璀璨的繁星,慈和的月光,神秘的宇宙带给人们无尽的猜测和探索。七夕节和中秋节都来源于人们对星象的崇拜,至少在三四千年前,随着人们对天文的认识和防治技术的产生,就产生了牛郎星和织女星。自汉代起才有了牛郎和织女的爱情故事,七夕节应运而生。如今《牛郎织女》、《梁山伯与祝英台》,《孟姜女》,《白蛇传》被称作我国四大民间爱情传说故事。由于故事感人至深,几千年来代代相传。
《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中:“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至今仍然闪现出凄美爱情故事的浪漫主义色彩。如此优美的故事其实就发源在我们陕西西安市长安区斗门镇,但却鲜为人知!
史载:汉武帝元首狩3年(公元前120年),为训练水军,在今长安区斗门镇一带开凿了昆明池,池中置石鲸,为应天象,就在两岸分别放置牛郎、织女的石雕像,中间隔着昆明池象征天上的银河。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逐步为牛郎织女这两个相距甚远的星辰附会了爱情故事,演变成主宰爱情的神灵。昆明池畔的牛郎织女石刻像也被当地群众尊称为“石爷神”、“石婆神”。开始顶礼膜拜起来,唐德宗贞元14年(公元798年),开始修庙供奉。至今还保留着正月十七(传说牛郎织女结婚纪念日)和七月初七(传说中鹊桥相会的日子)祭祀牛郎织女的庙会。
千百年来,长安的乡亲们一直予以祭祀、供奉形成了独有的七夕文化传统。每年农历正月十七牛郎织女结婚日这天,人们早早挂出“欢度中国情人节”的横幅,给石婆庙里的石婆穿红戴绿,打扮地和新娘子一样。四方信众络绎不绝从十里八乡以及渭南、咸阳、宝鸡、延安等地赶来祈福、祈寿,祈求美好的婚姻。红烛高烧,红灯高挂,彩旗飘飘,锣鼓喧天,一派喜庆的场面渲染的所有到场的人都喜气洋洋的。
不同的庙会,不同的节日都会有不同的特色,“石婆庙”正月十七庙会,除庙会娱乐活动还有庄严的道教诵经仪式。诵念的道教经本多达二三十种。其中经常念诵的有《求福经》和《百忍堂》,教导人们以“忍让为先,勤劳进取”为美德,祈求神仙保佑大家福如东海,寿比南山,蟾宫折桂,儿孙满堂,心想事成,万事如意。
正月十六,庙会正式开始,白天演唱秦腔传统剧目《天河配》、《长生殿》等传统剧目,晚上举行祭祀典礼。典礼内容为给织女献饭、献灯、念经、守夜。一直到第二天。据说守一夜石婆,一生不得病,摸一下石婆,一生都幸福;献饭的时候有献词,献灯的时候有献曲,祈祷消灾免祸,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福禄相随。献灯曲,是人们结合佛教自编自演的歌词《十挂灯》:
一挂的灯挂红的灯
红灯挂的一层层
一个仙女来玩灯
先添的油,后拨的灯
灯火拨的亮晶晶
石婆消灾又免难
南无阿弥陀佛
如此一直唱到十挂灯,其他语句都不变,只是第一句和第三句的数字逐渐增加,一直增加到十。如:
二挂的灯挂红的灯
红灯挂的一层层
两个仙女来玩灯
先添的油,后拨的灯
灯火拨的亮晶晶
石婆消灾又免难
南无阿弥陀佛
七月七庙会也是为期两天。七月六日晚上,人们就开始上茶、上贡品、念经,颂祭文;七月七日当天扭秧歌、耍社火,比春节还要热闹。据说秧歌队足有一二里长,《天河配》、《长生殿》、《花亭相会》等经典喜剧,优美的旋律令人惬意神醉。七月七日晚耍花灯,渡鹊桥,把宗教文化与民俗文化有机地结合了起来。通常七夕节这天石婆庙里人山人海,水泄不通,献祭的香客多达数万人。除了周边的香客云集到这里外,还有外省的信众不远万里汇聚到石婆庙。
七夕庙会的一大特色是鹊桥相会。石婆庙里搭建的有鹊桥,相亲相爱的男男女女从鹊桥上携手通过预示着执子之手,与尔偕老之意。
牛郎、织女石像宏伟高大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大型石雕艺术品。“石爷”(牛郎)像高 2.30米,右手置胸前,左手贴腹,身体呈跪状,上身微微向左扭转,大眼阔鼻,表情朴实憨厚;“石婆”(织女)像高1.9米,线条粗犷浑圆,表情忧郁,似有离愁别恨的情绪。
石婆庙内还有一块距今已有2200年之久3米见方的较为平整的大石头,石头上有条像水冲的渠。传说这块石头是牛郎织女的炕,有次牛郎不慎尿到炕上,把炕冲了这两条渠,织女打了牛郎一个耳巴,把牛郎打跑了,牛郎跑到斗门镇(离织女寺大约4华里)的地方,所以牛郎织女石刻至今还在对视着。
还有一种说法,“石炕不是牛郎织女的炕。她是织女的支机石。织女织布时要把梭线用水浸湿,才能织布,浸梭线的水滴下去将机石冲了两条渠。
传说虽然不可信,但却非常感人。它凝聚着人们追求爱情坚贞不渝的精神。石婆庙,牛郎织女石刻等历史文物独一无二,成为关中地区一大人文景观。
不惟牛郎织女多情,长安儿女本来就多情,笔者也是其中的一员。石婆庙的故事感慨颇深,写下诗歌:
牛郎织女石刻有感
银河到底有多长
没有人去丈量
丰沛 流远
一千年 一万年
牛郎织女的故事
多少颗星星汇成了银河
没有人去细数
数不清
离人的眼泪
一河星星明亮的伤痛
彼岸有情
凝望
凝望 多少个春秋
银河的宽度
心上的距离
七夕相见
鹊鸟搭桥
聚散两依依
聚是为了爱 散还是为了爱
聚是缘分 散也是缘分
牛郎织女
千古石刻
刻在心底的爱
海枯石烂
地老天荒
作者简介
崔彦,女,笔名崔灿、崔燚。中国诗歌学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西安市作家协会会员、碑林区作家协会理事、陕西省职工作家协会理事、陕西民俗学会理事。主编有《炎帝百谜》《雍正百谜》《乾隆百谜》《陕西名吃大全》《陕西民间艺术大全》《陕西地名趣话》《关中旧民谣》等十几本历史人物研究、旅游文化、陕西风土民情丛书;参与策划编辑出版陕西省出版基金书目《图说秦腔》《过好我们的节日》;著有诗集《百姓情话》《梧桐花儿开》、散文集《闻香》、长篇小说《暴雨》、民俗著作《三秦记忆多姿多彩的陕西节庆民俗》。