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遭遇叛逆期,叛逆期孩子的心理特徵父母一定要了解

2019-07-19     蘭芝媽咪

蘭蘭家裡來了客人,叔叔阿姨和一個才兩歲大的小男孩。蘭蘭父母熱情的招待著他們,並且讓蘭蘭把玩具和零食拿出來給弟弟,讓蘭蘭陪著弟弟一起玩。

可是蘭蘭卻不願意,他說那些東西都是他自己的,不想和小朋友分享。父母軟硬兼施,用盡了方法,可是蘭蘭卻執意不聽他們的,甚至啪的一聲關起了房間的門,自己一個人呆在裡面,不願意出來。

顯然,孩子進入叛逆期了

首先我們來了解一下為什麼孩子容易叛逆?

1、父母想要孩子為自己掙臉面

朵朵三歲時就被父母送到了舞蹈培訓班,經過兩年的系統學習,已經能夠獨立完成很多舞蹈。每當家裡來客人時,父母都會叫來朵朵為大家表演,一段優美可愛的舞蹈下來,客人們自然會送上熱烈的掌聲,這讓父母感到臉上有光,很有面子。

然而長時間如此,朵朵漸漸產生了反感,她不願意像小丑一樣成為大家取樂的工具,畢竟朵朵是真心愛跳舞的,而不是把舞蹈當成滿足父母虛榮心的技能。當朵朵一次又一次在客人面前拒絕表演時,自然換來了父母一頓又一頓的責罵,這使得她開始討厭父母,不想聽他們的話,一步步走向叛逆。

很多父母帶著孩子給自己掙臉的心態去培養他們,當孩子學習成績達不到他們要求,沒有按照他們的意思去做事時,父母就會發怒和發脾氣,說一些讓孩子傷心的話,負面的話。這不僅會傷了孩子,更是證明了自己的無能!

2、父母希望孩子當他們的副本

小剛的父母學的都是財務專業,如今一個在稅務局工作了,一個在審計局工作,這都是讓人羨慕的好單位。很自然的小剛父母也希望小剛能夠和他們一樣,大學時選擇相關專業,這樣以後就業的範圍也廣,而且待遇也好。

可是小剛卻有自己的想法,他覺得男孩子就應該趁著年輕出去闖蕩,所以他想要選擇工商管理,以後自己創業做生意。這自然引來了父母的極力反對,因為在他們看來,一切有不穩定因素的工作都等同於無業,等同於浪費青春,瞎胡鬧。

成功的父母都希望孩子能夠和自己一樣,因為他們的工作特別好,所以就會希望孩子能夠朝這個方向發展,未來去做這個家長認為靠得住有發展的行業!父母覺得自己走了半輩子的路,知道怎樣走就是捷徑,怎樣走不會是所謂的走錯路,希望孩子按照自己的版本去生活!

3、父母覺得孩子不正確是不正常的

婷婷的父母看著身邊同事好友的孩子都學了鋼琴,於是也讓婷婷去學,說鋼琴是一項高雅的藝術,將來對她的人際交往很有幫助。可是婷婷試了一次之後就表示不感興趣,她說自己更喜歡手工,也就是用彩泥去捏東西。

父母顯然認為手工學了沒用,他們不理解為什麼自己願意花那麼多錢讓婷婷學鋼琴,卻遭到婷婷拒絕。父母想要嘗試著把婷婷強迫著送到鋼琴班,可是婷婷堅決不願意,甚至說要是父母再這樣就離家出走。

父母已經習慣了孩子的聽話和乖順,突然的改變他們很難適應,因為無法適應,使父母沒有安全感,所以就會去嘮叨和監督。這種行為導致親子關係的不和諧,最終父母反而無法得到自己想要的結果,而孩子也會變得越來越叛逆,和父母的溝壑越來越大。

