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看山西|中國青年騎自行車環遊世界追夢

2024-09-28     中國日報網

《中國日報》9月17日第8版版面截圖

騎行者們在路上探索新文化,結識新朋友,不斷充實自己的靈魂。

29歲的張照亮來自中國北部山西省晉中市平遙縣,熱衷於騎行。對他來說,探索一個國家最好的方式就是騎行。於是,他用106天騎行了8000多公里,穿越了東南亞七個國家,包括越南、柬埔寨、寮國和泰國。

「對於我來說,騎行是了解世界、認知自我、找尋人生目標的一種方式。」張照亮表示,在最近的探險中,他試圖了解更多中國人移民定居東南亞的歷史。

2024年1月1日,他從廣西防城港市的東興口岸出發,獨自一人踏上了東南亞騎行之旅。他事前準備了帳篷、睡袋、雨衣和一些衣服。

比起汽車,越來越多的人選擇騎自行車出行。然而,像張照亮一樣的騎行愛好者們卻選擇走出國門,騎行穿越其他國家,在社交媒體上分享自己的旅遊故事。這一切都表明騎行文化正在蓬勃發展。

來自江西省瑞金市的朱志文如今38歲,他是一名視頻博主,同時也是一名騎行愛好者。他的終極夢想是騎行游遍七大洲。2023年3月,他從北京出發,騎著自行車到巴黎觀看奧運會,歷時大約16個月,穿越18個國家,總里程超過15500公里。

「騎行並不是我生活的全部。在實現終極夢想後,我仍會繼續旅行,挖掘更多的人生體驗,」朱志文表示,自己已經騎行12年了。

朱志文和張照亮通過騎行越野,享受到了自由,還在不同的旅途中看到了多彩的風景、了解了多樣的文化、經歷了新奇的體驗。

「騎行熱」再度興起

騎行是最環保、最經濟的旅行方式,許多人都夢想能環騎世界,但張照亮是其中為數不多能真正做到的。

他在吉林農業大學上學時就接觸了騎行,大三那年,他第一次開始嘗試長途騎行,並游遍了遼寧、吉林和黑龍江。

2019年畢業後,張照亮憑藉著堅強的毅力,三年內走遍了全國80%的地級市,經歷過坑坑窪窪的土路、結冰的路,還遇到過牧場,總騎行里程高達6萬公里。

他說:「對我來說,騎行可以挑戰自我、結識朋友,感受不同的文化,讓我收穫良多。」

於是,在今年的1月1日,他辭去了廈門的工作,開啟了騎行之旅。

出發之前,他閱讀了很多有關東南亞國家歷史和文化的書籍、紀錄片,為騎行做足了準備。

「我對中國人『下南洋』的歷史很感興趣,」張照亮表示,19世紀50年代至20世紀40年代,許多人從中國南方移民到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度尼西亞、泰國、菲律賓、越南、柬埔寨和緬甸。這些國家各不相同,但由於地理位置相近,它們之間有著密切的歷史聯繫。

張照亮在手機上安裝好導航和翻譯軟體後,穿過北侖河大橋抵達了越南的芒街。

第一天,張照亮騎行經過廣西,目光所及,一派田園風光,路邊的人們微笑著向他揮手,他瞬間放鬆了下來。天黑後,他在田野里的帳篷中度過了一晚。

為了深入了解越南與中國之間悠久的文化交流和移民的悠久歷史,張照亮騎著自行車從北到南遊覽了河內的升龍皇城、越南北部沿海的下龍灣、順化市香江沿岸的順化古蹟群以及越南南部的胡志明市(舊稱西貢)。

儘管東南亞的景色確實美麗,但天氣也很磨人。張照亮表示,每日都是高溫暴曬,還時常突降暴雨,因此騎行遊玩時一定要注意天氣變化。

此次越南之行,張照亮最喜歡的景點是王勃廟,這是義安省宜祿縣為紀念唐朝詩人王勃(618-907年)修建的祠廟。

王勃與駱賓王、盧照鄰和楊炯並稱 「初唐四傑 」詩人。

「王勃也是山西人,這讓我對越南的王勃廟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在祠廟參觀時,他不禁想起了王勃的詩句,「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張照亮說。

張照亮的東南亞騎行之旅共花費了大約10000元人民幣。

在旅行中結交新朋友

如果想要放慢腳步去享受旅途,騎行絕對是不二之選。騎行者可以以一種開放的心態和充沛的體力去探索新大陸、領略沿途風景、品嘗獨特美食,還可以了解其他國家或地區的人文歷史。

下龍灣位於越南廣寧,山海相依,風光秀麗,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張照亮騎行至此,為之著迷,便停下車想要拍照記錄下來。這引起了一位越南年輕人的注意,於是他上前與張照亮攀談,了解到張照亮騎行東南亞的計劃後,他大受鼓舞表示總有一天,他也要像張照亮一樣踏上騎行之旅。

