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家長,大概最近才明白,這個世界上還有一種難以啟齒的痛苦叫「打卡」。
遙想當初:
399元中外繪本任意讀,打卡學費全返,入;
299元奇怪世界365問,打卡學費全返,入;
199元看圖識字,打卡學費全額返,入;
99元一起成為小詩仙,打卡學費全額返,入;
9元72節帶娃看世界,打卡學費全額返,入;
……
(以上課程和價格,純屬魚sir瞎編)
上,返學費價格不封頂;下,推廣搞不好還有錢拿。
多麼好的買賣,學習省錢兩不誤。
你的內心:
你的身體:入課程,打卡,入課程,打卡,入課程,打卡,入課程,打卡。
魚sir了解到有家長就這樣不知不覺入了20多門「0元學」課程的。
每天帶著娃積極打卡N+,從此以後再不關心股票、基金是不是跌出了翔,豬肉是不是成了「秋冬輕奢品」。
每天最關心的,是打卡,最擔心的,是漏卡,最急切的,是如何補卡。
要說如此上進,是在乎那幾百元吧,也不完全是,畢竟報課幾千幾萬也沒見大家眨過眼的。
其中的原因複雜而微妙。
雞娃當然是首要原因,但大概也有迷戀生活被一個個具體而微的目標填滿後,所帶來的充實和快樂吧。
成年人育兒養家的喪與疲憊,需要這樣的雞血和看得見的小小成就來對抗。
你以為這樣簡單的幸福自己總可以把握吧。
陪孩子學習,打個小卡,每天UP三連。
但沒想到的是,入了「0元學」坑後的你,每天真實的狀態其實是這樣的:
那些潛藏在打卡細節里的魔鬼規則,整天折磨你,擾亂你,令你累到意識模糊,最後自動放棄。
首先「連續」二字,就能讓很多家長心力交瘁,誰家不得有點計劃外的情況?尤其是在孩子最「熊」的時候。
就算家長設鬧鐘並靠堅強的意志力做到連續打卡,但怎樣才是合格的打卡,又是另一回事。
有些打卡不是學完就好了,還要做題,不是做了就OK了,還得達到多少準確率,最後打卡打到朋友圈,還得截圖、上傳到系統,中間任何一個環節出錯,那再見。
以上還算是人性的,更坑的看下文。
0元打卡學的重重關卡
有家長兢兢業業地打卡,風雨無阻地打卡,等到打完卡發現打卡規則里小小字寫著「中途不能拖拽進度條」,卒。
還有拿年齡做文章的,付費前你是不知道的,付完錢後,你才懵逼發現7歲以上孩子打卡才有效,而你家娃才3歲。
同樣令人懵逼的是,中途用不知從哪兒冒出來的選項「截胡」你的返現計劃,返現莫名變返課程。
不過,最大的「驚喜」還等在後面。
從前撲後繼中挺過來的你,想著,這會兒總能達標,返現了吧。
這筆錢雖不多,但也算是對自己的一個交代,猶如一枚小小的勳章。
你還規划著和「0元學」機構進一步「締結良緣」(說人話,就是花錢買課),彼此成全。
可沒想到呀,沒想到,「社會主義的鐵拳」來得如此猝不及防。
返現?沒有的。
上來一群念「拖字訣」的人,任你如何擺事實講道理,他們只知演戲演全套:
哎呀,系統崩潰了;
我天,打卡文件丟失了,要重新人工統計,再等等;
裝死;失聯。
有家長跟魚sir反饋,原來的大科學school,如今改名為比X啟蒙的平台,擅自修改打卡規則,現在一直處在裝死失聯中……
如果這些招再穩不住家長,那就使出萬能招,甩鍋給疫情,說啥資金鍊斷了,沒錢了,反正疫情也不會開口喊冤。
接著變相強迫家長簽訂「不平等條約」,返現變返課。
比如最近鬧得沸沸揚揚的「七點十分在家早教」,就用的這套標準流程。
七點十分在家早教給家長的信
一副大仁大義的樣子,簡直感天動地。
有人還會跳出來勸家長,幾百元就算啦,孩子也學到東西了,那些平台也不容易,畢竟也要成本的,大家都難。
哦?魚sir不這麼想。
明明是家長被反薅了。
網上有個段子,大家可以先細品一下:
年卡賣不動,就推0元學
大課賣不動,來看0元學
0元學是靈丹妙藥,瞬間拉動銷量
靠著「0元學」,其實很多平台是賺錢的。
賺錢當然沒錯,但別裝糊塗裝可憐。
參加過的家長應該都知道,「0元學」課程基本都為一次性成本投入的錄播課程,後期可以反覆用。
既然成本固定,那麼只要付費的用戶越多,平台就完全有可能收回成本,實現盈利。
所以,對平台來說,引流是關鍵。
那「0元學」真是太好用的模式了。
畢竟每個人的內心都或多或少住著個「薅羊毛」的靈魂。
那怎樣讓這些奔著「薅羊毛」而來的人,變成付費的人呢?
