暫且叫「神秘」:我國發現了它,卻不知道它在哪

2023-11-22     中國新聞周刊

原標題:暫且叫「神秘」:我國發現了它,卻不知道它在哪

暫且叫「神秘」:我國發現了它,卻不知道它在哪

穿山甲作為世界上非法貿易最嚴重的野生哺乳動物,此前普遍被認為存在8個穿山甲物種,包括4個亞洲穿山甲和4個非洲穿山甲。所有穿山甲均被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

近日,雲南大學研究團隊證實了一個新的穿山甲物種的存在。雲南大學於黎研究員團隊和香港張華榮博士團隊在對雲南和香港分別查獲的非法貿易的穿山甲鱗片進行分子物種鑑定時,都發現了不同於已知的8個穿山甲物種的新的線粒體單倍型。

隨後,雲南大學於黎研究員團隊宣布,發現了一種新的穿山甲,暫名為「神秘穿山甲」(Manis mysteria),這是已知的第9種穿山甲,也是第5種亞洲穿山甲。

之所以被暫命名為「神秘」,是因為截止到目前,還沒有人見過這種動物,甚至不知道它到底在哪裡生活。

通過甲片,認定它的存在

2012 年和 2013 年,香港海關曾經檢出並罰沒了 27 個穿山甲甲片。2015年,香港嘉道理農場暨植物園張華榮博士團隊對這 27 枚甲片進行了分析,發現 2 個新的單倍型與當時已知的 8 個穿山甲現生物種可能無關。不過,當時檢出的基因片段非常有限,對於不同穿山甲物種的遺傳數據不足,所以無法據此得出更明確的結論。

因為缺乏菲律賓穿山甲的數據,所以當時香港的研究者提出了三種假說,其一是研究中沒有包括的菲律賓穿山甲;其二是由於演化關係分析顯示其和馬來穿山甲關係更近,所以可能是馬來穿山甲的新種群;其三則是穿山甲的潛在新物種。

這三種假說引發了於黎教授所在的雲南大學團隊的注意,長期從事穿山甲的保護遺傳研究的於黎團隊,決定在菲律賓穿山甲的線粒體基因組數據公布之後,加入菲律賓穿山甲以及更多的穿山甲個體研究去驗證這些假說。

2020年,於黎團隊在對雲南省罰沒穿山甲的物種鑑定過程中,也意外發現了潛在穿山甲物種新的且不同於香港團隊發現的單倍型,並在不同地區罰沒的樣品中,都發現了潛在穿山甲的蹤跡,這也更加有力地提示了潛在穿山甲新物種的存在。

被罰沒的穿山甲甲片 圖/受訪者提供

於黎對中國新聞周刊介紹稱,團隊對已知穿山甲物種和可能的新物種進行了鱗片形態特徵比較,發現潛在新物種具有亞洲穿山甲的典型特徵,包括甲片間有毛髮,後足第三趾比第四趾長,尾巴背側中間鱗片後沿光滑呈V型。

隨後,於黎團隊獲得了包括潛在新物種在內的所有穿山甲物種的138個個體的群體基因組單核苷酸多態位點和170個個體的線粒體基因組數據。通過不同數據集和不同系統發育分析方法的比較,團隊一致支持潛在新物種為亞洲穿山甲中獨立分支,且在五百萬年前與馬來穿山甲和菲律賓穿山甲發生分化。

於黎研究員團隊在採樣中 圖/受訪者提供

基因組分化程度和物種界定分析支持潛在新物種是第五種亞洲穿山甲。基因組分化島上的基因分析發現了可能與物種形成相關的基因支持新物種為獨立物種。

自此,所有證據都證實潛在新物種為新的亞洲穿山甲物種,即世界第九種穿山甲。

但令於黎感到遺憾的是,由於這些發現都是來自罰沒樣品,之前的研究僅僅只有線粒體的兩個基因片段的證據,對罰沒的甲片進行溯源,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要有明確地理來源的甲片的遺傳信息,所以還無法確定該物種的來源地。

依照我國法律,所有的穿山甲都是保護物種,所以從理論上來說,沒有合法進口的穿山甲。在非法貿易中,盜獵者通常會把甲片拔下來歸在一起運輸、販賣,沒有甲片的胴體歸在一起。

