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要怎麼說,爸媽才能明白?

2023-07-19     單向街書店

原標題:到底要怎麼說,爸媽才能明白?

「到底要怎麼說,爸媽才能明白?」「完全不想和父母交流,是我太冷漠嗎?」「跟家人交流也太消耗能量了」「好窒息,不想再繼續嘗試了」……

交流無能,是豆瓣上「原生家庭」話題下來自子女最頻繁的控訴。近年來對東亞式家庭的探討,也使代際之間價值觀的戰爭、情感表達的集體性迴避這些更深層的問題逐個顯露出來。父母也有他們的疑惑,「怎麼越長大越不懂事?」兩代相互羈絆的人之間,到底少了點兒什麼?

今年五月,單讀推出了新書 《同窗:媽媽女兒共讀書》點擊了解更多 ),書中媽媽桂枝和女兒京京由閱讀延展出的暢快交流,向許多深陷代際溝通困境的人,勾勒出一種理想的關係。

今天,我們分享賈行家在得到「文化參考」節目中關於這本書的討論。他讓我們意識到,「今天吃什麼」的日常關心之外,兩代人之間的交流一定還有更多可能性;而比起交流媒介的選擇,更重要的永遠是願意彼此敞開的心。

兩代人之間,

少了點兒什麼?

作者:賈行家

有一種控訴,真的是控訴,來自關係最親密的兩代人。我湊巧活到中間年紀,兩邊的話都能聽到一些:兒女在控訴著父母的愛讓他們窒息,從來不傾聽他們想要什麼,只是一味控制和貶低他們;而父母在控訴兒女已經成年了,還是幼稚地以自我為中心,只知道索取,不願意承擔責任……

值得強調的是,在這些聲淚俱下的指責和辯解之中,雙方好像都忘了彼此默認的一點——他們愛著對方。否則也不用控訴了。只是因為少了點兒什麼,讓他們彼此夠不到。那會是什麼呢?

答案可能沒那麼複雜。

前年有一本有關廣告文案的熱門書《秒贊:文案女王 20 年創作技巧與心法》,作者是著名廣告人、奧美北京的第一任創意總監林桂枝老師。我猜,以桂枝老師的謙和,大概不情願在書中用到「文案女王」這個國內廣告圈裡常常被提及的稱呼。只是她決定要把那本書的全部收入捐贈給公益事業,只好怎麼有利於發行怎麼來。《秒贊》果然也是相當暢銷。

最近,她出了一本完全個人化的書,自我介紹只有「多年從事廣告創意,楊京京的媽媽」。我聽本書的特約編輯、單向街出版業務負責人羅丹妮老師講過它的成書過程。三年前,她聽桂枝老師提起,自己經常和十幾歲的女兒一起讀書,什麼都讀,從童話、小說到哲學,讀過之後什麼都聊,權力和財富,生死,性和愛,百無禁忌。羅丹妮很好奇,這對母女的聊天會坦率到什麼地步,勸她把聊天內容整理出來。

一年多以前,林桂枝的女兒楊京京接到大學錄取通知書,她們倆趁著還沒開學,從過去一起讀過的書里挑了 14 本出來聊,把談話錄音整理成了文字。單看這些對話的內容,我們猜不出來雙方誰是母親、誰是女兒,也猜不大出對話者的年齡和生活背景; 能確定的是,這是兩位有著獨立自我的成熟女性,彼此間的關係是坦誠平等的,正是我們盼望在子女成年之後兩代人保持的理想關係。

電影《秋日奏鳴曲》

林桂枝告訴我,她從女兒很小的時候就和她一起閱讀,是因為覺得如果把母女間的談話總是消耗在「今天吃了什麼」上,不算真的溝通。她的工作很忙,也沒那麼多時間好好照顧女兒的生活,不如就借著讀書帶著女兒認識世界,了解人生。

所以這本書的名字叫《同窗》,楊京京在前言里寫道:「一部書是一扇窗,裡面的事物我不一定全部欣賞和認同……我與媽媽有不同的眼睛,各有自己的觀點;我們一直相互尊重,從不說服對方聽從自己的想法。我喜歡站在她的窗戶下,從她的角度看看她眼中所見。我知道,她也喜歡這樣。」

