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菌超標600倍!公廁里的4樣東西,勸你最好別碰(不是馬桶)

2023-11-19     科普中國

原標題:細菌超標600倍!公廁里的4樣東西,勸你最好別碰(不是馬桶)

俗話說人有三急,出門在外,上廁所這件事最拖不得。這時候,公共廁所就是我們不得不去的地方。

但再著急,筆者勸你最好別碰公共廁所里的4樣東西,因為它們的細菌多到你不敢想像!

另外,上廁所也有許多講究,例如如廁中途該不該沖水?蹲廁和馬桶坐便到底選哪個更衛生?今天是世界廁所日,我們來一起了解這些知識。

這4樣東西,細菌多到不敢想像

1

公共廁所里的洗手液

很多人在上完公共廁所之後,會使用洗手台上的洗手液洗手,但他們不知道,公共洗手台上的洗手液可能細菌超標非常嚴重,央視財經《是真的嗎》欄目曾做過一次「公共場所洗手液調查」,該調查顯示:包括首都機場在內的一些公共場所,洗手液細菌超標 600 倍!

用這種洗手液來洗手,不僅越洗越髒,還會增加使用者感染細菌的風險,尤其是對於那些免疫系統較弱的人群,如兒童、老年人和患有其他疾病的人,以及手上有創傷口的人,可能會增加膿感染、敗血症、菌毒血症的風險,嚴重時甚至會危及生命。

圖片來源:pixabay

為什麼公共廁所的洗手液會細菌嚴重超標?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是,有很多洗手液都是後期灌裝進去的,裝洗手液的容器本身可能很少得到清潔和消毒,灌裝洗手液的過程中又會帶進去一些微生物,加上一些洗手液久用不完,過期了,消毒和殺菌效果都會降低,這些情況都會致使微生物在洗手液內大肆滋生。

二是,洗手液本身含有大量的營養物質,放置久了之後,會出現起泡、油水分離等現象,加速微生物繁殖的速度。如果遇到的是摻水的洗手液,微生物在被稀釋的洗手液中更容易繁殖。

三是,有些公共廁所的衛生條件不夠理想,比如空氣中細菌超標,洗手液以及裝洗手液的容器在使用過程中也會遭到污染,這又給微生物的滋生提供了環境。

建議:在使用洗手液之前,大家可以先觀察,避免使用看上去不對勁、有異味的洗手液。也建議大家儘量不使用公共廁所的洗手液,直接用流動的清水多衝洗手部即可。也可以隨身攜帶幾片獨立包裝的含75%酒精的消毒濕巾,用它來代替洗手液。

2

公共廁所里的烘乾機

烘乾機也是我們在公共廁所里常用的東西,它通常也比較髒。

烘乾機會「吸入」公共廁所空間內的細菌和病毒,包括耐藥性金黃色葡萄球菌、諾如病毒、大腸桿菌、鏈球菌等,這些細菌和病毒主要來自於糞便、尿液和嘔吐物,它們被「吸入」烘乾機後,再通過氣流噴射到剛洗凈的手上以及口、鼻、眼等處,以及隨著氣流的擴散,進入到整個環境中,變成擴散致病微生物的罪魁禍首。

建議:儘量不要使用公共廁所的烘乾機,平時可以隨身攜帶幾片獨立包裝的干紙巾,洗凈手之後用它擦手,或者洗凈手迅速離開公共廁所,去相對乾淨環境中晾乾手,以減少感染致病微生物的風險。

3

公共衛生間的門把手和沖廁按鈕

公共廁所既有大門,每一個衛生小隔間也都裝了小門,隔間內也有沖廁按鈕,這些門把手和沖廁按鈕也都是被細菌污染和傳播細菌的重地。

原因也有兩個方面:首先是小隔間的門把手和沖廁按鈕離馬桶和蹲坑非常近,如廁後沖廁時被噴濺到空氣中的水霧,常常含有大腸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等致病細菌,「近水樓台先得月」,於是隔間內的門把手和沖廁按鈕肯定會沾染上不少。

其次,每一個人進隔間前後,都要摸門把手;上完廁所之後,還要按沖廁按鈕。人的手上可能也沾染了包括大腸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等致病細菌。一個人摸完之後,另一個人再摸,這樣一來,門把手和沖廁按鈕也成了傳播細菌的中轉站。

圖片來源:pixabay

建議:不要直接用手摸門把手和沖廁按鈕,可以在手上墊一張紙,再間接地接觸它們;或者先用 75%酒精的消毒濕巾將它們擦拭乾凈,再用手進行接觸,保證其乾淨衛生。

公廁蹲坑和馬桶哪個更衛生?

坐馬桶是否會傳染疾病?