走私而來的甲片,都是混合在一起的一大堆。近幾年國內披露的一些走私案件顯示,走私中的穿山甲甲片甚至高達兩噸,2021 年廣東海關破獲過一起 8 噸甲片的大案。

一隻亞洲穿山甲,全身甲片加在一起,大約為0.5 千克。也就是說,一噸甲片就意味著來自2000隻穿山甲。僅憑這些非法貿易的甲片,無法追蹤到來自哪個國家,也不知道它們來自哪個島、哪片森林。這就是穿山甲研究面對的現實問題。

廣州海關查獲穿山甲片 圖/中新社記者 朱華親

所以,我們雖然證明了「神秘」的存在,但無法知道它在哪裡。

在於黎看來,隨著越來越多有明確地理來源的甲片的遺傳信息,將新物種的甲片遺傳信息和已有的有明確地理來源的甲片的遺傳信息進行比較,也許能夠進一步估計新物種的來源地。

更令於黎感到緊迫的則是,通過基於基因組特徵分析顯示,新物種在所有穿山甲物種中呈現出相對較低的遺傳多樣性,較高水平的近交程度和有害突變積累,也再次提示其種群數量較少,演化潛力低,與其他穿山甲物種一樣面臨類似的生存困境。因此,迫切需要儘快找到該物種,並制定科學合理的保護措施。

被藥典除名,盜獵仍然猖獗

此前已知的亞洲穿山甲中,中華穿山甲曾經廣泛分布於我國長江以南及部分長江以北地區的17個省和市,甚至包括上海。但數據顯示,在過去的幾十年間,中華穿山甲的數量下降了近95% 。2000年至2013年間,全球超過100萬隻穿山甲被殺害並貿易,成為全球非法貿易最多的哺乳動物,沒有之一。

多個受訪對象對中國新聞周刊表示,自己在10-15年前,曾在小飯店吃過活體穿山甲,口味並無特別,甚至還有一些腥臭味道,時至今日,仍有部分受訪者相信食用穿山甲甲片磨粉製品,有藥用療效。

中國新聞周刊查閱發現,2020年版《中國藥典》(一部)中,穿山甲、馬兜鈴、天仙藤、黃連羊肝丸等四個品種未被繼續收載。同年6月5日,穿山甲升為了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

「對於野生資源枯竭、商品匱乏、存在明顯安全性、倫理等問題(如化石類、人類胎盤類、動物糞便類等),以及基礎研究薄弱的品種從藥典中退出或不再增加收入本版藥典。」《中國藥典》2020版編制大綱中明確提出,野生資源枯竭的品種將從藥典退出,這或為穿山甲未收載進本次藥典的原因之一。

隨著我國對穿山甲保護力度的逐年加強,民間對於穿山甲保護的意識也得到了提升,但是仍然無法徹底改變穿山甲野外生存的現狀。

西子江生態保育中心負責人李成,一直致力於穿山甲種群的保護工作。他對中國新聞周刊表示,由於一些人對穿山甲肉、鱗片等組成部分的保健功效的誤解,使得穿山甲被大量捕殺,再加上棲息地被破壞,導致上個世紀中期以來穿山甲數量急劇減少。現在在野外見過穿山甲的人是寥寥無幾了。

李成表示,如今在野外,威脅穿山甲最嚴重的仍然是盜獵,尤其是無差別的獸夾獵套,「或許下套者並不是針對穿山甲,但是穿山甲一旦被夾中,就無法擺脫。」除了盜獵之外,和人居住地接近的林地,野生穿山甲還有可能受到放養犬類的襲擊。「由於它沒有任何攻擊性,被攻擊後只能縮成一團,所以面對犬類的持續攻擊,是無法躲避的。」

李成清理盜獵者放下的獸夾 圖/受訪者提供

李成對中國新聞周刊回憶,自己救助的一些野生穿山甲,有一大部分是因為水電站等建設施工過程中,意外跌落深溝的個體。

李成介紹稱,野生中華穿山甲大約在每年5-7月進入發情期,發情期的穿山甲行動更加活躍,如果在自己的活動半徑內無法尋得交配機會,就會將自己的活動範圍擴大,這個時期也是穿山甲最容易受到傷害和盜獵的時期。每年的這個季節,也是穿山甲保護組織最忙碌的時間。

在李成看來,野外穿山甲保護如今的最大難點在於,它們的棲息地被分隔,目前監測發現的種群都是零星種群,這對於野外種群的保護和復甦,從長遠看是不利的。好在現在人們將穿山甲捕獲來食用的行為在逐年減少,這說明我們針對生物多樣性的宣傳起到了作用。

如今,在11個省級行政區裡面收集到的穿山甲確認記錄僅有142條。在一些曾經有中華穿山甲出沒的地區,已經超過10年沒有發現野生穿山甲的蹤跡了。

野外在減少,人工養不了?