這大概是她們母女的共讀和別人的不同。我只說我和我的孩子,要麼是各看各的,我給她推薦什麼,也不管她到底看沒看,看了做何感想;偶爾想起來聊一聊,心態像楊笠那個段子裡講的,認定「她一定想要從我這裡學到點兒什麼」。所謂討論,一直是我在那兒磨磨叨叨,我覺得如何如何,你注意哪裡哪裡,磨叨完了,孩子翻個白眼來上一句「你說得對」,談話就終止了。

我們還是來看看林桂枝母女怎麼交流。這 14 本書的目錄就很有趣,從內容上偏中外古典文學;如果以教育的角度看,大約可以分三類——成長教育、愛的教育、生死教育,每一類教育不是單獨指向孩子,是雙方共同完成。

先說成長的教育。在很長時間裡,林桂枝不知道京京為什麼從小喜歡老舍的《牛天賜傳》。這部長篇小說寫於老舍 36 歲時的暑假期間,講得是一個被上了年紀的富商夫婦養大的棄嬰牛天賜,童年和少年時代被陳舊的文化和變異的教育搞到滿目全非,又在養父母去世、家道破敗以後,陰差陽錯地發展出了一點兒個性和才能。在風格上,小說是典型的老舍式的幽默,在題材上,應該是受了十九世紀以「人的心智培育」主題的英國成長小說的影響。老舍從事過中小學教育,善於理解兒童。

京京喜愛這本書,因為小孩兒心裡藏的一些話是不會告訴大人的,而這本書幫她說出了自己的困苦。她自幼靦腆,不善於表達,因為體能不好被同學取笑,體育課分組時總是最後一個被挑上,這些小事兒在孩子那裡是天大的事兒。小說里的牛天賜有一樣的困苦,只能假裝有其他小夥伴陪著自己跑來跑去,跑累了的時候想到「沒人跟你玩兒呀」。

從幼兒園起,林桂枝就天天早上到學校圖書館裡挑繪本給女兒,跟著一起讀,直到京京逐漸從書里感覺到,故事中人的感受就是她的感受,而「幾行字,是某人的一生;幾頁紙,一個時代過去」。

於是,她們母女的書單里有不少是童話,在談話里也是各說各的感受。比如讀《小紅帽》時,林桂枝的感受是:「我們從小就被賦予任務。小紅帽走進森林,是媽媽要她去送東西。當時我在公司上班,每天需要完成很多工作,而你,作為小孩,同樣任務繁重:要完成學校老師給的作業,學音樂要彈好老師安排的練習曲與樂曲。我們期望得到他人的認可,而認可往往是來自完成任務。一方面期望自己做好,使命必達;另一方面又害怕做不好不被認可,害怕被排擠在外,擔心被遺棄。」

而京京的感受是:「大部分童話都是說小孩不聽教訓,下場就會像童話中的人物一樣悲慘。這是在恐嚇小孩子,用負面的結果來說教……父母控制不住自己,用了一些狠毒的話責備他們,對他們造成極大的傷害……一切的壓力源於達不到別人的要求。不被親人認可和接受,對任何人來講都是打擊。」她後來選大學時,母親告訴她:去什麼大學都好,都全力支持,這讓她感到被信任。林桂枝的理由是「不要讓別人實現自己的夢想,自己的夢想交給自己去實現」。

電影《小媽媽》

對我們來說,兩代人之間更難進行的是有關情愛和性問題的交流。

她們一起讀過村上春樹的《挪威的森林》。我覺得讀《挪威的森林》要趁早,人過中年再看,就讀不出那股青春氣息的、決絕的哀傷了,會以為「沒必要」;似乎也不能太早,特別是其中有關性的內容是在日常觀念和行為之外——多數和性本身無關,有的是邊緣人在彼此撫慰,有的是對世界的拒絕、嘲弄或者抗爭,總之不能用所謂「公序良俗」去理解,好像很難在母女之間展開討論。

你不妨猜一下,下面的這兩段話是來自於母親的還是女兒的。

第一段話是:

「愛一個人跟對方真的沒什麼關係。愛情,不是外部的現實,而是自己沉醉其中。渡邊與玲子沒有愛情。他們之間發生的那次關係,是一種慰藉……在面對極端情況下,例如在戰爭面前,人會恐懼、不安,炮彈就在頭頂,這個時候身體變成了容器,裡面盛了些人性美好的東西,他們通過身體的互相接觸,將美好的東西傳遞給了對方,以此逃離戰火。性愛,既是動物性,同時又將人的忘我以及善良釋放出去。對於這兩位同是天涯淪落人,性,是精神上的互助……身體有它莊嚴的一面,而這莊嚴,是每個人都擁有的。」

