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高质量发展调研④|全省乡村振兴综合改革试点如何激发新活力?

2019-10-21     惠州农业农村

10月17日,是全国第六个扶贫日。全面实施精准扶贫方略和乡村振兴战略都是我国新时代补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短板、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战略部署,党的十八大以来,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的全面实施,为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实施提供了重要借鉴。

去年3月,惠州被列为全省乡村振兴综合改革试点,惠州市委十一届六次全会提出紧抓乡村振兴综合改革试点为契机,落实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五个振兴”,推动乡村振兴走在全省前列。

今年以来,惠州农业聚焦于补齐乡村发展短板,坚持乡村振兴党建引领、规划先行,重点围绕“美丽乡村建设”“三清三拆三整治”等工作,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污水处理、“厕所革命”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效,释放出大量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空间及机遇,一幅生态美、家园美、产业旺、农民富的美丽乡村画卷正徐徐展开。



多规合一

规划绘制乡村美好图景

田牌村,距离博罗县城约6公里,到惠州市区仅20分钟车程,交通便利,区位优势显著,加上毗邻稿树下水库,丰富的水资源让该村成为博罗县优质水果种植基地之一,田牌杨桃和黄皮远近驰名,而田牌山茶更是历史悠久,半数以上村民以茶为生。

因为水生态良好,吸引市民前来游玩,村里兴起了农家乐、民宿等乡村餐饮旅游服业。得益于其地理及资源优势,田牌村被列为城郊融合提升类村庄建设目标,这类村庄最适宜发展旅游。然而,在此之前,田牌村的产业发展并未发挥出其特色亮点,质量和效益不高,对村民收入和集体经济带动力不强。

“环境脏乱差,村庄道路、公共服务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更重要的是,企业来村里发展没有合适的土地资源。”田牌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何日胜说。


田牌村被列为城郊融合提升类村庄建设目标,发展乡村旅游。


为了进一步捋清田牌村的振兴目标,该村请来上海交通大学规划建筑设计研究院的设计团队,从农房建筑风貌管控、建设多规合一,及农村产业发展角度入手,针对田牌村庄建设短板及问题,整体谋划未来十年建设发展蓝图。

通过规划设计师两个月的现场走访,问题显现了:村宅面积超标现象较为普遍,超过150平方米,甚至200平方米的宅基地比比皆是,压缩了村道空间、公共区域建设用地面积,更消耗了土地空间资源。

出现这样的问题,一方面是村民在建设过程中,缺乏对乡村规划的了解和认知;另一方面,也在于此前规划的不统一,如土地总规、全域旅游总规、生活污水处理总规、乡镇城规等,内容繁多且侧重点不同,已不适用于当前乡村振兴战略的整体推进,难以解决村里实际存在问题。而这些,也是惠州乡村发展面临的通病。

“先整治后提升,一张蓝图绘到底。”惠州市农业农村局局长朱晓文说,重新制定的村庄规划要充分融入土地利用、多规合一、产业发展、居民点建设、人居环境整治、生态保护和历史文化传承等工作中,坚持“先规划、后设计、再建设”以及“没规划不建设,没规划不投入”的原则,挖掘乡村闲置土地的资源,并处理好村集体资产问题,通过这些空置资源来支持农村一二三产结构的调整,实现融合发展。

如今,全市包括田牌村在内的1043个行政村和2812个50户以上较集中自然村村庄规划已全部编制完成村庄规划,实现村庄规划全覆盖和多规合一,规划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得到进一步提升。

聚焦基建

筑牢乡村转型升级之基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涉及农村、农业的各个方面,是一项长期性工作,其关键在于把基础抓实抓好,尤其是村容村貌、卫生保洁等方面。

今年以来,惠州全力推进乡村环境整治,坚持问题导向,致力于乡村“三清三拆三整治”工作,深入开展美丽乡村“三大行动”,推进“厕所革命”,农村人居环境得到全面提升。

在浩浩的东江岸边,有一座古村——惠城区横沥镇墨园村——正上演着破茧羽化的美丽转变。墨园村拥有着围门楼、墨园古井、大夫第、老书室、茂记大屋、英记大屋和义记大屋等10多座约350间清代古建筑,是距离主城区最近、规模最大、保存较好的古建筑群,历史价值高,文化底蕴丰富。


