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于1911年的吴维果妻陈氏节孝坊(双旌节孝坊),是厦门境内最后一座古代牌坊
村外田野里的许承宰妻江氏贞寿坊
郑文贞妻杨氏节孝坊
许玉田妻陈氏节孝坊
委屈的傅士渊妻吴氏贞寿坊
原位于集美区灌口镇李林村的陈国璧妻柯氏贞寿坊,现被搬迁到灌口镇风景湖公园里
同样嵌进墙的陈日升妻张氏节孝坊
嵌进墙里的庄允升妻张氏节孝坊
花费漫长时间申报建成的苏清浮妻洪氏节孝坊
王纯开妻陈氏节孝坊
“进入厦门城”,选自《大清帝国城市印象》,249页
建成于1610年的蔡宗德妾杨氏贞节坊,全国首例为小妾立坊,也是厦门现存年代最早的贞节牌坊
古代牌坊类型很多,但以贞节牌坊数量最为庞大。这是一笔尴尬的遗产。每座贞节牌坊背后,都有一个无比悲痛、苦难和长久忍耐的故事,令人心酸。
贞节观念自古就有,经过程朱理学的强调,才成为女性最高的价值,极端的表达方式就是“饿死事小,失节事大”。明清时期,因为朝廷大力提倡,中国各地大建贞节牌坊。朱熹曾在同安当过主簿,教化民众,当地所受理学的影响最深。《同安县志》旧序云:“同为礼义之邦,节烈最多。”有人统计民国版《同安县志》记载的明清两代节妇共1480人。今厦门市的辖境内,曾经矗立起不下40座贞节牌坊,据历史学博士黄绍坚实地调查,至今尚存11座。
贞节牌坊是专门为女性建立的纪念建筑,是对那些守节寡妇的品行的表彰,是传统女性美德的空间化表达。如今,“三从四德”已沦为历史的笑柄,贞节牌坊亦凋零殆尽。
寻找厦门的贞节牌坊,其实是追忆一个被我们无情地抛弃的时代。它是好是坏,已经不重要了。回望过去,至少让我们明白自己走得有多远。
厦门老牌坊,曾经的历史
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符号。牌坊,毫无疑问,正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符号之一。
1912年,在美国归正教会牧师菲力浦·威尔逊·毕(Philip Wilson Pitcher)出版的著作《厦门概况》封面上,只有一幅手绘牌坊草图。这是一座四柱三间重檐庑廊顶牌坊,匾额上书“厦门”两个大字,明间立柱上的对联是:“厦庇五洲客,门收万顷涛”,这是旧时宣传厦门的一副名联。次间边柱上的对联是:“福地钦名胜,建邦仰阜康”。合起来看,藏头“福建厦门”四字。
更早之前,在1843年英国出版的画册《大清帝国城市印象》,已经提到厦门的牌坊。书中,由英国人托罗斯·阿罗姆(Thomas Allom)制作的许多幅铜版画中,有一幅名叫“进入厦门城”,画的正是厦门城门口的牌坊。由赖特(G.N.Wright)撰写的文字说明,是这样介绍的:“闽南城市中,厦门并不古老,所以只有一座牌坊……外国人把这座牌坊作为厦门城的象征。”
厦门的牌坊发展很快。在1912年出版的《厦门概况》英文原版书中,有另一幅有关厦门牌坊的照片,匾额上,隐约可见“勋崇山海”四字。查《民国厦门市志》,有“勋崇山海坊”,在崎岭(今思明区文园路将军祠一带),为威略将军吴英立。
这不是将军祠一带唯一的牌坊。在哲夫、翁如泉、张羽等人编著的《厦门旧影》一书中,有一幅照片《将军祠牌坊》(The Memorial Arch at Amoy),照片中共有三座牌坊,呈“Z”字形排列,正中那座牌坊匾额是:“钦赐祭葬”。这幅照片的中文译名显然有误,查《民国厦门市志》,在吴村埔(今思明区文园路梧村)一带,共有4座牌坊,其中“赐葬坊”为提督陈化成立,“孝子坊”为举人吴惇立,还有2座“乐善好施坊”,一座为黄心广立,一座为吴鹄立。照片所拍,应该就是这4座牌坊中的3座。
