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各展所長中發展新質生產力

2024-08-15     湖北日報

健全相關規則和政策,加快形成同新質生產力更相適應的生產關係,促進各類先進生產要素向發展新質生產力集聚,大幅提升全要素生產率。

——摘自《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

一體把握髮展新質生產力的主攻方向

記者:從提出新質生產力,到多次要求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如何一體把握習近平總書記關於發展新質生產力的一系列重要論述、一系列重大部署?

朱安東:2023年7月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四川、黑龍江、浙江、廣西等地考察時,提出要整合科技創新資源,引領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之後又在多個重要場合進行了深入論述、作出了重要部署。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要求「健全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體制機制」,並作出全面部署。我們要從整體上把握這些重要論述和部署,強化制度保障,全面貫徹落實。

「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這是習近平總書記反覆強調的一句話。發展新質生產力,沒有統一模板、標準答案,「因地制宜」不僅強調發展的特殊性、自主性,也強調發展的協調性、靈活性。這意味著必須根據不同地區、不同行業的實際情況,制定有針對性的發展戰略。一方面,要發揮我國地域廣闊、資源豐富的優勢,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另一方面,要關注不同地區的特色和需求,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

發展新質生產力,必須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構建與之更相適應的生產關係。這主要包括: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優化資源配置。通過改革,提高要素配置效率,降低企業成本,增強經濟活力;推動科技創新體制機制改革,激發創新活力。加強智慧財產權保護,完善科技成果轉化機制,為科技創新提供有力保障;深化「放管服」改革,營造良好發展環境。簡化行政審批,加強事中事後監管,提高政務服務效率,為企業發展創造有利條件;推動國有企業改革,增強國有企業活力。完善國有企業法人治理結構,強化國有企業創新能力,提升國有企業核心競爭力。

發展新質生產力是一項系統工程,重點要在以下幾個方面著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把科技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加大對科研經費的投入,培育高水平創新人才,推動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改善供給質量為主線,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努力實現高質量發展。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加快發展先進位造業,推動網際網路、大數據、人工智慧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堅持質量第一、效益優先,推動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

為未來長遠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記者:從提出新質生產力到要求健全相關體制機制,前後也就一年左右時間,這釋放出什麼信號?

朱安東:我們知道,新質生產力的顯著特點是創新。這種創新不僅僅局限於技術創新,還包括管理創新、制度創新等方面。發展新質生產力,需要與之相適應的生產關係來支撐。

從時間線上來看,一年左右的時間內,從提出新質生產力到要求健全相關體制機制,表明黨和國家對經濟轉型升級的重視程度和推進速度都在加快,意味著我國經濟發展進入一個關鍵節點,需要通過深化改革來推動生產力實現質的飛躍;表明圍繞新質生產力謀劃的改革是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深化,旨在形成更加完善、更加高效、更加適應新形勢的體制機制。強調「因地制宜」,意味著黨和國家鼓勵和支持各地根據自身資源稟賦、發展階段和比較優勢,探索適合本地實際的發展路徑,實現差異化發展。

記者:通過深層次改革,建設和完善體制機制,其目的是什麼?

朱安東:在全球經濟一體化背景下,通過深層次改革,一方面可以破除制約創新的體制機制障礙,激發企業和科研機構的創新動力,推動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另一方面,可以提升我國新質生產力的國際競爭力,從而更好應對國際經濟環境的變化和外部挑戰。

建設和完善體制機制,可以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提高資源配置效率,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還可以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加快構建以創新驅動、高質量、綠色發展為特徵的現代化經濟體系。

更好發揮地方優勢、激發地方活力

記者:從體制機制層面如何再認識「因地制宜」這一關鍵詞?

朱安東:我國是一個大國,不同部門、地區、企業具有不同的自然稟賦、發展定位、科技水平和產業結構,發展途徑和推進方式均有所不同。發展新質生產力,在體制機制層面強調「因地制宜」,能夠更好地適應這種不平衡不充分的現實,推動各地區按照自身條件和發展階段,實現特色發展、優勢發展。要提高政策的有效性和針對性,使政策更加貼合地方實際,避免資源浪費和政策失效。同時,也要盡力激發地方創新活力,鼓勵地方探索適合本地發展的新模式、新路徑。

在體制機制層面強調「因地制宜」,對應著具體的現實要求。比如,要完善區域政策體系,構建差異化的區域政策體系,針對不同地區的特點和需求,制定相應的支持政策,如財政轉移支付、稅收優惠、產業扶持等。要優化地方治理結構,賦予地方政府更多自主權,使其能夠根據本地實際情況制定和實施發展規劃。要創新體制機制,鼓勵和支持地方在體制改革上先行先試,如探索符合地方實際的混合所有制改革、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等。要強化法治保障,通過法律法規的形式,明確中央與地方的事權和財權劃分,保障地方政府的合法權益,為因地制宜提供法治保障。

瞄準突破的關鍵點

記者:健全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體制機制包含一整套框架體系,其中需要突破的關鍵點是什麼?

朱安東: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既是發展命題,也是改革命題。健全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體制機制,涉及多個層面的深度改革與創新,要瞄準尋求突破的關鍵點。

強化創新驅動,促進科技與經濟深度融合。要建立健全科技創新體系,加強關鍵共性技術、前沿引領技術、現代工程技術和顛覆性技術的研發與應用。通過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激發科研人員的創新活力,推動科技成果快速轉化為現實生產力。要加快構建高質量教育體系,優化學科設置和人才培養模式,培養更多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人才。同時,完善人才流動機制,促進科研人才、技術人才向新質生產力領域集聚,形成人才引領產業發展的良好局面。

優化資源配置,提升全要素生產率。推動各類先進生產要素向發展新質生產力集聚,需要打破市場分割和行政壁壘,暢通生產要素流動渠道。通過完善市場准入、公平競爭等制度,優化資源配置效率,提升全要素生產率。隨著數字經濟的發展,數據已成為新的生產要素。要加快建設數字基礎設施,推動數據資源的高效配置和開放共享。同時,加強數據安全和隱私保護,為數字經濟健康發展提供有力保障。

深化體制機制改革,構建良好發展環境。針對新質生產力發展的特點和需求,加強新領域新賽道制度供給、建立未來產業投入增長機制、完善戰略性產業發展政策和治理體系等。深化經濟、科技、教育等領域的綜合改革,構建支持全面創新體制機制。加強智慧財產權保護,打擊侵權行為,維護創新者的合法權益。完善創新激勵機制,鼓勵企業加大研發投入,提升自主創新能力。

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催生新動能。以國家標準提升引領傳統產業優化升級,支持企業用數智技術、綠色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通過技術改造和產業升級,提高傳統產業的競爭力和附加值。加強對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培育和支持。通過政策引導和市場機制相結合的方式,推動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快速發展,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

強化區域協同與國際合作。根據各地區資源稟賦和發展階段的不同特點,制定差異化的區域發展戰略。加強區域間的協同合作和優勢互補,推動形成區域協調發展的新格局。積極參與全球創新網絡構建,加強與國際先進國家和地區的科技交流與合作。通過引進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提升我國新質生產力的發展水平。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周磊 整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028a2ebd977456fb4203f43e882024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