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年前一樁盜竊案,一個外國人未經允許潛入中國境內,獲利千萬

2022-03-26     適應生活

原標題:二十年前一樁盜竊案,一個外國人未經允許潛入中國境內,獲利千萬

我們在看到許多古代電視劇中,動輒就說某人家財萬貫,或者君主賞賜臣下,黃金萬兩這樣的字眼,我們不禁懷疑,在古代真的開採到了那麼多黃金嗎,還是說當時的黃金純度不高。

近幾年最新的考古發現很直觀的回答了這一問題,海昏侯墓的開掘,足以證明當時貴族擁有的黃金量之多。漢代海昏侯劉賀之墓保存度較好,當時出土的銅錢重達十噸,可以想像是拿著幾百萬的錢在陪葬,還有無數的黃金,保存完整的馬蹄金,即漢代的金磚,金銀的數量十分之多。

此墓所處的年代還是在中國封建社會的早期,社會經濟並不是很富裕,而陪葬品已經如此豐厚,可想而知之後的帝王墓葬是何等的奢侈,陪葬之物又是何等的豐厚,也難怪古代有那麼多人冒險去做摸金之事。

在中原大地的地下有著許許多多這樣的墓葬,也就意味著埋藏了無數的寶藏,其實還有一個地方,埋藏著數量更多的寶藏。那就是水中,地球表面百分之七十一的地方都是水,江河湖海的面積比陸地更為廣大,洶湧的波濤之下隱藏的寶藏更多。

海底寶藏眾多原因還是因為人類活動範圍的擴大有關,人們很早就發明了造船業,出海捕魚貿易。在中國,唐宋時期的海上貿易非常發達,和東南亞南亞,甚至更遠的一些國家都有經貿往來。

到明代初期,造船業更是迅速發展,有官方的遠洋隊,甚至一度到達非洲。可以想像,一艘艘滿載瓷器絲綢的船隊從中國出發,再載著金銀回來,當時世界上大部分的金銀都是流入中國的。

歐洲方面由於新航路的開闢,海上貿易規模發達。歐洲的冒險家在新發現的大陸上用廉價的工業品換回當地的珍品,那些未開化的地區擁有著大量的黃金白銀卻不知道它們的珍貴,被這些冒險家坑走大量的金銀。

這些滿載著珍寶金銀的大船在大洋之上航行著,在帶著巨大利益的同時也有著巨大的風險。即使是在造船技術和航海技術有著巨大發展的現代社會,也沒有人敢百分百打包票說出航是安全的。

大海之上的氣候,無數未知的風險讓人恐懼,何況是在科學技術尚不發達的當時,有許許多多的船隻因為各種原因沉于海底,滿載的金銀寶器也都深埋泥沙當中,但是黃金的質地堅固,即使在海底也不會變質,逐漸的海底堆積了無數的沉船和金銀寶藏。

現代官方也曾開發了一部分水下的寶藏,準確的說是江底。那就是明末軍閥張獻忠的沉船遺址,傳聞他戰敗之後帶著自己的財寶準備逃跑,但是在江面受到阻擊,大船沉入江底。以往都以為這只是民謠,沒想到近幾年真的打撈出來。

但是憑藉現在的科技很難完整的打撈這些水下的文物,更不要說我國周邊的一些海洋里的沉船了,打撈難度更大。而有一些外國人,卻一心想藉此發財,居然真的有人找到了寶藏,搖身一變成了百萬富翁。

他就是英國人邁克·哈徹,此人的職業類似於中國古代的「盜墓」,專門在世界各地尋找遺失的寶藏,在中國南海的一次尋寶經歷使他大發橫財。這此意外之行還要從他發現的一本古籍說起。

邁克·哈徹熱衷於研究世界各地關於寶藏的信息,而不是局限於歐洲,歐洲遠航東印度的航海家很多,他從一本古老的航行日記中發現一條值得關注的線索,記載著一艘中國清代名叫泰星號的商船,從廈門出發,於南海失事。

1999年,邁克·哈徹沿著書中獲線索帶著他的探險隊伍出發偷偷到了南海,其根據古籍之中的一些線索和其他的地圖,在南海找到了商船的遺址,並且打撈出許多的文物和金銀。

由於文物大多都是瓷器,金銀一類的,且都在水底,居然保存的較為完整。船上許多金銀已然價格不菲,但更珍貴的還是整整一船的文物,都是清代的瓷器,到現在,其價值遠遠超過了金銀。邁克·哈徹將這些文物拍賣,獲利預計,三千多萬美金。

但他的行為卻引來中國人的憤怒,因為他的行為沒有經過中方的允許,私自打撈中國境內的寶藏,無異於強盜行為。也使得中方的考古人員大為可惜,如此之多的精美文物被外國人搶走,這也刺激了中國加強了水下考古工作的發展,避免悲劇的重演。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0512dae00625d69fbcb90498262242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