事實上,在我國大陸地區的所有動物園中,均沒有穿山甲被飼養繁殖展示的記錄,僅有台北市立動物園中存在穿山甲的記錄。

曾任北京動物園、武漢動物園飼養員的科普作家楊毅對中國新聞周刊表示,各地動物園拒絕穿山甲的原因還有成本和展示兩個因素。

「穿山甲不同於其他物種,它屬於狹食性動物,針對其吃螞蟻的特性,如果需要飼養繁殖穿山甲,就需要單獨引進飼料,而螞蟻飼料同樣具有特殊性,在保存和運輸過程中都會提高成本,僅以飼料為例,就會增加動物園巨大的成本。」

這就是絕大部分動物園放棄狹食性動物的原因,大熊貓和考拉同樣也是狹食性動物,前者因為在國內的地位和資源較高,所以可以維持,考拉就不是所有動物園都能負擔得起的了。

「類似還有食蟻獸、象鼩、眼鏡猴等,這些動物都是狹食性的。」楊毅說。

除了飼料難以通過標準化降低成本之外,展示活性也是很多動物園不願意飼養穿山甲的原因之一。「動物園飼養動物,很大一部分是希望它可以在展示中獲得遊客的喜愛,遊客也更喜歡活躍的動物,比如猴子。但是穿山甲性格比較敏感,同時是夜行動物,所以它很有可能在白天的大部分時間躲藏在隱蔽區一動不動,這就給展示造成了很大困難。」

「錢花了,遊客還不樂意看,動物園肯定不樂意當這個冤大頭。」楊毅說。

楊毅表示,「在成本展示兩個因素之外,更重要的是沒有動物園可以通過合法來源獲得野生穿山甲個體。現在保護級別提高了,動物園既不可以通過買賣,也不可以通過捕獲的形式獲得穿山甲,這就讓那些有意願繁殖穿山甲的動物園,也無法獲取活體。」

浙江省台州市三門縣放歸穿山甲 圖/中新社 林利軍

從科學的角度來看,即便是可以合法獲取穿山甲個體,在飼養過程中同樣難度巨大。於黎對中國新聞周刊表示,海平面的升降變化、冰期氣候變化和青藏高原隆升等是穿山甲種群分化和種群數量波動的重要原因,近期的人類活動影響導致了穿山甲有效群體急劇縮減。

「物種保護,除了遺傳保護以外,人工圈養已成為救助和保護野生動物的重要手段,胃腸道疾病是圈養穿山甲的主要死因之一,其中腸道微生物在調節宿主健康和疾病狀態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科研團隊結合16S rRNA和宏基因組數據,比較了圈養和罰沒救助的野生穿山甲腸道微生物的組成和功能,發現飲食組成差異,圈養時間長短和是否使用抗生素是導致圈養和野生穿山甲腸道微生物的組成改變和功能差異的重要原因。」

此外,圈養穿山甲中抗性基因和毒力因子種類和數量顯著增加,揭示了圈養穿山甲易患胃腸道疾病的潛在機制。

於黎表示,為了更好地保護珍稀瀕危物種,已經有科學家提出了拯救瀕危物種的基因組諾亞方舟計劃。通俗來講,就是在瀕危物種滅絕之前,提前獲取,存儲它們的基因組信息,並進行遺傳多樣性和生存潛力評估,通過保護遺傳學研究,為保護它們的遺傳多樣性和演化潛力做出科學指導。

中國新聞周刊了解到,我國的團隊正在構建穿山甲的基因組遺傳資料庫,提供穿山甲的遺傳多樣性數據,在劃分遺傳保護單元、種群跟蹤觀測等保護策略制定方面提供重要的數據支持,為穿山甲的保護政策的制定和實施提供理論依據。

至於被發現的「神秘」,還是希望能儘快找到它,更希望下次見到它的時候,它是在棲息地的洞中,而不是被海關罰沒的口袋裡。

參考資料:

1.科普中國 《科學家為什麼給新發現的穿山甲暫名「神秘」?》 作者花蝕、徐來

作者:胡克非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0409575a9f7af23e4c2a8a1aa1528d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