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我帶著小侄女一起逛街,走到一家陶藝店門口,小侄女被店裡的手工陶藝課深深吸引了,駐足了好長時間,我見狀問道:小侄女想不想去學,小侄女高興的連連點頭,因為店裡的其他小朋友基本上都是第一次接觸,所以會做的一塌糊塗,但是沒想到的是,小侄女的悟性和動手能力還挺強,沒過多久就學會了,而且做得還有模有樣,周邊的家長紛紛稱讚小侄女心靈手巧。
這時陶藝老師想讓她挑戰一個高難度的,她也欣然接受,剛開始時還挺順利,但是做到一半就遇到了瓶頸,慢慢的就亂了陣腳,這時小侄女的情緒非常焦急,越是想跟上越手忙腳亂,小侄女的小臉憋的通紅,隨時準備爆發,果不其然小侄女便把手中的陶藝往地上一摔,即生氣又委屈的大聲喊道:「這是什麼啊!,太難了,我不做了!」,說著便跑出店外。
看到小侄女的表現我不禁想到當今社會太多像小侄女這樣性格的孩子了,打不得、罵不得、也輸不起,稍有點挫折就承受不了,為何我們的孩子會變成這樣,成了「玻璃心」?這其實都是孩子「心理彈性」太弱的原因。
一、何為「心理彈性」?
「心理彈性」顧名思義也就時我們常說的「抗挫折能力」、「復原力」,簡而言之,就是當一個人在面對挫折和環境的變化時,他能承受壓力並能試圖想辦法擺脫困境的一種能力,是一種積極向上的心理動態模式。
我們可以把這種心理彈性比作彈簧,當它承受一定的壓力後,是否又能回到沒有壓力時的狀態,若它能恢復原狀,表明他的回彈力較強,而他的「心理彈性」也就很強。
例如當一名成績優異的學生,在一次測驗中出師不利,成績一落千丈,若他接受不了這種現狀,並表現出自暴自棄的行為時,說明這個學生的「心理彈性」弱。如果這次成績並沒有給他帶來太大的影響和打擊,反而更加努力找出成績下滑的原因,不斷努力,表現出越挫越勇的狀態,那這位同學的抗挫能力就已經很強了。
「心理彈性」能讓處於逆境、低谷的狀態下的孩子依舊保持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不斷調整自己積極適應,這在以後不管是在孩子的學習上、生活中、還真是將來步入社會都會有不小的幫助。培養「心理彈性」對孩子的未來具體有哪些方面的影響呢?
二、培養良好的「心理彈性」對孩子人生的重要性
1、內化調解負面情緒
契科夫的短篇小說《一位官員的死》中的主人公伊凡是一名小文員,一次在戲院看戲時,一個噴嚏不小心把唾沫星子濺到前排一位位高權重的官員身上,伊凡害怕極了,便趕緊主動道歉,官員原諒了他,但伊凡依舊擔心,於是又一次向官員道歉,當伊凡第三次向官員請求原諒時,官員不耐煩了,便面露兇相,伊凡也就不敢再說什麼,次日伊凡專程跑到官員家反覆強求官員原諒,最終官員受不了,便讓他滾,就這樣伊凡回家後躺在床上在擔驚受怕中睡了過去再也沒有醒來···
伊凡的悲劇和他性格中的致命「弱點」分不開,伊凡無法有效防禦內心的恐懼和擔憂,負面情緒得不到排解,不能獨立有效的面對各種各樣的情緒,避免外界的傷害,他的成長沒有學會如何處理這些情緒,也就是處於一種「彈性失衡」的狀態。若伊凡有良好的「心理彈性」,及時調節自己的負面情緒,也不會落此下場。
2、促進心理健康發展
心理彈性能讓處於消極情緒中的人快速恢復最初的情緒狀態,並形成一種防禦機制,當再次遇到相類的情況時,心理彈簧就會自動彈出形成自我保護的防禦機制,抵擋外界的傷害,促進心理健康的發展。
3、有利於良好人際關係的建立