張照亮在河內文廟祭拜孔子時,遇到了一位越南女孩。女孩得知他來自中國,非常高興,並告訴他自己的中文名叫楊慧英,希望明年能去上海學習。

在柬埔寨,張照亮受邀參加了當地人的生日派對,令他非常難忘。在此經歷的種種都讓他對東南亞人民的生活有了更深的理解。

在旅行過程中建立的友誼拉近了張照亮與當地生活和文化的距離,也讓他更好地融入其中。

在12年的騎行生涯中,朱志文也有很多這樣的時刻。2016年騎行南美時,有兩個喜歡中國文化的外國人給他留下了深刻印象。一位是厄瓜多一家旅社的老闆,在當地做些小生意。他去過中國很多地方,對中國印象很好。就連他家中杯子的圖案都是中國龍,他還收藏了一些中國知名的白酒。

朱志文用一頓地道的中國菜征服了老闆,老闆當即免去了他當晚的房費。在朱志文看來,這體現了中國的一個成語,「禮尚往來」。

另一位是來自秘魯的一位老人,他也是中國菜的愛好者。雖然秘魯有很多中餐館,但他認為都不地道,於是屢次邀請朱志文參加他家的聚會,順便展示一下廚藝。果然,朱志文在廚房裡忙活了兩個小時後,做出了美味佳肴,給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

老人的女婿還向他請教如何做魚。朱志文一邊用手比划著,一邊用蹩腳的英語講解烹飪技巧,得到了他的大力稱讚。

朱志文說:「這說明,食物不僅沒有國界,還可以將人們聚集到一起。」

挑戰和危險

張照亮強調,旅途並不是一帆風順的,獨自旅行更是如此,總會遇到意料之外的困難。

在旅途的第四天,張照亮的二手山地自行車出現了故障,兩個車輪輻條因負重過大而斷裂,於是他在當地一家自行車修理店待了一個小時,花了15元換好輻條,然後騎上自行車,準備前往河內。

結果第二天早上,張照亮就發現自己停在旅店外面的自行車被偷了。

雖然報了警,但他知道很難找回,就很沮喪,甚至想放棄旅行。思來想去,他還是在附近一家自行車店買了一輛新車。

「對於騎行愛好者來說,自行車不只是一個交通工具,更是一種生活方式。」他解釋道。

張照亮在嗶哩嗶哩上發帖子提醒其他騎手要注意安全,仔細保管自己的車和手機,以防被偷。

從埃及到南非好望角,朱志文騎行旅遊12年,仍對自己慘遭搶劫之事耿耿於懷。

他回憶道,「那天天氣炎熱,我騎了很久的車,感覺筋疲力盡,就把自行車停在一棵樹下休息。我剛從背包里拿出來一瓶水,就被人從背後擊中頭部,然後手機掉了出來,就被小偷搶走了。」

朱志文忍著劇痛,頭破血流地追趕小偷,可惜在沿路的一個農場裡跟丟了。只好在醫院養了一個星期,然後繼續旅行。

他在巴基斯坦和伊朗也遭遇過搶劫,有了這些經歷後,他學會了使用雙節棍。

「儘管危險重重,我仍然慶幸自己選擇了這條路。更重要的是,我從未放棄,而是繼續騎行。」

答案就在路上

每個騎行者都有一個愛上騎行的理由。對張照亮來說,他喜歡騎行是因為想要打破常規,探索未知。

大多數同齡人都想找份朝九晚五的工作,按部就班地生活,但張照亮卻嚮往與眾不同的人生。東南亞旅行結束後,他在房地產行業找了份工作。

「有機會的話,我還會繼續騎行,探索中俄萬里茶道和古絲綢之路。」

萬里茶道始於200多年前,是從福建省通往蒙古和俄國的以茶葉貿易為主的重要國際商道。絲綢之路則指的是1500多年來商人交流貿易的路網,它將中國和遠東與中東和歐洲連接起來,其中穿越了世界上一些最險峻的地貌。

對張照亮來說,只要在路上,探索世界的旅程就一直在繼續。

朱志文也有同感,他認為通過騎行可以探索更多未知和有趣的事物,這反過來又豐富了他的靈魂和生活。

朱志文選擇環球騎行是因為他兒時總想著,只要地球是圓的,他就可以繞地球一周。

「想做就去做。當你不斷探索時,所有的焦慮、恐懼和猶豫都會隨風而去,你就可以成為你想成為的人,追求你想追的夢。」

(記者 王茜 朱興鑫 編譯 魏佳璇 王娟|中國日報山西記者站)

原文見2024年9月17日《中國日報》第8版英文連結:

https://www.chinadaily.com.cn/a/202409/17/WS66e92956a3103711928a8441.html

來源:中國日報網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02370441bd241db31ea88c2cad1a68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