設置重重關卡。
你以為那些苛刻的打卡規則是平台為了督促你學習嗎,不,是為了督促你放棄。
而現實也確是如此。
這第一波衝著打卡返現而來的人,大部分都很難堅持,那錢也就自然進了平台的腰包。
這還只是平台的第一筆收入,還有一部分用戶會選擇付費購買今後的課程。
這很好理解,「0元學」的打卡規則是一次很好的調教用戶,讓用戶養成使用習慣,增加粘性的機會。
尤其是,當孩子覺得好,家長基本不會過多考慮,一個字:買。
看吧,平台不用花營銷的錢,也不用招太多人,只用一個「0元學」模式,一套課程,就能輕鬆實現流量裂變,盈利閉環。
到頭來,家長們以為是自己在薅羊毛,還怪不好意思的,結果真相是,自己被平台反薅了。
被薅的不僅僅是錢,是時間,是精力,是朋友圈的人際關係,是信任。
最恨的是,頭都快被薅禿了,打卡、要錢、維權,沒一個有結果,有種「蒼天繞過誰」的無奈。
魚sir提醒
這段時間,魚sir收到多位家長關於「0元學」的投訴,涉及早教、古詩詞、成語等課程。
這其實不是偶然。
疫情期間,一些平台看準了「0元學」模式,集中推了一批課程,這些課程更多地涉及素質教育,占用的通常是孩子課後的時間。
而今,這批課程到了集中返學費的時間。
所以,才會出現家長集中投訴的情況,有點類似,「0元學」領域的「跑路」。
按這邏輯,這樣的情況接下去還會繼續出現。
一位受害家長反饋的信息
魚sir想提醒家長的是,繳費前,還是要對機構做些簡單的調查,因為不排除其中存在只為了撈一筆就惡意跑路的平台。
另外,不要失了為孩子的初心,把「0元學」變成了一場無意義的追逐遊戲。
個別家長,毫無意識地入了十幾二十幾門打卡課程,其實孩子根本完不成,最後可能就是為了打卡而打卡,有的甚至只是家長在幫著打卡。
至於,學習的效果,就無從談起了。
魚sir心疼的是大家的時間和精力。
其實「0元學」本身是個好模式,但現在有點被玩壞了,那家長就要調整策略。
首先,不要貪多,每天能堅持高質量完成1-2門,就不錯了。
其次,戰線不要拉得太長,那些打卡半年一年的課程,要謹慎。
別忘了,大家其實是交了錢的。
因此首要考慮的不是自己能不能完成打卡返現,而是這個機構會不會跑路。
戰線拉得越長,風險越高,跟大課包是一個理。
所以,打卡時間跨度越短的課程,風險越低,短還有一個好處,如果孩子不喜歡,可以馬上棄,換其他的。
總歸,現在踩到「0元學」坑的家長們,難免糟心,魚sir的文章未必能幫家長要回來損失,但可以替家長送幾句歌詞給那些不厚道的教育平台或機構:
讓你去瘋
讓你去狂
讓你在沒有我的地方
堅強 (加中劃線)
瑟瑟發抖
如果大家在孩子的學習或課程選擇上有任何疑惑,可以和我單獨交流:Daddy-Fish(微信號),我會根據孩子的具體情況分析,給你有針對性的建議。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0WYLHIBd4Bm1__YvB1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