容易處於叛逆期的三個時期

1、可怕的兩歲時期

強強剛過了兩歲的生日,這段時間他的表現讓父母格外頭疼。每次去超市總是賴在玩具前不願意走,如果父母不給他買,就坐在地上又哭又鬧,甚至還直接躺在地上打起了滾,著實讓父母尷尬不已。

如果父母帶著他去其他小朋友家串門,看到別人的玩具,強強便會一把抓在手裡,怎麼也不願意還給人家,惹得小夥伴眼水直流。雖然父母在一旁也訓斥強強,可他依然我行我素,實在不行就跟著小夥伴一起哭,但是手裡的玩具卻還是不願意丟。

孩子兩歲左右,就會從之前的「小乖乖」變成一個令人感到無奈的「小惡魔」。此時,他們的腦袋正在快速構建自己的世界,於是潛意識會認為一切都是他的。所以他需要什麼的時候,會直接去拿,而不管這是不是自己的東西。而父母制止他的後果,就是孩子更加大聲的哭鬧。

2、7-9歲的小大人

明明剛剛邁入了小學校園,剛剛離開幼兒園生活的他,顯然還不太適應學校的學習節奏,特別是晚上做作業的時候,總是需要父母的不斷催促,而且寫一會就玩一會,經常晚上十一二點才能寫完睡覺。

父母當然會耐心的告訴明明小學和幼兒園的差別,希望他能夠儘快適應。可是明明卻還想著自己能像幼兒園一樣,凡事由父母代辦,當然其中也包括著作業。但這顯然是不能被允許的,所以明明和父母之間便會產生矛盾。

7-9歲是孩子的第2個叛逆期,只是和第1次叛逆期不同,這時的他們是難以適應新的環境。當他們感受到父母和以往不同的態度時,還企圖用撒嬌的方式去得到父母的幫助,顯然這是行不通的。父母的說教只會讓他們變得反感,於是採取不聽從或者是違背的方式去表現自己的意願,也就是父母眼中的叛逆。

3、12–15歲美好的青春期

露露是一名初二的學生,她開始跟很多同齡孩子一樣,漸漸迷上了追星,有了自己喜歡的偶像。她經常會在手機上關注著明星的動態,甚至還想要和同學相約一起去看他們的現場演唱會。

當父母知道這一切後,勃然大怒,他們不僅沒收了露露的手機,還每天輪流盯著露露學習,就是擔心她做出一些出格的事情。在父母的嚴厲制裁下,露露只好順從了他們,選擇壓抑了內心的情感,當然也不願意和父母交流了,每天都沉默少語。

這個時期的孩子,思想意識已經越來越成熟,他們有了一定的是非觀,當然也有了自己的追求。作為父母,應該做到合理的引導,而不只是利用權威強力鎮壓,這樣雖然能得到孩子暫時的妥協,但從長遠來看,對孩子的成長發育其實是不利的。

面對叛逆期,千萬別這樣做

1、強硬對待,全方位打擊

濤濤父母最近總是被請到學校去,因為他不是上課睡覺,就是下課和同學打鬥,甚至還公然頂撞老師。這些行為無論是學校還是家長顯然都是無法接受的,濤濤父母回到家中後,便對孩子一頓打罵,指責濤濤一事無成,讓他們丟盡了臉面。

之後只要濤濤表現不好,父母都會採取棍棒教育,這讓濤濤變得越來越不願意和他們交流,對於父母的話更是置之不理,在他看來大不了就是多一次打罵而已。和身體上的傷痕相比,濤濤心中對父母早已失望,誰也不敢保證他會不會做出更激烈的行為。

2、只關心成績

小紅的父母平時工作很忙,沒有太多的時間輔導她學習,但他們對於小紅的成績一直都很看重。如果小紅考得好,他們自然喜笑顏開物質獎勵,但是小紅稍微考得不如意,他們便諸多指責,說她比起某某某差的太遠,處處不如其他孩子。