現在,酒店和商場裡的公共廁所大多採用的是馬桶。但不少人認為,採用蹲廁會比採用馬桶更加乾淨衛生。他們覺得,蹲廁便器不會直接接觸到自己的屁股和大腿處皮膚。而馬桶圈被很多人坐過,一是不幹凈,二是擔心會傳染性病。

當不得不使用馬桶坐便時,大家也會使出各種絕招來應對。

有人會在馬桶的墊圈上鋪好公共廁所提供的一次性墊紙;有人一把扯下六張衛生紙,在墊圈的左右兩邊各鋪兩張,前面鋪一張,水裡再扔一張(往馬桶的水裡扔一張衛生紙,可以有效防止水花濺起);還有人趁機挑戰「半蹲神功」,撅著屁股上廁所;更有甚者,乾脆雙腳踩在馬桶上,把馬桶活生生當成蹲坑來使用。

那麼,公共廁所的蹲坑和馬桶哪個細菌更多?馬桶真的會傳染性病嗎?

1

蹲坑是比馬桶坐便更衛生的如廁方式

首先可以肯定的是,如果僅僅從衛生角度考慮,蹲坑肯定是比馬桶更衛生的如廁方式。因為公共廁所里的很多馬桶墊圈看上去都髒兮兮的,衛生狀況堪憂,而蹲坑時便器不會接觸到皮膚,所以相對安全一些。但當考慮到年齡、身體等其他因素時,一些人群如小孩、老人、身有殘疾或身體比較虛弱的人,有時是不太適合使用蹲坑的。

建議:如果必須使用馬桶的話,筆者建議最好先用 75%酒精的消毒紙巾擦乾淨馬桶圈,或者在馬桶坐圈上鋪一次性墊紙或衛生紙(最好是自帶獨立包裝的一次性墊紙或衛生紙,而不是採用公共廁所提供的,因為後者在吸收了空氣中帶有病原體的水霧之後,也可能會變成一個天然的細菌培養皿),這些都是不錯的方法。

總之儘量不要讓裸露的皮膚直接坐在馬桶圈上。當然更不要踩在馬桶圈上,不僅是因為踩髒了馬桶圈,會給後來者帶來更不好的使用感受,更是因為這個姿勢難度太大,有摔倒的風險,也有踩壞馬桶的風險。

圖片來源:pixabay

2

使用公用馬桶一般也不會傳播性病

至於大家都關心的,公共廁所的馬桶是否會傳播性病的問題,答案是基本上不會。性病(淋病、梅毒、尖銳濕疣等)之所以叫性病,就是因為它是一類必須通過性交行為或血液或母嬰才能傳播的疾病。

到目前為止,沒有任何可靠的證據證明性病能夠以公共廁所的馬桶為中介進行人際間的傳播,這是因為引起性病的絕大部分致病病原體都無法脫離人體而獨立存活,它們來到空氣中後,基本上瞬間就會死掉。

即使是生存能力最強的引發尖銳濕疣和宮頸癌的 HPV 病毒,要想通過公用馬桶的墊圈傳播,需要滿足三個條件:首先,病原體要足夠多,一個人坐的馬桶剛剛被一個尖銳濕疣患者坐過;其次,這個人的皮膚要在同一位置出現破損,病毒才能鑽進去;同時,此人抵抗力要足夠低下,比如患有一些重大疾病,或者長期服用抑制免疫系統的藥物。可以說,同時滿足這三個條件的難度十分巨大。

當然,也不是說馬桶圈上沒有任何細菌,只是這些細菌都是常見的皮膚微生物。人的皮膚是天然的保護屏障,在公共廁所里的微生物很難因為直接接觸屁股和大腿上的皮膚而感染我們。除非你的手摸了這些微生物,又把手塞進口、鼻、眼、陰道、肛門等地方。

公廁如廁小貼士

1.儘量不要中途沖廁所。因為各類致病病原體可能會隨著沖馬桶時濺起的水霧,擴散到空氣中,再經由口、鼻、眼進入體內。我們建議在如廁完畢、整理好衣服之後,蓋上馬桶蓋,再沖水,這是比較安全的做法。

2.便後一定要洗乾淨手。洗手是預防各類消化道傳染病的最好的方法,而且最好在自來水龍頭之下,用流動的水沖洗乾淨。如果沒有自備洗手液,那就用清水沖洗。洗手一定要洗夠 60 秒時間,因為時間過短的話,細菌和病毒還會殘留在手上。洗完之後,建議用自備的乾淨紙巾擦乾雙手。

策劃製作

作者丨曾心月 科普作者

審核丨張宇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研究員

策劃丨鍾艷平

責編丨鍾艷平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026e8b790a0b769b7c35524ff09a01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