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下都,不仅仅是一段历史!
原创:英华
来源:英华时光
燕下都,不仅仅是一段历史!
初秋,走进易县县城东南的广阔平原,沿乡村公路,穿过片片青纱帐,就可以见到散落在这里的十座大大小小的土丘。这些高矮错落的土丘,便是燕下都时期的宫殿基址和陵墓的封土。在附近的村子,随意寻问这里的村民,他们便可以指出“武阳台”“老姆台”等代表性宫殿基址的方位。两千多年来,人们在此世代繁衍,村庄、田野已和这片已知发现最大的战国都城遗址融为一体,共同见证着历史更迭与沧桑。
武阳台航拍图 杨增红摄影
翻开易县县志,“燕下都”在三十编中自成一编,记录详实。燕国,是周初所封的重要同姓诸候国之一,位列战国“七雄”之一,称“万乘之国”,从受封之年到公元前222年被秦所灭,历时八百余年。
《史记·燕世家》记载,周武王灭商纣以后,封召公于燕。燕国的都城设在"蓟",称上都,在今北京一带。燕下都为春秋后期燕文公所建,又称“武阳城”。战国时,公元前311年,燕昭王在“子之之乱”后即位,成为燕国第三十九任国君。这是一位敢担当、勇作为的明主,上任伊始便扩建燕下都,问计于良师,高筑黄金台,礼贤下士,广聚人才,乐毅、邹衍、剧辛等纷然赶来报效。在这些英才的辅佐下,燕国中兴崛起,称雄一方。“燕昭延郭隗,遂筑黄金台。剧辛方赵至,邹衍复齐来。”唐代大诗人李白在诗作《古风》中曾这样描述。此后,燕昭王又大举扩建都城,至秦灭燕,燕下都作为燕国都城长达300余年。燕国史上,燕昭王招贤纳士、秦开北伐东胡、乐毅伐齐、荆轲刺秦等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均发生在燕下都时期,并留下了千金买骨、鹬蚌相争、气贯长虹等成语典故。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和燕下都文管所工作人员刘玉霞一起走进武阳台遗址,从两层高出地面约11米的夯土台基中我们依旧可以想见当年建筑之雄伟。据刘玉霞介绍,燕下都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北易水和中易水之间,形状呈长方形,东西约8公里,南北约4-6公里,总面积约40平方公里,据推测城中人口约30万,是燕国南方的战略要地。燕下都故城分为东城和西城,宫殿区位于东城东北部。主体宫殿建筑夯土基址共有4座。武阳台既是宫殿区内的中心建筑,也是主体宫殿建筑最南端的一座,往北,依次还有望景台、张公台和城外的老姆台。其他宫殿建筑群,均围绕武阳台而建,分布在东西、东南和西南三处,分别是小平台、路家台、老爷庙台宫殿建筑群。
刘玉霞说:“燕下都遗址出土文物总量约10万余件,主要是建筑构件及生产用具、礼器、兵器、货币等。其中,新中国成立后出土的战国铜人和透雕龙凤纹铜铺首被专家定为国宝。”在易县博物馆,一件件陶管、瓦当等文物静默着述说着那段过往,也向世人展示着在生产条件相对落后的战国时期,匠人们心思之巧妙。这种匠心在燕下都遗址多有体现。在燕下都城墙遗址,我们可以透过穿棍、穿绳的建筑痕迹,进一步认识城垣的建筑方法,也可以充分感受匠人们选址、建造的艰辛而不朽的过程。而一代又一代的易县人民正是通过发扬这种匠心精神,延续侠肝义胆的精神血脉,创造续写着灿烂的易水文化。
燕下都遗址古城墙一角 刘振武摄影
透雕龙凤纹铜铺首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非常重视遗址保护,并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文化遗产保护理念深入人心,使得燕下都遗址保护成为我国大型古遗址保护初期阶段的典范。1964年,文化部牵头举办的“大型古遗址保护工作座谈会”,就选定在已率先完成“四有”工作的燕下都遗址召开,从此“大型古遗址”即“大遗址”这一文物保护新概念登上了历史舞台。
改革开放后,随着综合国力的增强,国家对文物保护的投入不断加大,武阳台、老姆台、西城墙等重要遗址点的本体防护工程得以顺利实施。2001年,着手编制保护规划,到2012年河北省人民政府颁布《关于公布易县燕下都遗址保护总体规划的通知》,历经11年,规划基本围绕遗址保护、利用、管理和研究四个方面开展。“十一五”期间,燕下都遗址为全国百处重点保护的大遗址之一。在《燕下都遗址保护总体规划》的理念指导和工作框架下,燕下都遗址实施了数年持续不断的保护工程,“十一五”至“十二五”期间,共实施古墓葬安防试用工程、遗址本体保护和安全防护、环境整治、遗址全景航空测绘、可移动金属文物科技保护等五大类二十多项保护工程。燕下都的保护工作,受到了专家和相关人士的肯定。2013年12月,由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柴小明书记任首席专家的《大遗址保护行动追踪研究》课题组对燕下都遗址深入调研,认为“燕下都遗址这种以最大程度保持遗址原貌为基础,开展保护和维修工程的做法,值得其他大遗址借鉴”。
武阳台遗址 于志浩摄影
九女台遗址 杨增红摄影
河北又称燕赵大地,燕文化是河北省主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燕下都遗址是燕文化标志性遗存之一,是研究战国时期燕国历史的一大宝地。
易县作协主席李文通曾著书《我们的燕国》,介绍燕国影响至今的重大事件,挖掘整理燕文化的宝贵遗存。就如书名所言,燕下都,在易县不仅仅是一段历史,而是一段可见、可寻、可生长的文化记忆,它正期待着开发、研究、利用,把丰富灿烂的燕文化奉献给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