墨园村拥有保存较好的古建筑群,历史价值和文化底蕴丰富。


把传统农耕为主的墨园村转型升级为乡村旅游胜地,一直是墨园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朱文杰的愿望。然而,相比墨园村的历史文化资源,其乡村基础建设显得有些逊色。

今年初,村里的油菜花盛开时,许多游客前来拍照,游览古建筑,爆满的游客量甚至导致了交通大拥堵,“停车位少、导游、餐饮服务都未能跟上,这样的农旅体验差强人意。”朱文杰坦言,发展乡村还是要从基础做起。

确定了发展思路后,墨园村集中力量,拓宽道路、铺设污水管网、建立污水净化系统,并全面维护修缮古建筑群,打响了一场轰轰烈烈的乡村美化改造工程。

如今,墨园村内来回穿梭着工程车辆,各类基建项目紧密开工。按照计划,今年内,村里的主干道将被拓宽至5米,并进行全面硬底化建设,村内还要铺设约6公里的地下排污管网,串联起530多户村民,增设公共厕所2个,建设古树花木场观光旅游景点等。


墨园村首个乡村旅游项目“墨园里”开张营业,给乡村旅游注入了新活力。


8月,墨园村首个乡村旅游项目“墨园里”开张营业,其在古屋建筑基础上,重新装修改造成为集民宿、教育研学等为一体的综合性农旅基地,为中小学及教育培训机构提供课外游玩和教育活动。整个暑假,墨园里的培训场次全部订满,给乡村旅游注入了新的活力。

墨园村是惠州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缩影。事实上,在这个过程中,许多细小问题还需要深入思考,比如一些村庄把村里的小溪污水整治好了,建立了污水设施,但上游源头问题没有解决,河流污染依然看不出实效;在“厕所革命”中,如何实现粪便无害化处理,如何实现雨污分流等,都是需要探索的内容。

朱晓文表示,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与人居环境整治密切相关,需要在科学规划指引下统筹开展,在垃圾处理方面,将重点放在解决保洁员制度上,实现由村级管理到镇环卫所统筹的转变;在污水处理方面,将出台便捷实惠的建设管理模式指南,避免建后失管现象的发生。

党建引领

村民齐心共建美丽家园

村民是农村环境整治的受益主体,也是重要的参与者。“没有村民的参与很难实现乡村全面的振兴。”朱晓文表示,要发挥基层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调动起村民主动参与的积极性。

在惠东县铁涌镇油麻地村,党建引领的作用正在显现,村民共建美丽家园的愿望形成了合力。


惠东县铁涌镇油麻地村,村民经常聚在议事亭共商村务。


“大家平日生活有什么难处,尽管提出,在环境卫生治理方面有什么好的建议,也请踊跃发言。”在惠东油麻地村内的一株树龄上百年大榕树下,绿荫如盖,村委会主任陈耀宏常常召集村里人举办这样的集会,大家围坐在一起有说有笑,在轻松的气氛中,很多村内重要事务得到了村民认可和推进。

村里大小事务要和村民沟通再执行,这是油麻地村近两年来形成的常态化村务工作流程,也是该村紧抓党建工作的缩影。

“以党建‘四化’工程引领乡村振兴,让基层工作开展的更为畅通。”铁涌镇委组织委员罗导华介绍说,油麻地村通过规范化、智慧化、协同化、法治化的党组织建设,形成了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合力;同时,该村还引进了智慧党建项目建设,将党员学习教育、党务公开、党建动态等,通过广电网络系统以及户外大屏幕向全村传播,并对全村公共领域24小时进行监控,实现了党建工作智慧化。


油麻地村推进人居环境整治工作,设置“党员责任岗”,划定出绿化、环境卫生保洁责任的包干区。


走在油麻地村的乡间小路,一尘不染,放眼望去的另一边就是内陆海考洲洋,海天一色间几只白色鹭鸟低空掠过,自然风光与乡村人文完美交融,“鹭鸟天堂,最美渔村”,油麻地村魅力十足,名不虚传。

当前,油麻地村正积极推进人居环境整治工作,通过实施党建“四化”等工程,组建乡贤理事会,积极发挥党建先锋和在外乡贤的优势和作用,村民参与整洁家乡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