在《民国厦门市志》中,共记录厦门岛内的30座牌坊,其中“赐葬坊”4座,“节孝坊”12座,“节烈坊”1座,“墓道坊”2座,“乐善好施坊”2座,“孝子坊”2座。而在《民国同安县志》中,记录当时同安境内(包括今天同安区、翔安区、集美区等地)的84座牌坊,其中当年已废的牌坊38座,当年还在的牌坊46座。当年存在的牌坊中,有“升平人瑞坊”3座,“贞寿坊”4座,“节孝坊”25座。参照《乾隆马巷厅志》,至少还有1座牌坊不在上述记录中。
可见,根据方志记载,在今天厦门全市范围内,至少有过115座牌坊。这并不是全部。颜立水先生等人,还发现了方志里失载的同安汀溪镇五峰村的1座“贞寿坊”、1座“节孝坊”、同安区大同街道溪边街的1座“节孝坊”、以及多座“墓道坊”等牌坊式建筑。
岁月悠悠,厦门曾有的老牌坊多已消失。但是,许多厦门人可能并不知道,在厦门,还有一些老牌坊存在。
厦门现存的贞节牌坊有11座
关于牌坊,有各种不同的分类方法。一般来说,将牌坊分为5大类:
“贞节牌坊”(包括贞节坊、贞烈坊、节孝坊、贞寿坊等),专为妇女而立;
“纪功铭德坊”(包括各种纪功坊、科举坊、乐善好施坊、孝子坊等),为褒扬男子而立;
“升平人瑞坊”,专为高寿老人而立;
“标志坊”(包括门坊、里坊,以及旧时立在相关官署前的平政坊、亲民坊、贞肃坊、风纪坊等),作为一个地方的标志性建筑;
“墓道坊”,专门立在高官显宦的墓道前。
厦门全市现存的贞节牌坊,共有11座,其中贞节坊1座、节孝坊7座、贞寿坊3座,另外还有3座贞节牌坊的残件。
现存最早的贞节牌坊:
“蔡宗德妾杨氏贞节坊”
今日同安区大同街道碧岳社区这一片区域,历史上是福州、泉州通往同安的官道(闽粤官道)途经之处,文物荟萃,有叶氏郡马府、凤山文笔塔(凤山古塔)、苏颂故里碑、甘露亭、铭恩亭、凤山钟秀坊、天兴寺等古代文物或文物遗址。这些地方正好连成一线,游览起来非常方便。
从同安区大同街道南门桥边的铺前街进入,街边小巷口,首先看到的,就是位于铺前里6号旁的牌坊“蔡宗德妾杨氏贞节坊”,当地人俗称“小妾坊”。由于路面垫高的缘故,牌坊看起来有点矮,上面醒目地挂着“限高2米”的交通标志牌。牌坊上的小额坊和花板上的文字表明,这座牌坊建成于1610年(明代万历38年),为蔡宗德小妾杨氏立。
蔡宗德是明代一位举人,官当得不大,为六品的通判。但他官声不错,而且他的子孙们很争气。蔡宗德的儿子蔡贵易,中进士,官至浙江按察使(约等于今天的副省长)。蔡贵易的墓,在翔安区新店镇吕塘社区董水里,其墓道坊“望洋阡”,则在董水前里,均至今犹存。蔡宗德的孙子蔡献臣,也是进士,是同安历史文化名人。
杨氏本人,没有留下名字。从她孙子蔡献臣留下的诗文和颜立水先生等人的考证中可以知道,杨氏15岁嫁给蔡宗德为妾,23岁守寡,亲生儿子早殁。在蔡宗德妻洪氏过世后,她撑起整个家,抚育嫡子蔡贵易及蔡贵易的儿子蔡献臣成才。蔡献臣跟这位庶祖母的感情很好,曾赋诗怀念:“吾生恩育德,临讳独潸然”。1604年(明代万历32年),蔡献臣专门上疏,为庶祖母请旌表,称“妻之事夫,犹臣之事君。臣之尽忠,既无分于大小;妻之立节,又何问于嫡庶?”结果,朝廷特别恩准,为杨氏立坊。
这座牌坊,是厦门现存最早的贞节牌坊,也是厦门现存唯一的贞节坊。《同安古牌坊》一书中说,它还是全国“为妾立坊第一例”。
有洋人雕像的贞节牌坊:
“王纯开妻陈氏节孝坊”
在今天同安区大同街道同新路南端,南门邮政局门口,立着一座牌坊:“王纯开妻陈氏节孝坊”。这座牌坊没有明确的建筑时间,根据上面青石板所刻官员名单及其任职时间推算,它大约建成于1807年(清代嘉庆12年)。