現在的孩子學習壓力很大,父母不要老是把成績掛在嘴邊,這樣會讓孩子對父母的交流非常反感。成績不是一切,家長更要關心孩子的生活和心理健康,應該從孩子德日常生活和家事入手,穩定孩子德情緒,打開孩子的心扉,再慢慢深入交流。

3、父母過於敏感,不允許孩子犯錯

小艾特別喜歡幫父母做事情,然而只有三歲的她總是幫倒忙。她想幫媽媽包餃子,可是卻總是把麵粉灑的一地;她想幫爸爸刮鬍子,但卻經常造成小小的流血事件;她也想收拾自己的衣櫃,可是衣服卻被翻得越來越亂……

孩子犯錯非常正常,父母不要過於敏感,這只是他們成長的畢竟階段。這個階段正是孩子形成自主意識的重要時期,家長要放手讓孩子自己去嘗試,並且要允許他們犯錯。父母要做的就是在孩子犯錯以後,幫助孩子找到原因,並教導孩子如何改正,學會正確的做法。

4、在孩子面前做不良示範

小豪的父母嚴禁小豪玩手機,哪怕是查資料也不行,因為他們覺得無法把控孩子,而且玩手機本身就會上癮。但是他們自己卻整天抱著手機看電視玩遊戲,甚至帶小豪一起出門玩的時候,也不忘捧著手機,讓小豪意見頗多。

父母不注意自己在孩子面前的行為舉止,很容易給孩子起到了不好的示範作用。他們的言行是孩子最直觀的教材,對孩子的成長影響深遠。即使孩子沒有模仿父母的不良行為,也會讓孩子對家長喪失信心和尊重,久而久之就會疏遠家長。

5、喪失信心,放任自流

磊磊學習成績一直不理想,父母不知道說了他多少次,可是磊磊卻絲毫沒有悔改之意,仍然是想幹什麼就幹什麼,這讓父母對他非常失望。漸漸的也就不願意再管他了,他們覺得反正管也管不住,就任由他自己發展吧。

有些父母在面對青春期孩子叛逆的情況,管教幾回之後發現毫無作用,就會對自己和孩子喪失信心。對孩子的言行、做法、想法、成績等一切都不在關注和指導,對孩子放任自流,不管不顧。久而久之,等到孩子真的出了問題,才發現為時已晚,後悔莫及。

卡耐基說:做一個好聽眾,鼓勵別人說說他們自己,父母在平時需要多加註意孩子的言行,也要認真的傾聽孩子的內心需求,不要用自己所謂的忙、亂等干擾真正的親子溝通。

什麼是皮格馬利翁效應呢?

古希臘的雕塑家皮格馬利翁無意中得到一塊上好的材料,他把這個材料雕刻成了一個美女的雕塑,不知不覺中竟然愛上了她。

於是皮格馬利翁日復一日卻從未間斷的向繆斯女神請求,希望能夠讓這個雕塑變成真人。女神終於被他感動,實現了他的願望。

從此,皮格馬利翁和美女幸福的相伴一生。

皮格馬利翁效應,又叫「自我實現的預言」,說的是,當我們去期望某件事情會發生的時候,這件事情就會真的發生。

如何正確用在孩子身上

美國心理學家羅森塔爾對小學生進行了一個實驗。

他對一所小學的學生進行了智商測試,並且名單中隨機抽取了幾位,告訴老師他們智商超人,一年之後成績肯定有很大的突破,當然這些不能讓其他人知道。

一年後當他再次追蹤調查這幾位學生時,發現正如他所料,這些孩子的成績在年級都是非常優異的。

當然這些孩子的智商實屬一般,但是在他潛移默化的影響下,老師認定了這些孩子很聰明,而老師的這種狀態自然也會影響到孩子,使得他們自然而然的朝著好的方向去發展。

人生中有太多的選擇,決定我們高度的只有自己。父母要善於引導孩子,接受孩子,這樣我們才能看到不一樣的他們。

人性最深切的渴望就是獲得他人的讚賞。—— 哈佛大學教授、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qjE2wBmyVoG_1ZiN_u.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