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延安保育院帶著幾十個孩子行軍2000多里,才撤出敵人包圍圈

2023-11-22     兔寶繪畫

原標題:1946年延安保育院帶著幾十個孩子行軍2000多里,才撤出敵人包圍圈

前言

很多70後的讀者大概都看過電影《啊,搖籃》,這是一部由上海電影製片廠出品,謝晉執導,朱希娟、張永壽等主演的戰爭劇情片,於1979年上映。該劇根據真實事件改編,講述了解放戰爭時期從延安撤退的一所幼兒園,克服重重困難,安全撤離敵對環境的故事。

本文要分享的是電影《啊,搖籃》的原型——解放戰爭時期延安幼兒園的故事,行軍2000多里,歷時3個多月。在經歷了難以想像的艱難險阻之後,他才得以退出敵人的圈子。

1946年底,胡宗南出動20萬大軍攻占延安。黨中央當機立斷,決定撤出延安。撤離延安的人群中,有一支獨特的隊伍——延安幼兒園的孩子和老師,以及中央黨校的數十名人員。母親和孩子們。

這支以婦女和兒童為主的獨特隊伍,隨部隊轉移到晉綏解放區。那是隆冬,寒風刺骨。這支由婦女和兒童組成的隊伍變成了強大的騾馬。孩子們被安置在木架上,用騾馬馱著,勤務兵牽著騾馬。母雞在前面帶路,老師和媽媽們緊隨其後。

路上,孩子口渴了,要及時喂水;天冷的話,木架外面要蓋一層布,擋住冷風。每個人都擔心這些孩子會受傷、被凍、餓、渴。

有一些非常活潑、善良的兄弟。她的父親是越南將軍弗拉德,回到越南領導革命。她的母親陳劍閣也是這個獨特團隊中的一員。陳劍閣的小兒子已經會說話了。這是他第一次體驗馬背上的生活。他沒有注意到危險。相反,他覺得很新鮮、很有趣、很刺激。他問母親陳劍閣,父親長征也是這樣做的嗎?

陳劍閣耐心地對兒子說:長征期間,父親沒有馬可騎,沒有食物吃,在草地上挨餓,在雪山受霜凍。如果不是有很多叔叔阿姨的幫助,他早就死了!在他們的長征途中,敵人在他們身後追擊,天空中不斷有敵機投下炸彈。

陳劍閣話音剛落,沒想到敵機就到了。在天空中盤旋了一會兒後,投下了一連串的炸彈。勤務兵、老師和媽媽們趕緊把騾子和馬身上的駱駝架架起來,帶著孩子們躲到附近。直到確認飛機已經飛走後,他們才繼續趕路。

這支隊伍過夜,一整天不停歇地趕路。終於渡過黃河,我們向山西東南方向前進。雖然敵機每天尾隨隊伍投擲炸彈,但幸運的是,除了幾個經常害怕尿褲子的孩子外,所有人都毫髮無傷。

當隊伍抵達山西省柳林鎮後,準備繼續前往晉東南的太行解放區。恰巧中國人民解放軍副總司令彭德懷前往延安途中路過這裡。他看到這群騾馬帶著許多孩子,流下了傷心的淚水。考慮到天氣極其寒冷,他要求隊伍在柳林休息,等到明年春天再出發。

因此,球隊在柳林待了三個月,直到第二年春節後才恢復。在汾河渡口,他們遭遇了閻錫山軍隊的重重封鎖。幸運的是,359旅將閻錫山的軍隊趕走了,並架起了浮橋。眾人踏上搖搖欲墜的浮橋,最終跨過了汾河。

當晚,一行人在太岳山的一個小村莊過夜。這時,陳劍閣發現命令和他的小兒子已經落後了。他們搜尋了一整夜,但沒有找到她。直到第二天黎明,命令才趕上了背著他小兒子的隊伍。原來,下令的只是一個15歲的孩子本人。他背著陳劍閣的小兒子太辛苦了,在路上就睡著了。

陳劍閣驚訝、感激,同時又心酸。這件事也提醒了她,不能再大意了。畢竟,鳳凰社本身也只是一個15歲的孩子啊!當隊伍行進到這裡時,到處都是亂石、曲徑,大部分地面還被冰雪覆蓋。

經常導致人和騾子從十幾米高的斜坡上滑下來。幸運的是,大家把包架弄得很結實,孩子們才沒有受傷,裹著溫暖柔軟的被子。他們中有多少人有勇氣這樣做?大孩子們覺得好笑,開心地笑起來。

這一帶是兩軍膠著的拉鋸區。他們待得越久,就越危險。我們必須連續36個小時翻山越嶺。他們太累了,已經無法行走了。危急時刻,晉冀魯豫軍區副司令員徐向前得知這支婦女兒童隊伍將穿越前線,特派太岳縱隊司令員陳賡前去保護。

在陳賡部隊的保護和當地群眾的大力支持下,一大群人主動出手相助,每人背著一個孩子,穿越了白雪覆蓋的綿山,寒冷而順利。全年。孩子們被保護得很好,被子做成了背包,戴著棉帽和口罩,只露出兩隻黑黑的小眼睛。

就這樣,翻過綿山後,隊伍到達了晉冀魯豫邊境地區。直到這時,他們才終於徹底退出了敵人的圈子,也終於安全了。這次旅程歷時3個多月,行程2000多英里。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0355360ea71aeecee014900e46edb02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