这座牌坊的最大特色,在于花板上几幅完整、清晰、古拙的人物雕像。一幅是高龄老奶奶端坐在椅子上,笑眯眯地看着走近的儿媳与孙子。一幅是老大爷,满意地欣赏着舞台上演出的武戏。一幅是老大爷悠闲地在江边垂钓,有位客人前来拜访。一幅是老大爷站在树下,正在接待一位来访的官员。这些人物,均作明代的衣冠打扮。尤其最后这幅最珍贵,在官员身后,跟着一位小跟班,长着高鼻梁,深眼窝,头发卷曲,身穿洋服,显然是西方人(洋人)的形象。
在牌坊花板上出现西洋人形象,并不多见。据我所知,只有漳州新华东路东端岳口街上的“勇壮简易坊”和“闽越雄声坊”上,有洋人形象雕刻。漳州那两处牌坊,都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顺提一句,在同安区汽车站(南)对面小巷中,“正一宫”大门两侧的石雕上,也各有一幅西洋人举旗牵狮、西洋人举壶引象的石雕,弥足珍贵。
花了22年才立起的贞节牌坊:
“苏清浮妻洪氏节孝坊”
在翔安区新店镇澳头社区上施里,村外田地间,就在东亚电力厦门东部燃气电厂大门外,立着一座牌坊“苏清浮妻洪氏节孝坊”,匾额上镌“天旌节孝”四字,额坊上刻“旌表同安诰赠武德佐骑尉苏清浮妻、诰赠五品洪太宜人坊”。但牌坊东侧次间的小额坊和檐顶已倒塌,急需文物部门修缮。
这座牌坊的珍贵,在于其背面的两块青石板,诉说着立起一座牌坊有多么不容易。一块上刻:“咸丰岁次辛酉年(1861年),呈请恩准旌表”,另一块上刻:“光绪九年(1883年)岁次癸未十一月立”。也就是说,从申请到批准立坊,共花了22年时间。
被嵌进墙里的贞节牌坊:
“庄允升妻张氏节孝坊”和
“陈日升妻张氏节孝坊”
“庄允升妻张氏节孝坊”,位于同安区祥平街道祥路里(老街)86号,大约建成于1767年(清代乾隆32年)。“陈日升妻张氏节孝坊”,清代牌坊,建成时间不详,位于同安区大同街道溪边街138号旁。
这两座牌坊,有两个共同特点:一是都被嵌进墙里,成为民居的一部分。也许正因如此,它们才能被保留至今吧?二是它们的正面花板上,都有类似的“天官献瑞”人物雕像。左边人物手捧帽子(冠),右边人物手捧酒杯(爵),喻意“加官进爵”。
有“天官献瑞”人物雕像的,还有“郑文贞妻杨氏节孝坊”,大约建成于1785年(清代乾隆50年),位于同安区五显镇埯炉村五显宫里2号斜对面,其实就在五显第一溪桥北侧、同安影视城停车场边的小巷里,五显镇政府办公楼后墙外。它倒没被嵌进墙里,而是立在一堆乱草丛中。这座牌坊的明间第三层上,有石制斗拱和莲花形垂柱,最有特色。它的正面花板上,左边人物手捧帽子(冠),右边人物手捧有虎钮的官印,喻意“升官掌权”。
高龄老奶奶们的贞节牌坊:
贞寿坊
在贞节牌坊中,有一类是专门为高龄老奶奶们而立,称“贞寿坊”。厦门现存牌坊中,有3座较完整的贞寿坊:
一座是“陈国璧妻柯氏贞寿坊”,建成于1782年(清代乾隆47年),为时年102岁的柯氏老奶奶所立,原来位于集美区灌口镇李林村里,现在被移到集美区灌口镇风景湖公园,就在金龙桥黄庄一侧桥头边。看得出,这座牌坊被修复一新,显得很气派。
一座是“许承宰妻江氏贞寿坊”,建成于1787年(清代乾隆52年),为时年101岁、五世同堂的江氏老奶奶所立,位于同安区汀溪镇五峰村当店社的村外田地间。在阡陌纵横的田野陪衬下,在远处大山的烘托下,这座贞寿坊韵味十足。顺提一下,在五峰村庄上社的路边,还有一座贞节牌坊“许玉田妻陈氏节孝坊”,建成于1799年(清代嘉庆4年),两者相距大约1公里多。去五峰村“德安古堡”旅游者,可以顺路去参观一下这两座牌坊。
一座是“傅士渊妻吴氏贞寿坊”,建成于1841年(清代道光21年),为时年102岁的吴氏老奶奶所立,现位于同安区大同街道顶溪头一里100号对面,就在汽车修理厂后墙外、与“嘉祥公寓”挡土墙之间的狭窄缝隙里,许多人都找不到。经过汽车修理厂师傅同意,我翻过一大堆废弃的汽车零件堆之后,终于见到这座久闻其名的牌坊。