第二段話是:

「有關身體交流,不只發生在異性之間,同性也有。」

「(有的書中人物)是為慾望而活……慾望是她唯一的主人。」

「人和人之間不是功能性的。我的意思是,不應該認為此人是我的男朋友,所以他就應該送花送禮物,天天哄著我;不要以為這個人是我的女兒,她就必須聽話,做我說的事。愛一個人,不是為了功能或是實用性,不是為了對方可以滿足自己的一些需要。」

第一段話是母親說的,第二段話是女兒說的。誰說的也不重要,重要的是母女之間如此坦率地談論性的問題是可能的,是有益的。

電影《回歸》

當她們一起讀張愛玲的《第二爐香》時,京京說,「人們總愛批評隨便的女性。我不會在道德上評價,我只是感到隨便跟人睡覺很危險。因為不知道對方的底細而一夜情,有機會得傳染病,被性虐待,萬一對方是個殺人狂魔怎麼辦。」林桂枝回答,「別人如何選擇是別人的事。我只覺得如果隨便就睡,當遇到真正深愛的人,這件美好的事情便失去了應有的價值。這是從自身出發的,跟對方沒有關係。身體是自己的,為了自己,一定要想清楚。」

由此,交流當然會進入關於人生價值、關於生死觀的討論,比如讀哲學家皇帝奧勒留的《沉思錄》時,林桂枝反思自己的工作基本上就是勸人消費,除了促進經濟繁榮,我自己到底做了什麼對別人有益的事?一個人的價值在於他認為什麼東西最有價值。

而京京在回憶有一次因為眼鏡壞了,整天失魂落魄,直到修好心情才平復下來。自己應該明白:一切都在變化中,沒有事物百分百就這樣。死亡也不過是一種變化。生活中的很多事只是不愜意,並非痛苦。「重要的是我們不能讓自己妨礙自己。」

我有一回和朋友聊起林桂枝京京母女的溝通辦法,他說這也太文雅、太高級了吧,一般人做不到,自己的孩子也不愛看書。

書可能是用來填充兩代人之間隔著的那些東西的最好媒介,因為它以語言的形式封存著人類文明中的價值、精神和美感,最適合建立語言交流。但它也不是唯一的東西,因人、因關係的不同,其他媒介也可以,音樂、電影、美術、運動。只要是兩代人能一起做,能形成日常之中和日常之上的交流,只要大家相信這種交流是可能的。

電影《媽媽!》

在紀錄片《尋找小糖人》里,裝修工人音樂家羅德里格斯的女兒回憶他的父親說,我們生活在一個沒法擁有太多夢想的城市,他經常帶我去博物館、圖書館和劇院,我們都以為那是只有社會精英才能去的。他似乎是在告訴我,那種生活和銀行帳戶沒關係,我可以去更多的地方。

問題是我們願意不願意去尋找那個媒介,開啟「今天吃什麼」之外的話題?當然,對於一家人來說,「今天吃什麼」也很重要。

林桂枝在京京 14 歲時寫信給她說:「我們都被『自我』囚禁在孤島上,沒有人能離開,漂浮的孤島只管自顧自漂浮。我們能做的,是竭盡全力寫好自己的故事,讓自己這個故事不至於語焉不詳,陳腔濫調。我在這孤島上等待著,等待風中傳來你的朗讀聲。只要你用心寫,只要你真誠讀,我永遠傾聽。」

我從來都不覺得中國的父母不夠愛自己的孩子,倒是有時候覺得簡直愛到把自己全都搭進去了。 我們也許只是缺少那個能填充在彼此之間的事物,缺少那一點點傾聽。

《同窗》發售中

填充代際間少了的那一點兒

今天,我們邀請了《同窗:媽媽女兒共讀書》的作者,林桂枝與楊京京,以及作家東東槍、編輯羅丹妮一起,聊聊「比愛更難的事」——如何與親密的人進行平等自由的交流?如何通過閱讀建立美好的情感,成就美好的關係?

* 本場為 7 月 15 日新書沙龍回顧視頻,敬請各位讀者關注。

時 間

2023 年 7 月 19 日(周三)

20:00 — 21:30

#參與方式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005fd0f2e449057803e810c024b2b0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