「心理彈性」有助於幫助幫助孩子正確認知人際關係,社會生活中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矛盾,當面對這些矛盾時,應如何正確處理?這時「心理彈性」就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例如,剛上一年級的莉莉總是不願上學,更願不願意和小朋友一起玩,每次班裡舉辦活動莉莉總是孤零零一人躲在角落,沒有任何積極性,後來班主任得知此事後便與莉莉促膝長談,這次得知原來莉莉在幼兒園時想與小朋友一起參加比賽,但是人數已經滿了,小朋友們不得不拒絕了她,這給莉莉內心造成了很大的傷害,從那以後莉莉因害怕被拒絕再也不願意與別人交流了。
莉莉的這種表現就是「心理彈性」弱的表現,因為一次拒絕,就把自己封閉起來不願與人交流溝通,若對於「心理彈性」較好的孩子來說,他們不會因為一個小小的舉動就備受打擊,而是更加努力尋求如何建立良好有效人際關係的途徑。
良好「心理彈性」是孩子成長道路上的助力器,它能幫助孩子更好的面對挫折和困難,並讓孩子從失敗中不斷學習,不斷提升自身實力。其實孩子的「心理彈性」早在嬰兒時期就已經有表現了,家長要學會積極觀察並正確引導孩子「心理彈性」的發展。
三、孩子早期的心理彈性發展過程,父母需了解並加以重視
1、早期的「心理彈性」發展過程
其實孩子從嬰兒時期就已經萌芽「心理彈性」的表現了,那時孩子的翻身、抬頭、坐立、走路等等都是孩子心理彈性的外在表現。
這一時期的孩子會通過自己的不斷試錯,從而找到規律,形成正確的行為習慣。比如,孩子在剛學吃飯的時候,並不能做到手口協調一致,把食物準確的投放到嘴巴里,甚是會吃的滿臉都是,這時候家長一定不要批評孩子,而是不斷鼓勵孩子,當孩子有一點小成就要及時表揚,你會發現經過一段時間的嘗試練習,孩子自然而然的就能獨立吃飯了。
在穿衣服這件事上,孩子總是會把衣服、鞋子穿反,扣子系錯,但他們依舊是不斷的嘗試自己去做這些事,這就是「心理彈性」的表現,這時家長可以正確引導孩子如何正確去做這些事情,慢慢的你就會發現孩子在不斷的嘗試過程中最終也能把這些事情做得很好。
2、家長如何鍛鍊孩子的「心理彈性」
(1)培養獨立自主能力
日常生活中,家長一定要放手讓孩子自己去做,可以先從日常的小事做起,比如鼓勵孩子自己洗襪子、獨立整理房間、幫父母打掃衛生等等,從點滴小事鍛鍊孩子獨立自主能力,讓孩子從這些小事中體驗到成功的樂趣。
(2)創設挫折情境,樹立正確的挫折觀
孩子的成長過程不總是一帆風順的,家長可以創設一些挫折情境,讓孩子儘早體驗這些挫折,並及時培養孩子直面挫折的勇氣,等真正遇到這種情況時,也不至於亂了陣腳,不知所措,更不會畏懼退縮,這樣的親身實踐會比說教更有效。
(3)幫助孩子建立內心防禦機制
人在遇到困難的時候本身就有一種趨利避害的本能反應,做出適當的防禦和調整免受外界傷害,這就叫做心裡防禦機制。
一般孩子的心裡防禦機制是受父母影響的,父母在面對一些事情時,表現出的情緒失控、行為失常等等都會潛移默化的影響到孩子,所以父母要多給孩子傳授積極正面的情緒,樹立積極向上的榜樣,這樣孩子才能慢慢建立起內心防禦機制。
在順境中成長的孩子,沒有經歷過挫折,這樣貧瘠的心理環境會減少他們彈性心理的發展,而孩子早期的「心理彈性」的發展就是通過在挫折逆境中不斷的磨練打磨慢慢強大起來的,所以作為家長一定要捨得放手,鼓勵孩子勇敢面對挫折,這樣孩子才能飛的更高更遠!
今日互動話題:您的孩子是否也會有這樣的情況?在平時的生活中,你們是怎樣鍛鍊孩子的「心理彈性」的?歡迎在下方留言與莓果媽媽一起探討!讓我們在育兒的道路上共同提高!
我是莓果媽媽育兒師,也是一位家有萌寶的寶媽,每天都會跟大家分享很多育兒知識,幫助大家解決帶娃的困惑和煩惱,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歡迎點贊或分享給更多的人哦!本文由莓果媽媽原創,歡迎關注,帶你一起長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