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 | 搜狐健康
作者 | 周亦川
編輯 | 袁月
《自然通訊》近期發文稱,當代不少人喜歡在晚9點甚至更晚才吃飯,這種習慣可促進動脈硬化、肥胖和血脂異常等諸多心腦血管疾病的發展。
課題組跟蹤了10.3萬中年人共7年時間,將他們的進餐時間與心血管健康進行對比。年輕、單身、受教育程度高、收入低的人普遍吃飯時間較晚;這些晚吃飯的人飲酒及醉酒更多,經常熬夜。
隨訪期間共診斷近2000例心腦血管病發病,最常見的是腦卒中、冠心病。晚上9點以後吃飯的人發病風險較8點前吃的人高13%,特別是8點和9點間的「拐點」相差28%,每延遲一小時,發病風險增加8%;相反,早吃飯,讓晚餐與下一餐相隔時間每增加一小時,腦血管病風險下降7%。
吃飯時間對女性的影響大於男性。
來源 / upsplash
動物實驗顯示,早餐推遲4小時可使體重、脂肪量、肝臟脂肪沉積明顯增加;而人類在晚餐推遲時,可出現葡萄糖調節和胰島素敏感性異常,血脂以及體重增加超過正常限度。推測晚間體內褪黑素處於尖峰時段,可使餐後血糖長期處於高位。
由此可見,不僅是吃什麼,時間也是營養的重要一部分,良好的進餐時間,有助於促進理想的心臟健康。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042637368d18bfcd4ebeb767e891b1e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