另外,厦门还有两座贞寿坊残件:
一座是“高育茂妻洪氏贞寿坊”,建成于1789年(清代乾隆54年),为时年106岁的洪氏老奶奶而立,被《同安古牌坊》一书称为“是保存最完好的清代牌坊”,原来位于同安区大同街道后炉街太守巷30号斜对面,但现在因为房地产开发,已毁。据太守巷居民王福能大爷介绍,这座贞寿坊的部件,由高氏后人收藏,据说准备重建,但愿能早日见到它的新生。
一座是“萱寿延祺坊”,建成于1766年(清代乾隆31年),为吴必达母亲、时年91岁的王氏老奶奶而立,而且是乾隆皇帝御笔亲书匾额,原来在同安区大同街道溪边街“碧溪殿”(“龙虎宫”)前,已毁。据吴氏后人吴国灿先生和吴金耀先生说,牌坊是在1958年炮轰金门时,被拆毁去做工事。但牌坊残件“萱寿延祺”匾额和“赐水师提督吴必达母王氏九十一寿匾”石板,现收藏于同安博物馆西侧“碑刻廊”里。吴氏后人还保存着一块与牌坊匾额相同的“萱寿延祺”木匾。
厦门最后一座贞节牌坊:
“吴维果妻陈氏、胞侄(吴)昭
坦妻庄氏节孝坊”(“双旌坊”)
在同安区洪塘镇石浔村西的大榕树下,就在“博石凾宫”后面,还有一座贞节牌坊“吴维果妻陈氏、胞侄(吴)昭坦妻庄氏节孝坊”,俗称“双旌坊”。明间下面的通道,不时仍有村民和车辆来来往往。这座牌坊最有特色之处,是坊下的八只小石兽,其中有四只石狮,两只石虎,两只石兔。可惜其中一只石兔已不知去向,估计被来往的车辆撞毁了吧?我最喜欢北侧的小石虎,尾巴卷翘,非常可爱、卡通的样子。
最重要的是,这座牌坊建成于1911年(清代宣统3年),就是清朝灭亡、皇帝制度灭亡的那一年,所以它也就成了厦门境内立起的最后一座古牌坊。
汉唐儒家空谈贞节,宫廷秽闻频传,所以有“臭汉脏唐”之说。经宋儒大力提倡,民间妇女开始流行守节,元朝形成了一套旌表节妇制度,明清发扬光大,绝大多数贞节牌坊是这两个朝代兴建的。
设想明清时期,一位妇女想要建座贞节牌坊,她该怎么办?光守节不够,有钱也不够,最重要的是必须向朝廷申报批准。
申报的标准,明代以及清初都要求妇女守节20年以上。如康熙六年议准:“民妇三十岁以前夫亡守节,至五十岁以后完全节操者,题请旌表。”雍正皇帝把标准降低为守节满15年以上,此后全国旌表的节妇数量大增。
申报手续很繁琐。明初的程序是这样走的:先由基层里老或学校将贞节烈女的事迹报告给县官,县官上报府,由府核查后上呈礼部;礼部再发文向府、州县、里甲等要求保勘,交给按察院审定,最后再由礼部统一奏请皇上旌表。因为程序极为繁复、漫长,经常被各级官僚刁难勒索,后来逐渐简化手续。晚清同安县“苏清浮妻洪氏节孝坊”从申报到建成,前后花了22年时间,算是一个比较极端的例子。
节妇一旦被朝廷旌表,可以享受一些实际好处,例如免除差役,享受救济,同时会获得一笔30两官银兴建牌坊。通常,这些银子绰绰有余。
因为旌表的节妇越来越多,清政府的财政不堪重负,嘉庆以后就想了两个省钱的办法:一是不建专坊,改建总坊,也就是花30两银子建一座牌坊,刻上许多节妇的名字;二是不建专坊,改向节妇赠送一个写着“清标彤管”的匾额。当然,有些家族认为受到皇上旌表是夸耀乡里的大喜事,愿意自己掏钱建牌坊,官府乐观其成。
建造一座贞节牌坊是很费钱费力的。这里说个宁化大画家黄慎的故事。黄慎幼年失父,由守寡的母亲养大,他最大的梦想就是为母亲建贞节牌坊,为此耗光了在扬州卖画挣来的全部家当。许齐卓《瘿瓢山人小传》说:“母节孝,为倾囊请于官,建立坊表。妻与子或至无以糊其口。”直到79岁高龄,他还要从宁化跑到永安去卖画。
遗憾的是,像绝大多数牌坊一样,黄慎母亲的节孝牌坊早已圮废不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