討會、第十一屆中國植物考古學術研討會」在鄭州開幕。在第十一屆中國植物考古學術研討會上,與會專家、學者圍繞粟黍的起源及傳播、水稻種植及傳播、稻田管理的雜草功能、藥材功能、亞麻的利用等進行討論交流。

先秦時期中原為什麼種水稻?

先秦時期,水稻為什麼越來越重要?《先秦時期中原腹地水稻種植格局的考古學觀察》研究發現,總體來看,伴隨著社會複雜化與等級化的發展,中原地區水稻的強化種植與利用雖持續受到自然條件與種植傳統的影響,但社會權力在其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大麥什麼時候登上青藏高原

起源於中國北方的粟類作物種植是青藏高原上最早的食物生產活動,而現今高原農業的主體是起源於西亞的大麥和小麥。《西藏林芝的史前農業》實證西藏農業起步於藏東南距今約 4800 年前的粟類種植,是粟作農業迅速向高原擴散的結果。距今3600 年以來隨著大麥、小麥、豌豆等西亞作物傳入高原,並嵌入已有的粟作系統,形成了粟麥等多作物混合農業。距今3000 年以後麥類作物尤其是大麥的地位凸顯,形成了麥作為主的種植體系。

西北的亞麻和畫眉草

亞麻的馴化與開發利用已近萬年,是人類歷史上最重要的纖維及油料作物之一。《中國古代的亞麻利用:來自西北地區的植物考古學證據》為亞麻在中國古代的利用及其在古代經濟與社會生活中的作用提供了新的認知。

小河墓地位於新疆羅布泊地區,屬於新疆早期青銅文化之一的小河文化。《新疆小河墓地出土畫眉草屬種子的初步研究》表明小河文化在吸收東西方作物和技術的同時,創新性地利用了本地植物如畫眉草屬,形成了靈活的農牧體系。

什麼原因導致粟麥地位顛倒

《唐至清代華北平原主糧格局的變遷:以正定開元寺南遺址植物考古研究為例》顯示小麥在北宋和元代是占比最高的主糧,而在唐代、金代和明清時期主要主糧為粟。結合相關文字記錄與古氣候資料,發現唐至元代水碾磨技術和水利建設的發展促進了小麥的種植;而在金代與明清時期,分別受地緣政治與小冰期氣候環境惡化的影響,粟重新占據主導地位。

《陝西鳳翔六營遺址炭化植物遺存研究》一文通過與關中地區先秦時期以及東周時期黃河流域其他遺址的數據進行對比,發現以六營遺址為代表的關中西部地區先民保持著北方旱作農業的傳統,對麥類作物的利用達到了較高的水平,這種現象應與自然環境、生活傳統和政治環境有關,也與早期秦人重視麥作農業的生業經濟模式有密切關係。

古人喜歡用什麼樹木做棺槨

湖北雲夢鄭家湖秦墓均為戰國晚期至西漢初的秦文化中小型墓葬,墓主可能和白起拔郢後占領安陸的秦人及其後裔有關,墓主身份均為中小貴族及平民。《湖北雲夢鄭家湖秦墓棺槨用材研究》梳理了全國範圍內棺槨木材的研究,總結其規律,並形成以下認識。一、西漢以前,棺槨用材均為就地取材,西漢以後,一些高等級貴族會使用其他地方生產的高級木料如楠木。這反映出隨著社會生產水平的提高,古人可以從遠處運輸木材,供地位較高的貴族使用。二、棺槨用材的種類逐漸趨於統一。西漢開始,棺槨製作時,人們不再使用耐腐性差的櫟木;東漢以後,棺槨用材絕大多數為耐腐性強的楠木和松木。這反映出隨著實踐的深入,古人對木材特性的了解更深入,更注意選擇耐腐性強的木材用作棺槨。三、南北地區有各自獨特的用材習慣。從春秋戰國開始,關中等地就習慣用松柏等木材作為棺槨,直到東漢以後,高級貴族的棺槨用材不再受產地限制,關中地區仍然偏愛松木棺槨。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05341f679ac272b33f28f7db317d4e4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