“在征求党员群众、村民代表、乡贤理事会成员的意见后,将人居环境整治、乡村保洁等纳入村规民约,既提高了群众参与乡村振兴的力度,又确保村规民约有更强的执行力。”陈耀宏说,村内还自发成立了“乡村振兴三清三拆先锋队”“抢险应急先锋队”和“爱心公益先锋队”等民间组织,形成了美丽乡村的共建共治共享格局。


被称为“鹭鸟天堂,最美渔村”的油麻地村魅力十足,自然风光与乡村人文完美交融。


为了将环境整治工作落实到位,该村还将党员责任分区分片,设置6个“党员责任岗”,划定出绿化、环境卫生保洁责任的包干区形式,进一步增强了党员的身份自觉。

“保持房前屋后和室内清洁整齐;保持村庄整洁、美化;保持河道、沟渠洁净;保持公共设施完好……”在村委会门口,《致油麻地全体村民的一封信》非常显眼。此前,该信已被印发至每户村民,成为村民的“日常生活准则”。

观察眼

面子、里子都要美乡村才能长久美丽

乡村振兴中的重要内容就是以人居环境整治为突破口,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事关对外形象,事关人民福祉。对于惠州这座历史文化深厚、传统岭南城市来说,走具有惠州特色的高质量发展新路,补齐农业农村基础设施短板、改善乡村宜居宜业环境便是第一步。

近一年来,惠州的乡村大地掀起了轰轰烈烈的环境整治歼灭战。从清理沟渠淤泥、拆除乱搭乱建违章建筑、旧废弃猪牛栏、危旧房,再到设立卫生处理转运机制,规划建设污水处理装置等,惠州乡村从上到下可谓一鼓作气,干劲十足,也得到了可喜的成效。

然而,乡村美在某种程度上并不能与农民富画等号。如何把美丽资源转化为美丽资金,如何把输血振兴转变成为造血致富,不仅仅需要乡村面子美,更需要乡村里子美。

在笔者走访过程中,很多建设得很美的乡村依旧面临着难题:垃圾转运制度不长久、农村用水排水问题不够彻底、乡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很难满足未来项目的开发运行……基础不牢、里子不美,社会资源和资金便很难获得投资乡村的信心。

以农村“厕所革命”来说,农村厕所“三分在建,七分在管”,需要更大胆的鼓励引导各地结合实际,采取多样化的运作方式,比如支持企业或个人进行改厕后的检查检修、定期收运、粪液粪渣资源化利用,推进农村户厕、公厕等建设与改造,研究制定推进农村“厕所革命”专项行动的指导意见等。

此外,在环境整治过程中,也要把乡规民约的完善和实施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乡村是人情社会,只有强化村民的自我管理,健全村民之间监督机制,才能改变村民的习俗,让乡村环境得以长久美丽。


博罗县观背村以“壁画+文化”的形式让村容村貌发生翻天腹地的变化。


声音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农村发展研究所副所长万忠:

重点抓好“人、地、钱”三要素整合

惠州乡村振兴从规划到基础设施建设的做法,从全省角度讲具有积极的示范和借鉴意义。目前,广东省内六成以上乡村还没有做出较好的规划,如果不重视规划先行的话,很容易出现“有新房,没新村”的状态,乡村发展依旧是一潭死水。

在乡村规划设计过程中,除了科学合理设置功能区、多规合一外,还要注重村民的集体意愿。以村宅建筑为例,乡村建筑是乡村文明和文化的具体体现,对惠州而言,村宅建筑规划既要依据于岭南建筑的传统特色风格,更要遵从于村民群众的意愿和建议,调动群众的积极性,避免误入“一刀切”的歧途。

惠州是广东主要的农业产区,特别是供港蔬菜的主要基地,在产业兴旺方面应从三个层面下力气,在县级层面紧抓产业园建设,在镇级层面紧抓一镇一业,在村级层面要做好一村一品,三个维度同时推进。另外,乡村产业还可以从传统、新兴、特色三个角度考虑,不同的产业才有不同的推进的策略,传统产业要做优、新兴产业要做强、特色产业要做大。

当前,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大框架下,惠州农业农村的未来具有绝佳的发展空间。在接下来的乡村振兴推进中,惠州还应该进一步把握“人、地、钱”三要素的协调并进,比如做好人才向乡村引进的政策扶持、传统农民向新型职业农民的转变教育培训、盘活农村各类型土地、并为社会工商资本的流入创造更优条件等。


来源:南方日报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zsr67G0BMH2_cNUgeDFO.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